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接受小說文本的實用傾向及應對策略
發(fā)布時間:2019-08-08 來源: 日記大全 點擊:
摘要:作為比較特殊的讀者群體,大學生接受小說文本往往表現出不同于一般讀者的傾向。由于校園生活環(huán)境和特定的年齡時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偏愛從實用傾向閱讀和解讀小說文本,從小說人物的比較中尋求一種自身的心理優(yōu)越感,從小說所展現的復雜關系中尋找自我的社會定位和情感定位。讀者主體精神的過度介入,導致對小說文本的種種誤讀,因而教師應積極引導大學生以科學的態(tài)度正確地接受和解讀小說文本。
關鍵詞:大學生;接受;小說;實用傾向
本人在所執(zhí)教的大學開設小說鑒賞通識課己十余年,接觸到選修此課程的各年級和各專業(yè)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內招生,也有來自于中國港澳臺和海外的外招生,還有極少數來自中國臺灣高校的交換生。通過課堂討論和發(fā)言、平時電郵答疑以及課程論文的寫作指導等多種交流方式,真切感受到大學生接受小說作品時種種無意或有意的誤讀。本文旨在總結大學生這個特定的讀者群體接受小說作品特有的心理動機和實用傾向,并努力探尋如何應對這種實用傾向的教學策略。
一、大學生接受小說文本的實用傾向
美國著名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鏡與燈》提出了涉及藝術品的四個要素,即作品、藝術家、世界和讀者。無論人們如何定義文學和詮釋文學的本質,都不可能繞開“讀者”這個藝術元素。伊格爾頓說:“文學自身其實只是對于讀者的一系列‘暗示’,是要讀者將一件語言作品構成為意義的種種邀請。用接受理論的術語來說,讀者使本身不過是紙頁上有序黑色符號鏈的文學作品‘具體化’(concretizes)。沒有讀者方面這種連續(xù)不斷的積極參與,就沒有任何文學作品!
對于喜歡閱讀文學作品的非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大多沒有專門研讀過文學理論方面的專業(yè)著作,往往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然而,這不但沒有減弱他們閱讀小說作品的熱情,反而因自己的“業(yè)余”身份卸掉了專業(yè)人士慣有的學術重負,擁有更廣闊自由的思想闡釋空間。讀者皆有闡釋文本的權利,而這些超越學術功利的人則在無形中自我賦予了更為強勢的話語權力,其主觀傾向和主體色彩更加突出和鮮明。由于審美個體意志的強制性介入,他們往往不能達到入乎其內而又出乎其外的審美境界。當下的大學生閱讀小說文本往往受到以下幾種“有用之用”的內在驅動力的牽制。
1.心理優(yōu)越感的復現
進入大學之前,曾經以學習實力為自豪的莘莘學子難免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心理優(yōu)越感,但是進入大學之后,他們會驚異地發(fā)現在同學比照之下自己變得如此普通和平凡,昔日的光環(huán)己然消失殆盡。在激烈的學業(yè)競爭背后,大學生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危機,大多數人會積極調整心態(tài)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但也有極少數人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失衡的傾向,陷入一種不可自拔的心理危機之中。若想在“重新洗牌”中順利實現人生轉型,就要在新的群體中展現自己學業(yè)上的競爭能力。大學生有各種各樣的課余消遣方式,但唯有閱讀小說作品既可以為學業(yè)優(yōu)勢錦上添花,又可以在與文學形象的相遇中獲得充分的心理優(yōu)越感。為了達到心理平衡和情感宣泄的實用目的,他們往往有意忽略小說作品產生的歷史語境,做出生硬解讀甚至有意誤讀,對“美”的理解嚴重偏離理性軌道,從而把文學寓教于樂的社會功能轉變?yōu)閭人自娛自樂或情感療傷的生活方式。
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因其“名作”的魅力和語言的可讀性等方面的原因,成為喜歡閱讀小說的大學生的關注對象。頗有意味的是,大學生在探討小說人物形象時往往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心理優(yōu)越感。小說中有一段廣為人知的關于主人公翠翠的描寫,“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弊鳛椤白匀坏呐畠骸保倥浯涫侨绱说募冋婧兔利,船總順順的天保和儺送兩位年輕人都深深地愛上了她。
在眾多喜歡沈從文小說的讀者眼中,翠翠顯然是未經俗世浸染的真善美的化身。然而,令人驚異不己甚至難以接受的是,有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認為翠翠外在形象并不美麗。他們武斷地認為,女性傲人的資本無異于“白富美”三個字,而自小失去父母、與撐船的外祖父相依為命的翠翠,皮膚黑黑的,生活也比較清貧,既然翠翠既不白也不富,那么其何美之有?他們從翠翠自小在渡口外祖父身邊長大、極少進城等某些小說細節(jié)推斷,翠翠應該沒有受過新式或舊式的教育。與這種鑒賞思路共同延伸的竟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心理優(yōu)越感:翠翠沒有“我”漂亮,沒有“我”見多識廣。他們往往更愿意把《邊城》視為成長小說,認為小說的悲劇結局主要源于尚未成年的翠翠缺乏足夠的處理感情的能力,當地流行的早婚習俗也沒有為翠翠提供一個自然健康的成長過程。
2.社會現實的采樣
在校大學生愿意探討情感、思考人生,但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限制,他們的探討和思考往往難以避免紙上談兵的假想性質。男生與女生在閱讀選擇上往往各有所好,男生更偏愛武俠小說、官場小說或者有關職場方面的小說,女生則愿讀情感小說,即使讀武俠小說也更喜歡關注情感戲份。顯然,以虛構見長的文學并不等同于真正的歷史或者現實,但是,生活于象牙塔之中的很多大學生仍然相信那些值得品讀的小說佳作具有比較深邃的思想和洞察力。
一般來說,人們對武俠小說的偏好與英雄主義情結有一定關系。而在大學生眼中,頗具人格魅力和超凡武功的男主人公都是值得歆羨的“理想”人物,他們不但扮演著江湖社會中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也贏得了眾多年輕女性的青睞。雖然武俠小說所顯現的歷史語境基本上框定在古遠的年代,但是,這些“理想”人物在各方面種種不俗的表現卻誘導充滿幻想的年輕讀者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推動這些男主人公走向“成功”之路的動因是什么,為什么他們能夠如此出類拔萃而成為傳奇式的人物。在思考的同時,這些小說人物也在不自覺中成為他們塑造理想自我的鏡像。盡管大學生對于成功的定位和想象還是比較朦朧和飄移的,但能力超群并且得到異性的肯定始終是他們非常憧憬和向往的人生目標。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