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回望高考30年_高考滿分作文800字

發(fā)布時間:2020-03-22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編者按:   對國家而言,教育是千秋功業(yè)的基石。能改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對個人而言,高考被視為通往個人夢想的“天梯”,能改變一生的命運。   30年前,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抉擇,中國重新迎來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春天。
  30年前,一場不同尋常的考試,改變了60多萬人的命運軌跡,承載了國人太多的情感,也讓無數的故事在青紗帳、稻田、軍營和車間里誕生。
  對于“新三屆”的學生來說,那是令人難忘的時光,那是蒼天給與的一次“恩惠”,那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奇跡。
  30年,彈指飛間,但也白云蒼狗似的變幻著。
  30年中,國人的視線和精力從來沒有離開過高考。30年的高考征程中,無數莘莘學子,為了擠過獨木橋在“黑色的七月”廝殺拼搏。在這背后,更是一個個家庭的辛酸和努力。驚、奇、險、怪,無限世相風光,苦、辣、酸.甜,百種人生況味。
  高考的改革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高中畢業(yè)會考、“3+2”改革、保送生制度、高校收費、擴招、“3+x”改革、春季高考、自主招生、己占全國半數的省市自行命題、招生“陽光工程”、啟動考試立法、網上錄取、面試直錄、今年開始在廣東等四省試行新課改后的高考,等等。
  2007年,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2007年,高考存廢之爭、“一考改多考”之爭此起彼伏……
  現(xiàn)在,2007年高考的序幕又已經拉開,一場拼搏即將來臨。
  為此,本刊推出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專題。我們再提起1977年,再說起那場高考,也梳理了這30年的高考之路。這不僅僅是為了懷念,更多的是為了記錄歷史的變遷,以及這種變遷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現(xiàn)實中的抉擇變得更加理性。
  
  1977年恢復高考:一個偉大的抉擇
  
  歷史中,有些年頭總是讓人難忘,即使消逝已久。
  比如,1977年。這一年,鄧小平決定恢復高考制度,一個偉大的歷史抉擇誕生了。
  自從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就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但其時“各自為政”較為突出。1949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就確立了高等教育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的制度。從此,高考這個詞就一直伴隨著國人,牽動著國人的視線和精力,雖然有“文革”的非常時期。
  “文革”先是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而后,1971年恢復招生,但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肮まr兵大學生”就是該非常時期的產物。著名的“白卷英雄”張鐵生就是一位明星式的“工農兵大學生”。
  那時,注重搞民主評定,組織推薦,突出個人表現(xiàn)。但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以“推薦”取代“考試”的弊病就暴露無遺。當時,上大學的名額是少而又少,“推薦”完全看背景、門路、關系,無權無勢無關系者很難被“推薦”,公平、公正已經遠離了。最后,很多官子弟,關系戶,很多文盲半文盲也乘機進入了大學的大門,上大學的人中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甚至一些人還得從小學的知識補課。而另一方面,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卻進不了大學的門。其帶給中國教育和社會的傷害至今仍讓人“回味”、“把玩”。
  自然規(guī)律,亙古運轉,寒冬過后,春天來臨。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讓當年冬日那場驚心動魄的考試有了可能。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當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1977年8月4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1977年8月13日開始,教育部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由于各方意見不統(tǒng)一,頭緒太多,會議創(chuàng)造了一項開會時間的紀錄――歷時44天。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的制度。文件規(guī)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和回城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和應屆畢業(yè)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招生的辦法是自愿報名、統(tǒng)一考試。鄧小平親自擬定的原則是: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10月21日,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以頭號新聞發(fā)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這是結束“十年浩劫”后,在中國老百姓中引起巨大反響的第一件事。
  于是,1977年的冬天,570萬年輕人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趕來,懷抱著夢想和奮發(fā)的意氣。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惟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考試。當時紙張缺乏,中央決定動用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來印高考試卷。國家?guī)缀鮿訂T了全社會的力量來支持這場考試。加上1978年夏天的考試,參加考試的總人數達1160余萬之多,成就了世界上有史以來聲勢最浩大的一次考試。而當年的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僅為4.7%。
  對當年的考生來說,這是他們人生經歷中最具變革意義的挑戰(zhàn)之一,許多知青人生的軌跡從此改變。許多知青在接受采訪時都表示,不是“過來人”很難理解當年恢復高考給社會帶來的那種興奮和激動。國人的大學夢也在這次不同尋常的考試中得到了徹底而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也令人回味無窮。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曾與張藝謀頭對頭地度過了四年青蔥歲月;作家陳村那時絕對未料自己只讀到小學五年級的人能夠連跳N級跨入大學校門;現(xiàn)在已經是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的畫家羅中立回憶起當年備考的經過,覺得比當鉗工高溫送煤時還要辛苦;學者陳嘉映差點因為被懷疑“代考”而與北大失之交臂;詩人王家新是當年他所在地區(qū)的“狀元”;法學教授賀衛(wèi)方高考數學只得了4分……
  不但如此,恢復高考,為人才公平競爭也壘起了一道檻,讓國家和民族也重新煥發(fā)了生機!拔沂1977年參加高考的,是受益者之一;謴透呖荚诤艽蟪潭壬希粌H僅是恢復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種公正、公平的社會制度!苯逃靠荚囍行闹魅未骷腋稍鴦忧榈卣f。而且,拉長歷史的鏡頭看,“新三屆”的學生,彌補了國家10年的人才斷層,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F(xiàn)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是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
  “那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睆B門大學教授劉海峰,曾經的77級考生在他的著作《中國考試發(fā)展史》中這么總結。“恢復高考,挽救了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謴透呖疾⒉皇呛唵位謴土艘粋入學考試,更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是在全社會重新樹立起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比绱说鹊仍u價,如潮地給與了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實際上,從一個更為寬泛的角度來看,恢復高考更是國家對公民享受教育權利的認可,是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這也正如一位當年參加過高考的人士所說,決策者當年做出這一抉擇是非常艱難的,所需的魄力是巨大的,但其所帶來的意 義也是深遠的。
  
  1977年~1996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1977年恢復了高考制度之后,國家“撥亂反正”的政策也在逐步有序地落實,一股蓬勃的氣息在國內彌漫。
  當然,國家對高考的改革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一直在探索、尋找一個更能適合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的考試制度。畢竟,在當年“德先生”、“賽先生”的洗禮下,國人對延續(xù)了1300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弊端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文革”帶來的人才匱乏的傷痛也在切實地制約著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發(fā)展和飛躍。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guī)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tǒng)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qū)、油田等艱苦行業(yè)的定向招生。除了招生制度發(fā)生的根本轉變,在會考制度和考試方法上的改革,也已逐漸呈現(xiàn)創(chuàng)新之勢。1984年,上海開始著手進行高中會考制度的試點改革。1985年,教育部規(guī)定:可以從參加統(tǒng)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tǒng)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jié)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準化考試,并于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fā)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應當說,在這個階段里,國家對高考的改革主要是從試卷和教材入手。
  但伴隨著社會、政治的巨大變革,上個世紀的80年代,作為有內涵的象征的知識也比較流行。知識的流行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高考。把失去的光陰奪回來!――這是“新三屆”學生中最流行的口號。這也深深地影響了隨后一個時代的人。
  從此,高考成為了中國內地高中生必經的人生洗禮和重要考試。毫無疑問,高考也在牽動著考生背后家里的每一個人。擠過了“獨木橋”,這群“鳳毛麟角”的年輕人進入了“象牙塔”,就鐵定是“國家干部”,享受國家分配的權利,并有可能成為“社會棟梁”。一個名詞也從此誕生了――“天之驕子”,大學生身上是布滿了神秘而又神圣的光輝,考上大學成為成材、成功的標志。這個名詞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期望心理,也是當時大學生社會地位的一種反映。當然,這群大學生后來也確實成為了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
  與“天之驕子”孿生的詞匯是“黑色七月”。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能進入“象牙塔”的名額十分有限,整個80年代的錄取率都十分地低,“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是對那個時代高考最形象而又無奈的描繪。千千萬萬的學子,10年的寒窗,就是為了七月的三天“廝殺”,沒有“支援”,無法后退。高考的考場彌漫著一股歇斯底里的氣息。而且,“七上梁山”、“八下水泊”的復讀的故事也是那個時代屢見不鮮的“傳奇”。
  “我想唱歌卻不敢唱,小聲哼哼卻又東張西望……”這是那個年代即將參加高考的學子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一位80年代末期參加過高考的律師告訴記者,那時候,我們的天空是被高考的陰霾遮住了,沒有了色彩,我們的生活也被高考的恐懼所充斥,沒有了快樂。水木年華演唱組合中的繆杰,當年是從名牌高中參加高考,以優(yōu)秀的成績進入到名牌大學學習。他談起當年的高考時說道,“沒有什么比高考更狠的事兒了。從小到大,為了高考這個目標,我們犧牲了多少童年該有的自由與樂趣。當然,殘酷的考試才能選拔出綜合素質高的人,那些心理素質稍差的人,登時便將落于馬下!鄙踔猎诖髮W畢業(yè)以后“總是夢見高考了,好多參考書還都沒看呢。一急,就醒了!谏咴隆笨謶值睦佑∈巧羁痰亓粼诹α80時代參加高考的學子的心里,無論以后是否擠過“獨木橋”。而對在橋上被擠掉入水中,或者自己改變路程的方向的人來說,更多的時候是被視為“失敗者”,高考帶給他們的更是一種承受不起的痛。曾有人寫到,“三年前,黑色的七月讓我一瞬間感到所有的夢想眼睜睜地離我遠去,甚至來不及用自己的手指去觸碰到什么,哪怕是一點點。……那年暑假在我的記憶中是黑色的。”
  當然,“黑色七月”影響的不僅僅是考生,它更是牽動著數百萬個考生背后的家人的每一根神經。為了擠過“獨木橋”,每一年的七月都是“全民高考”。有資料顯示,面對高考,感到“壓力較大或很大”的考生有68%,而高三家長卻超過80%。高考三天的考場外“陪考”的父母、家人的狀態(tài)也許是這種高考壓力的最好注腳。而在高考利益的驅動下,社會各行各業(yè)更是把高考作為一次極好的商戰(zhàn)契機,對高考的關注度可以說是絲毫不遜色于考生家庭。這些高考帶來的社會焦慮更是為“黑色七月”添上了濃濃的一筆。
  高考,爭議著、繼續(xù)著、改變著。
  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姜鋼說,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的呼聲從未停止過,考試錄取工作的探親也從未停止過:如高中畢業(yè)會考、“3+2”改革、保送生制度、高校擴招、“3+x”改革、自主招生、已占全國半數的省市自行命題、招生“陽光工程”、啟動考試立法、今年開始在廣東等四省試行新課改后的高考等。
  但毫無疑問,眾多中國高教史上具有標志意義、備受好評也飽受爭議的事件都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
  
  1996年~2006年:分化的高考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后續(xù)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范專業(yè)也實行收費,招生并軌改革完成。并軌源自于80年代中期的“雙軌制”。1985年國家規(guī)定:可以從參加統(tǒng)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高考,逐漸成為一條腿在計劃的路上走,一條腿在市場經濟的路上走。但當時,人們期待和信任高考的程度還比較高,“雙軌制”的招生制度在現(xiàn)實中并未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在實際運行“雙軌制”的過程中,部分沒有社會背景的考生,被有背景的考生從平價生擠壓到高價生,一些不公平的現(xiàn)象例如“走后門”出現(xiàn)了。但全面并軌后,中國的大學教育成本驟然增加,免費的午餐沒有了,從此大學學費只漲不跌,成了家長的陣痛。今天,許多人都在批評教育產業(yè)化,批評猛漲的學費。
  隨后衍發(fā)的大學擴招,更是中國高教史上受到好評、但也爭議不斷的制度。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從上一年度的108萬人變?yōu)?53.7萬人。王先生是1999年參加高考并進入大學的學生!拔铱即髮W那年,正趕 上擴招。我們年級里有5、600人,比上一年級多了近一半。98級的學生,宿舍里都能有空床放行李,有時旁邊還能有個空房間。而我們的宿舍每個房間都住得滿滿的!蓖跸壬慕洑v正是當年的大擴招的真實縮影。大學擴招后,當初許多高校并沒有做好十分充分的準備,宿舍、教學設施,甚至食堂、教室都十分短缺,曾經有許多高校不得不就近租用相關的場地來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高校大擴招,其實是中國全面走向市場經濟中的一個嬗變。當時,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特別是消費市場一直呈現(xiàn)低迷狀態(tài),如何促進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是帶動整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所在。而教育消費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于是,高校擴招實行了,繼而是加大了教育產業(yè)化的力度。1999年高校擴招,不僅僅在于增加招收幾十萬學生,據一位經濟學家稱,這次擴招將產生600億的經濟效益,其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對當時經濟的發(fā)展。當然,此舉也大大地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為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對許多考生和家長來說,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或許正是由于大擴招,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女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大學生。
  只是,此舉雖擴展了高等教育的受眾面,但也引發(fā)了關于“教育質量下降,大學文憑是否貶值”的激烈爭論;眾多考生和家長對此舉歡欣鼓舞后的不久,擴招帶來的諸如就業(yè)和并軌帶來的高漲的學費等等問題讓他們又掉入了另一個“低谷”中。教育的高速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擴張,使得教育機會大規(guī)模增加,而這又反過來需要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進一步豐富。1993年中國提出到200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要達到占GDP4%的目標,將推遲到2010年實現(xiàn)。教育資源和社會配套資源的短缺,將反過來制約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程度,這也正是高校擴招的負面影響被國人現(xiàn)今批評的主要方面。
  與此同時,這個時段也是中國考試經濟空前發(fā)達的年代。要想在分化的高考中、在擴招的年代里脫穎而出,就必須在幼兒園、小學、中學接受最好的教育。這樣,你才能考上最好的大學,你才能在畢業(yè)后的求職中取勝!安灰屇愕暮⒆虞斣谄鹋芫上”的口號深入人心。于是,每一個階段的教育當成整個人才成長培養(yǎng)流水線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過多關注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而忽視了人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東西。小學分快慢班,初中生節(jié)假日也要上課、高中階段更把音樂美術課取消,只學與考試科目有關的科目,大學校園也出現(xiàn)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的考研熱、考證熱。這樣,兩個詞匯也就拉入了社會和教育者的視野,即“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把考試作為終極目的,是社會階層和人才選拔的工具。教育的選拔功能在其中是唯一的,而人的發(fā)展是也只能是適應選擇的手段,是選拔的“副產品”。有的網友甚至認為,“應試教育”讓高考成為了“淘汰人”而不是“教育人”。而“素質教育”強調的是發(fā)展功能,是應當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壘面發(fā)展。一位教育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素質教育作為中國既定國策,雖然得到了中央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倡導,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響應,但由于中國歷史上科舉文化傳統(tǒng)根深蒂固,再加上社會觀念的誤區(qū)、教育政策的偏差、學校治理的弊端,科舉制的陰影仍然依附于現(xiàn)代教育大行其道,應試教育的流弊愈演愈烈!币虼耍八刭|教育喊得兇,應試教育抓得實”,這恐怕是目前許多學校的教育實情”。
  而素質教育的成功,必須要有投入和政策的保證。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認為,如果今天的教育不能使許多學生和青少年獲得健康的心理,那么今天的教育就會給明天的社會埋下很多危機。教育部長周濟在訪談時也曾表示,目前尚未從整體上改變應試教育的傾向,學生課業(yè)負擔依然很重,幾經努力仍未能有效扭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整體上說依然步履艱難、任重道遠。
  2005年,在教育部一項關于素質教育的課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原因即在于:高考已經超出了考試本身的范圍,社會不斷變化的用人標準也在左右著家長的認識,這些都反過來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全過程。這也正是國人“炮轟”高考制度的主要原因。因此,姜鋼表示:“素質教育是一個整體,它應當包括教育、教學、考試和評價在內的所有內容。應該說,樹立正確的考試觀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高考對于基礎教育的評價和引導作用是客觀存在和不容忽視的,所以,高考應當為推進素質教育引航,應當成為素質教育的‘指揮棒’!
  同一時期,國家還對高考制度作出了相應的一些改革。1999年廣東省又試行了“3+X”科目設置方案,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為必考科目,根據考生的報考學校要求再從其余六門科目中另選“x”科(因96.53%的考生將“X”選為一科,該方案幾乎變成了“3+l”模式共4門)。此后,3+x在中國全面鋪開。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對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的限制。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實現(xiàn)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
  另外,自主招生也是國家為促進素質教育而對高考作出的一大努力。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了53所。被考生選擇的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利,高校生源的構成更加多元和具體。考生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2003年,國家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赴港念大學,在2006年形成了一個小高峰。此外,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系列高考單獨命題的試點改革,2005年,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13個省、市(直轄)實行了高考單獨命題。最能體現(xiàn)地方特色的高考作文,也是呈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形勢。而2003年高考的提前到6月7日也使得高考也不再是一項“嚴酷”之事。
  
  2007年: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7年5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教育部、財政部、中央編辦、人事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掇k法》明確,從2007年秋季入學的新生起,六所部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即在校期間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并補助生活費)。同時規(guī)定,部屬師范大學師范專業(yè)實行提前批次錄取。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今年將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yè)”、“鼓勵更多優(yōu)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當這個莊嚴承諾作出時,溫總理的報告被代表們熱烈的掌聲所打斷。除此之外, 國家還宣布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建立健全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
  高校擴招后,學生人數大增、毛入學率快速提高,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指向下,教師的素質也是國人所詬病高考的重點所在。優(yōu)秀教師的不足也是尊師重教的氛圍日漸消散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高考進入師范的學生實行免費教育,是全面提升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保障。而且,人才是21世紀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將有利于國家人力資本的積累,也能推動國家改革和發(fā)展事業(yè)。師范生的免費教育也是國家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因此,教育部長周濟表示,“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yè),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如果能讓最優(yōu)秀的人才去當老師,我們才能夠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他們去培養(yǎng)。我們也希望這些教師將來能夠有一段時間到西部、到農村服務,支援農村的教育,這是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一條重要道路。”
  高校擴招后,見漲的大學學費和教育支出的劇增帶給貧困學生和家庭傷害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的發(fā)展起點的相對公平。而這些都在嚴重地制約著中國教育事業(yè)的均衡發(fā)展和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是國家將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家庭傾斜,將逐步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教育發(fā)展的差距,讓他們看到希望。我們相信,這也將帶給一些擠過“獨木橋”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十分實際而有效的幫助。對他們而言,高考的“七月”將不再是黑色的了,而是多姿多彩的天空。故而,身為人民教師的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聽到這消息后,動情地說:這個新舉措對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將使農村和城市貧困家庭上大學的孩子多了一個光明和輕松的選擇,同時也會在社會上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對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來說,2007年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高考存廢之爭和“一考改多考”之爭。壓抑個人的專長和興趣,限制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不是教育人而是淘汰人;使素質教育變?yōu)閼嚱逃,功利傾向嚴重;教育體制內在矛盾嚴重,等等,這是有些人歸納出來的有關高考的流弊。而對于教育產業(yè)化的一些負面影響,如小升初的問題、擇校費的問題、學術腐敗、管理行政化、教授官員化……,也讓人“尋根究底”到了高考身上。因此,有人認為“高考不改革,教育無寧日”;有人甚至提出“廢除高考”。來自寧波的全國人大代表范誼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交出了長達8000余字的《關于廢除高考,創(chuàng)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議》。他認為:“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應試教育已經使我國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靈魂……我們已經到了必須考慮廢除高考的時候,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研究和開發(fā)一種能夠取代高考的新的高校招生體制!倍袊萍即髮W校長則提出要讓高考一年考七次。在恢復高考30周年之際,這些爭論特別引人注目。
  高考的種種流弊,有目共睹。它固有的束縛性和局限性也不能完全展現(xiàn)人才的全面,曾讓很多人才被擋在大學的門檻外,讓很多人高考失利后失卻了繼續(xù)求學的機會。對此,我們不可忽視,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發(fā)展來看,中國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還是最成功的、比較公平的一種考試選拔制度,在沒有找到更好、更公平的辦法之前不能廢除高考。高考有很多弊端,但是在沒有找到更好、更公平的辦法之前廢除高考危險更大!比珖䥇f(xié)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高校毛入學率提高到22%,提前10年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大眾化。30年來,通過高考共為國家選拔了3600萬人才。30年來,高考不問家庭出身、背景的考試制,實際上是相對開放,門檻最低、歧視也最少的選才制度,加上其“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考核標準,在高考的制度平臺上,我們在一定意義上實現(xiàn)了人才選拔的相對公平,無數的貧寒子弟藉此獲得了平等的向上流動的機會和通道,實現(xiàn)了“鯉魚跳龍門”式的社會身份轉化。而且,現(xiàn)實中目前還沒有一個比它更好的、能夠取而代之的制度。當今社會中,國家的教育資源本就不是十分充分,而且普遍道德失范與公平缺失,隨意取消能提供相對平等公正公開的平臺的高考制度,也許將造成更為廣闊的營私舞弊的空間。應當說,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卻是最不壞的制度”!皩τ谝粋曾經以千萬人的青春為代價、狂熱地廢除過考試制度的社會來說,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考試制度,并不斷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趨完善!痹浀摹袄先龑谩、學者雷頤這樣總結。
  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為考試的弊病而否定這一制度,把“孩子”和水一起潑掉!澳壳爸饕牡倪是改革考試內容、招生方式,使我們的孩子考試的時候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同時能夠使他們得到滿意的結果!苯逃块L周濟表示。

相關熱詞搜索:高考 回望 回望高考30年 回望高考的說說 回望作文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