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十年變化默默掙扎_掙扎漂流的十年

發(fā)布時間:2020-03-16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回望10年前,1996年對臺灣來說,記憶最鮮明的無非是3月的臺海危機。軍演或許沒有造成實質傷損,但對于正在民主之途徘徊,認同問題已隱然侵蝕社會基礎的臺灣,這場危機標志著另一場長期考驗的開始:認同分歧逐漸撕裂臺灣社會的政經(jīng)結構與基本價值;10年里,幾番拉扯,社會進步所仰賴的互信蕩然不存。
  
  民主之后認同分歧
  
  事實上,就在臺海危機前一年,兩岸已進入政治對話的準備。這一巨大起伏,且不論兩岸政府事后對成因的推論,不少臺灣學者認為,這與臺灣社會在兩岸交流過程中并未形成共識有很大關連。
  盡管當時政府委托的對話機制積極運作,但同時臺灣正將進入領導人普選、兩黨政治架構成型,而“臺灣向外走出去”,以及各類戒嚴時期政治事件平反與重新歷史定位,引起不同世代的人面對一個新的課題:我是誰?
  省籍問題在臺灣社會一直是潛伏的不定時炸彈,在1996年之前,戒嚴時期本土人士感受到的壓抑,在90年代的時空條件下獲得抒解,但反過來過去被認作國民黨執(zhí)政既得利益集團的外省政經(jīng)精英,也在這種時空翻轉的際遇中,得以重新思考歸屬問題。
  特別是在2000年后赴大陸投資的臺商急速成長,但臺海關系時而緊張,臺商中不乏出現(xiàn)“是喬峰還是蕭峰”的矛盾情結,特別是外省籍的臺商臺干。而最近幾年,上海磁浮列車等先進基礎建設,以及北京申奧站上世界舞臺等轉變,刺激有著這些情結的臺灣人,以及對大陸缺乏全面了解的臺灣社會。
  但無論省籍,民間借著經(jīng)濟交流投向大陸市場的速度與規(guī)模愈漸驚人,這些在華南地區(qū)找到事業(yè)第二春的臺灣人,面臨的又是另一種認同課題。隨著大陸市場成長與面向國際,臺商其實已成了中國商人。他們是第一批西進移民,此時不少人的下一代都已融入大陸社會求學求職。
  今年初,根據(jù)臺灣“官方”統(tǒng)計,每年已有超過350萬人次到大陸經(jīng)商求學甚至定居。2000年,《天下》雜志調查就顯示,臺灣已有1/4的人有意移民,當時中國大陸就名列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之后。根據(jù)兩岸各種臺商咨詢機構的觀察,這幾年來,臺商關切的問題已從投資環(huán)境,演變成子女教育、家人生活適應。連中臺辦制作的中國臺灣網(wǎng)上,都不乏有臺商在詢問如何辦投資移民。
  移民大陸,是10年前幾乎不可想象的,但竟然就在這幾年成為臺灣中年白領失業(yè)后、中壯輩技術人才規(guī)劃人生的主要選項。而一直是臺灣民間倚重的征信社,都因應這種轉變,與大陸同業(yè)合作起跨海查外遇的生意。
  兩岸關系政治與經(jīng)濟的反向發(fā)展,一分一合之間,讓認同問題就像一個深不可測的暗流黑洞,在10年里卷走臺灣社會的互信基礎。全球沒有一個地區(qū)像臺海兩邊存在著政府敵對,但民間交流頻繁而愈漸緊密依賴的矛盾。
  
  自由之后的文化斷裂
  
  正因如此矛盾,當強調本土政權的臺灣政治精英握有政權后,進一步全面推動“去中國化”以穩(wěn)固長期執(zhí)政基礎時,但同時卻對于產(chǎn)業(yè)集體西進,由制造而研發(fā),上下游陸續(xù)出走,甚至繼資方之后,白領勞工也接踵而去的趨勢束手無策。這些人在大陸的發(fā)展,變成對于戒急用忍、積極管理等政策最大的諷刺。
  而否定中國,并未進一步凝聚臺灣的自主性,反而在10年里嚴重撕裂社會基礎,當政府無力扭轉中國在國際間日增的影響力,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一片東方熱風潮中重新獲得重視的現(xiàn)象,所謂的本土意識變成一種排外的自我封閉精神狀態(tài)。原本臺灣在華文世界里的文化地位,具有深度的影響及傳承力量,但這幾年因政治上操作仇中意識,連帶地讓臺灣與中華文化斷裂,卻又漂流得定位不明。
  90年代起,教改過程中鄉(xiāng)土教育爭議不斷,學方言本來不是根本問題,但倡議者拿來作為對抗大中國意識,提升下一代主體性的工具,接連使得語言教育從母語、拼音法一路延燒不止。當年在小學時得用注音符號與羅馬拼音學習閩南語的學生,到了讀中學時,進而遇到史地教科書要大幅刪減中國的比例,甚至臺灣地圖得倒過來橫著看。
  舍注音符號改教拼音法,為的也是讓閩南語教學更為普及,但同時不用全球認同的漢語拼音卻獨沽通用拼音,則是要與中共的拼音教學畫清界線。然而如此大費周章只是使得這2300萬人頓時失去一種語言傳承的共同橋梁。甚至一水之隔的兩個縣市,也因執(zhí)政者分屬對立政黨,連路標的英譯都不同。
  但這一切只是再度突顯本土意識操作者的狹隘,連英商渣打銀行的臺灣區(qū)總經(jīng)理都質疑:臺灣何必自外于潮流,難道一定要“自創(chuàng)”些什么東西,才能代表自己有競爭力?
  政治上操作仇視中國,使得假借本土自主之名的政客贏得政權,但卻讓臺灣的自主性淪入半世紀以來最虛無的局面!拔沂钦l”依然沒有共識答案,但原本臺灣最自豪的進步力量:人才與教育的培育制度也被摧毀。
  在本土化政治氛圍激蕩下,基礎教育里中國與臺灣的內容比例爭議不休,妥協(xié)的結果是兩者兼具,增加學生相當負擔,讀得不知所以然,更別提有形成什么公民共識。而后來在全面去中國化階段,除了史地教育外,中文教育也受波及,使得學生的文化素質迅速低落。
  最近教育部長送出“典型宛在”的挽聯(lián)不過只是冰山一角,這幾年在公家機關里主管看到新人員的公文都相當受不了,錯字之余連文句都不通,感嘆長久下去,當溝通的基本工具被政治摧毀后,臺灣這個小島上究竟還能用什么方式凝聚共識。
  文史基礎教育本來是一個社會共識形成的必要條件,公民借此獲致認同的價值體系,同時也使得整體人文素質提升,而這10年里去中國化的影響,對于未來人力的負面影響,已略見跡象。
  過去10年里,臺灣高等教育已走向供過于求,公民營的學校都有財源不足的困擾。這也使得學校主事者凡事向錢看。高教市場化的結果,學校定位不明確,被社會大眾就學意愿牽引,基礎學科乏人問津,連帶影響的就是支持高科技產(chǎn)業(yè)的基礎研究。
  近年來不少高科技業(yè)者認為臺灣高科技產(chǎn)業(yè)的競爭力下降,主因就在人才奇缺。兩年前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就曾點出臺灣高科技產(chǎn)業(yè)已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不但外商不在臺灣設立研發(fā)中心,連本地廠商都得出走大陸。
  耐人尋味的是,在認同問題逐漸侵蝕臺灣的基礎時,過去這10年卻是臺灣社會高度享受著解嚴后信息市場自由化的成果,一度臺灣的平面、電子媒體百家爭鳴,是華人世界關切的焦點,出版及各種創(chuàng)作的力量蓬勃,但這些榮景畢竟都難長久。有人認為這是臺灣社會企圖心不足,封閉在島內小市場過度競爭,而在入世后,大陸出版業(yè)積極進軍國際,已有凌駕臺灣主導華文閱讀市場的趨勢,這對于正面臨意識形態(tài)沖擊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臺灣,無疑是一大隱憂。
  
  市場之后的公平機制
  
  臺灣各領域走向市場化是主流趨勢,但在人文精神中空,價值混淆的情況下民眾逸樂傾向明顯、過度消費,使得民眾在泡沫經(jīng)濟最后一絲余暉消失時,社會充斥著虛無、軟弱的氛圍。各種民調中,對現(xiàn)況不滿的比例日增,但很少看到一種思索解決之道的運動、或是主張出現(xiàn)!缎滦侣劇非叭慰偩庉嫍钫站驼f,現(xiàn)在的人與過去戒嚴時期相較,缺乏一種解決問題的動機與勇氣。
  解嚴后市場經(jīng)濟高度趨向自由化,但社會公平機制并未同時提升,財富在新的政經(jīng)利益集團上下其手后,過度集中,特別是集中到本土的金融企業(yè)。這是唯一沒有西進的利益集團,有不少社會運動人士認為,政府近年來愈不遮掩地為財團攢聚,是回報這些老板們的“愛臺”表現(xiàn),事實上有更大一群臺灣人飽嘗這種社會不公的苦果。
  2000年民進黨取得政權,原本的支持者中不少是社會中下階層的工農人士,后來在愈漸嚴重的社會不公壓迫中,他們陸續(xù)走上街頭。2002年全臺13萬農業(yè)大軍在臺北集結,是有史以來政治以外議題最大規(guī)模的抗議。此外,關廠倒閉造成的失業(yè)問題一直困擾著臺灣社會,四五年前還有不少年輕白領失業(yè)后帶著妻兒返鄉(xiāng)做農民,而家無土地的人只能靠借錢度日,借錢還不了的結果,就是最近一年以來驚人的舉家自盡。這些社會不公引發(fā)的問題正逐漸擴大,目前看到的還是冰山一角,但這座冰山究竟是多大規(guī)模,執(zhí)政者乃至這個社會都無法掌握。
  社會不公平不僅從中下階層蔓延,引起眾怒的主因其實在于,在政府無力解決資源分配不公之際,卻反而還加速腐敗,行政效率不彰讓原本經(jīng)濟已步入開發(fā)地區(qū)的臺灣,社會不滿漸次擴大,而從2004年陳水扁連任選戰(zhàn)時爆發(fā)的陳由豪政治獻金案到去年的高雄捷運弊案,統(tǒng)治階層不分上下地貪腐,與社會不公形成高反差。
  人民窮官員富的反差,使得民怨日深,也捧紅了宣稱反映民情的媒體。TVBS的“2100全民開講追打弊案”差點令電視臺被新聞局關掉,其引發(fā)全民搶救“2100”的運動,堪稱是這10年最不可思議的媒體現(xiàn)象。而部分平面媒體開始炒作爆料新聞,官員乃至第一家庭各種玩弄特權的行徑曝光,成為市井小民抒發(fā)怨氣的管道,但這些都不足以抒解社會不公帶來的信任危機。
  最近半年,臺灣媒體開始重視24小時或一周以來的自殺人數(shù),最近更是關注全家自殺的現(xiàn)象。這類新聞從過去難得一見,到現(xiàn)在形成特定議題,連政府都出面“關切”,要媒體不要過度炒作。但被卡債、失業(yè)等生存壓力逼上絕路的人有增無減,執(zhí)政者拿不出解決之道,只能坐視這些事件一再重挫社會安全防線。
  種種危機對社會信心的重挫遠難數(shù)計,臺灣社會的無力感是“國府”遷臺以來最嚴重的階段,曾有民眾投書媒體形容這比當年“臺美”斷交的信心沖擊還嚴重。
  而知名評論家南方朔曾形容,臺灣已過完了它的黃金時代,人們已必須為凋謝作出準備。凋謝由痛苦、充滿了無力感的近視與自戀,以及一小撮人更加的意識形態(tài)化為組成的結構。
  執(zhí)政者長期而全面的欺騙、社會普遍失去勇氣,民眾失去信任與盲目信仰,使得曾經(jīng)是亞洲奇跡的臺灣,在21世紀里退化成一個極其脆弱的社會。當臺海危機忽悠過了10年,臺灣社會并沒因為追求主體性而提升共識與自信,反而是對現(xiàn)況更為悲觀,對下一個10年的不確定感更是高得難以承擔。

相關熱詞搜索:漂流 掙扎 掙扎漂流的十年 中國漂流排名前十 中國十大漂流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