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學習總結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來源: 民主生活會 點擊:
模塊學習總結 第一模塊中是對概念地圖的了解(C-Map),概念地圖作為學習一種的方式,不能說這種學習方式絕對優(yōu)于其他的學習方式,至少來說該種學習方式獨特的設計能夠促使人們?nèi)ヌ綄げ煌拍詈褪挛镏g深層邏輯(用連接詞),是深度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學習和思考的終極目標就是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在進行深入思考前,首先需要明確你所思考事物或問題的基本概念,要做到概念清晰又準確,概念為理解知識提供支持。接著借助已有的概念進行思維拓展,進行聯(lián)想,思考與已有概念相聯(lián)系的不同概念,并分析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能夠去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符合邏輯的概念,從而使其他人更加深刻的理解這類事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里的想象又和憑空想象不一樣,是基于以有的知識進行的關聯(lián)想象, 我認為這是一個:在課本知識、想象和創(chuàng)造之間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
知識是學習基礎,理解知識不應該是死記硬背,應該理解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運用知識到實際生活,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問題,不斷探尋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這需要我們 think deeper,pay much attention on the details。
在第一個模塊中,我選擇了腐敗作為我的主題,進入深入思考。將焦點問題(focused question)限定在了在中國如何控制腐敗上?我們小組成員作為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對基礎知識自有一定的掌握。據(jù)此我們由此展開聯(lián)想,想到了三個詞語:貪官外逃、權錢交易、腐敗立法,由此制作的概念地圖涵蓋了這三個方面,但是如何控制腐敗呢?這個概念地圖并是否具體解決到如何控制腐敗嗎?沒有!
在上課討論的過程中,助教小哥反復問我們,你們這個 c-map 的焦點問題是什么?我們說:“是在中國如何控制腐。”接著小哥又問,那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在中國如何控制腐敗?我們小組成員均啞然,無法對其問題進行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 c-map 上的這些知識均來自于課本,也就是說這個概念地圖完全就是一個對課本上有關腐敗的知識進行摘抄過程,沒有觸及到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就沒有解決到 focused question。另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所選題目不夠具體和不夠清晰,腐敗作為一個世界性問題,包含了很多種類,就中國來說腐敗有很多形式,對于不同的腐敗形式自有不同的控制方法。還有就是關聯(lián)錯誤,如貪官外逃,完全是腐敗發(fā)生后的后續(xù),和控制腐敗毫無關聯(lián),探究腐敗的控制需知道腐敗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知道了 why,才能知道 how。據(jù)此我們小組再次限縮我們的題目,將題目限定在在中國如何控制行賄,行賄作為腐敗的一種,其形式單一,其概念明確。接著我們分析了行賄的深層次原因,權錢交易是一部分,由此展開的聯(lián)想是行賄一定是權錢交易嗎?不一定,權和其他的如“色”、“學”的交易如何定位?由此的控制方法是什么?行賄的存在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如社會文化原因,人性原因,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原因,在深入分析了這些原因之后,如何控制行賄便有了基本的思路。
在第一模塊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吳老師、哲學系同學和藝術系同
學之間的有趣的激烈對話。我一直認為哲學系和藝術系其實沒必要過分強調(diào)邏輯的重要性,尤其是藝術系,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往往需要一些跳躍的思維,太多的邏輯往往會束縛藝術細胞的跳躍。所以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產(chǎn)生了激烈的“辯論”,說實話這個辯論的過程讓我有點云里霧里。但是老師說的一句話最終還是說服了我:“盡管藝術系的同學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太強調(diào)邏輯,反而需要的是靈光一現(xiàn),需要的思維發(fā)散,但是他們在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時也必須遵從邏輯的思維,比如在畫畫時,手上的花該放在何種位置,放在胸口?舉過頭頂?還是怎么?放在不同的位置如果能以邏輯運算計算出來,豈不是更好?”當藝術被邏輯化時,也許只是一個藝術家逐漸消失的過程,程序師逐漸變多,但是藝術作品并不會因此衰微,反而會呈現(xiàn)更加繁榮的趨勢。一個行業(yè)如果不嘗試進行變革的話,終將被其他行業(yè)所取締,人類不嘗試進步的話,終將被機器人代替!
第二個模塊,我選擇的是環(huán)境作為我的大主題。Michael 老師的專業(yè)為環(huán)境保護方向,首先將我們的大主題限定在可居住地球上(habitable planet),由此展開的聯(lián)想包括,氣候(Atmosphere)、海洋(Oceans)、生態(tài)系統(tǒng)(Ecosystems)、氣候變化(Changing Climate)、水資源(Water Resources)、生物滅絕(Biodiversity Decline)和大氣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等子話題,各個子話題的內(nèi)容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可居住的地球。每個同學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子話題,而后觀看了老師給了視頻資料和教材。
我選擇的子話題是生態(tài)系統(tǒng)(Ecosystems),focused question 為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當不同的物種在競爭相同資源的情況下,它們?nèi)绾喂泊?在第一次制?C-Map 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有頭緒,因為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個過程不了解,導致自己的思維進程陷入僵局,通過看視頻和查資料,我第一次展示就僅僅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如何運作進行了分析,即對生產(chǎn)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通分析,完全沒有觸及到焦點問題,第一次展示過后 Michael 老師不但沒有批評我的 C-Map,反而給我提了很多建議,給了很多關于這個問題的小概念,而后我就能順利的畫完這個概念地圖。
這個焦點問題其實可以拆分為 3 個層次的問題:1,不同物種如何共存?2,不同物種在競爭相同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共存?3,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上述 2 個問題如何發(fā)生?所以在制作概念地圖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本運作,對其基本運作方式——食物鏈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了“能量循環(huán)”,并在資源(如水、空氣、事物和空間)的有限性的情況下,分析了物種如何競爭和合作從而實現(xiàn)共存,并分析了物種缺失對其他物種的影響以及物種的競爭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必要性。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沒有邏輯的人,在第二個模塊我明白了,至少對我來說,在對一門學科沒有基本了解之前,用概念地圖思考問題真的是非常困難, 總之,這一門課程、經(jīng)過兩個模塊的學習和一個月的課程,不敢說我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這種學習方式,但是至少這門課讓我了解了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不同于以往的填鴨式的教育,也不是機械記憶的過程,而是要學會去探尋事物和概念之間的內(nèi)部關聯(lián),進行深入思考,這種關聯(lián)性的思維方式在以前的學習生活中是從來沒有過的。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