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摘抄
發(fā)布時間:2017-02-14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無聲告白摘抄篇一: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讀后感
這本叫《無聲告白》的小說,出自一位美籍華裔女作家之筆,扉頁上的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難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靈魂的故事是這位優(yōu)雅、溫婉的女士所作。小說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
文章以女主莉迪亞的死亡拉開序幕,用莉迪亞死亡后家庭生活的變化和死亡前現(xiàn)實的生活交織描寫。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是一個美籍華人,靠著父母餐廳端盤子等不體面的工作把詹姆斯變成了美國國籍,但詹姆斯因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的父母,為了不讓大家以他為話題點,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圍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獨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覺周圍充斥著異樣的眼光。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他繼續(xù)努力讀研讀博,他本以為可以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因為當時他的導師告訴他有個歷史教職剛空缺出來,然后最后也許是因為他獨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際,他最終沒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個普通的高校—海爾伍德任教。從那時起,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討厭過去的一切,討厭怯懦、獨特、孤獨,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時由于詹姆斯的兒子性格軟弱,這也讓詹姆斯想起了年輕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過去的自己。他討厭過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歡現(xiàn)在的兒子。當他兒子告訴他他的夢想是去外太空,當宇航員的那一刻,他不知覺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牽絆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覺得莉迪亞很像年輕的瑪麗琳,那么合群、惹人喜愛,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關(guān)愛給了莉迪亞,因為內(nèi)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輕時可以像莉迪亞這樣。
莉迪亞由于害怕母親再度離開家,讓家庭支離破碎。害怕父親每天對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選擇了妥協(xié)。雖然說自己會聽從莉迪亞的想法,她只是給她建議,但每次目前都帶著強烈期待,也許她自己沒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來回答。以至于讓媽媽認為她就是想要與眾不同、就是想要當醫(yī)生。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她在沒有任何朋友的情況下,選擇撥打語言助手,自己則假裝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業(yè)本身就無法分隔開,一旦產(chǎn)生它們勢必會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圖把家庭和生活分開的手段都是徒勞,因為夢想再大也逃不過人心。我記得畢業(yè)后不久面試了白鷺芳洲藝術(shù)基地的銷售崗位,后來得知它主要是個性化婚禮策劃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經(jīng)有了 培養(yǎng)孩子的根本是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這一切的基礎(chǔ)是承認孩子是一個脫離父母的、獨立的個體。他屬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夢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載我們未完成的夢想的器皿。而我們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幫助,知道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興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他喜歡動物不喜歡英語,用動物組成英語字母的形式或許有幫助。我們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賦、引導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會變成他的興趣。我的原則是,如果你本身足夠厲害,你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無巨細的關(guān)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過你過上屬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無為而治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你只需要傾聽孩子,給予指導和建議。學習生涯中有兩個東西極其重要,興趣和朋友。
生命無法回溯,現(xiàn)在的一切終究會連點成線,在你年老時刻,回憶起來,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在小說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xiàn)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xiàn)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zhuǎn)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當內(nèi)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這些秘密就會讓家庭產(chǎn)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轉(zhuǎn)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
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么,這些都應該由每個時代里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zhuǎn)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狈馄ど系倪@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里,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待的樣子,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我想起了為了舞蹈事業(yè)放棄結(jié)婚生子的楊麗萍。她是瑪麗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有幾個人可以有如此強大的信念和毅力,放棄平常人擁有的生活。而我覺得,不管是選擇為了夢想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還是為了保全家庭而放棄自我,總有人會做出犧牲,總有人會感覺到受傷。這個世界沒有兩全其美,沒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設(shè)定。
不管是楊麗萍還是瑪麗琳,她們的內(nèi)心都會有自己的遺憾和掛念。但是惟愿做到這一生走到最后的時候,我們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書的封面上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蔽蚁脒@句話大概是可以對死去的莉迪亞說的。然而,她的母親瑪麗琳雖然一直與他人的期待抗爭,但也并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學會了順從命運。我愿意對瑪麗琳再說一句。我會告訴她:我們終此一生只是要學會做出選擇,前進或是妥協(xié),并承擔一切。
無聲告白摘抄篇二:《無聲告白》讀后感
《無聲告白》讀后感
愿生命充滿希望和愛----《無聲告白》>讀后感
終于讀完了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一部極其壓抑的關(guān)于異族通婚的小說,通篇的壓抑讓我難以忍受。
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為線索開篇,莉迪亞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兒,也是他們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個孩子,母親瑪麗琳因為奉子結(jié)婚未能實現(xiàn)的職業(yè)女性的理想,通通傳遞給了莉迪亞,使莉迪亞變成了那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蹤了、死了,瑪麗琳還是沒有覺悟女兒的死,是因為這個家庭,這份沉重到無法釋懷的希望殺了她。
這本書讓我看到身為母親,在一個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個陽光,積極的母親才能夠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們,也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夠讓一個家庭充滿凝聚力,瑪麗琳婚后的生活在別人眼里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于她的內(nèi)心,卻始終充滿掙扎和痛苦,這份揪扯讓她失去了作為母親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們成為朋友的可能性,她終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為母親,我想她是失職的,因為她并沒有真正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成長路上的那個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婦。很遺憾,這個家庭的男主人華裔大學教授,詹姆斯。李是一個內(nèi)心壓抑的男人,為了逃避他人對這個異族通婚家庭關(guān)注的異樣目光,他讓孩子們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機會,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這樣的母親和父親用行動不斷的提醒著三個孩子他們的特殊性。當然,詹姆斯的壓抑來自于他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這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作為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底層,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這份壓力也毫無意外的傳遞給他們的孩子詹姆斯,雖然他有幸寄讀在貴族學校,但是他永遠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這種感覺終將成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響他一生。
身為一個哈佛大學肄業(yè)女大學生,莉迪亞的媽媽瑪麗琳的內(nèi)心始終有難以釋懷的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yè),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她是那么渴望被這個社會的認可,那么渴望能夠成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亞只有5歲某一天的早晨,瑪麗琳消失了,我無法明白她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家庭和孩子去追尋所謂的夢想,身為母親的我更是無法理解她怎么可能就這樣離去!因為任何一個有愛的母親都是無法主動的放棄她心愛的孩子的,更何況家里還是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需要她的照顧,哦,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孩子帶來的繁重家務,讓她不勝其煩,所以,她才會想要逃離。我一直相信,當你帶著愛去做家務的時候,那就是愛;當你帶著厭煩去做家務的時候,那一切真的就變成了煩擾,旣惲针x開了,因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這種離開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經(jīng)不是孑然一人,那段離開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夢,不辭而別的妻子讓詹姆斯從戀愛伊始就恍惚的所謂自己的'不值得'變成了現(xiàn)實,畢竟那是一個還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的時代,小個子的華裔男人在那種文化里永遠顯得那么特別和尷尬,瑪麗琳給予他的愛情曾經(jīng)讓他重生,卻又始終令他忐忑,所以當瑪麗琳突然不辭而別的時候,這個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當然,母親的離去受到傷害最重的一定是兩個孩子,內(nèi)斯和莉迪亞,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剝奪了。
所以,當瑪麗琳回家時候,全家人并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們?nèi)萑棠赣H每天的不做飯,容忍母親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亞,容忍并接受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須要娶一個情商高的女人,一個能為自己和別人負責任的女人,只有一個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
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而瑪麗琳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為了這個家庭完全失去了那個年輕時的自我,可是這份失去給予她的不是愉悅的對生命狀態(tài)的接受,而是讓自己永遠的變成了一個受害者,這種受害的心情毀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嗎?當年娶了一個如此愛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悅和深情的,但在漫長的婚姻生活里,這個女人的表現(xiàn)卻擊敗了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當然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覺得妻子就理所應當被丈夫養(yǎng),這種思想源自從小看到母親做工的辛苦,他以為丈夫養(yǎng)家是對女人的救贖,殊不知正是這種思想最后害了瑪麗琳,最終更是傷害了他心愛的女兒莉迪亞,所以異族通婚是一件絕對需要慎重面對的事情,因為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兩種文化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莉迪亞最后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們的長相遺傳了爸爸的東方人面孔,媽媽的藍眼睛,那個樣子在70年代的美國,她只能被稱為'東方女孩',長相上的特別,鑄就了她內(nèi)心的孤立,而母親近乎瘋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亞喘不過氣來,她沒有自己的時間,也就完全失去了業(yè)余社交的可能性,這個女孩太多內(nèi)心的痛苦無以表白,最后統(tǒng)統(tǒng)化作了'無聲告白'.
莉迪亞在哥哥內(nèi)斯即將要去哈佛上大學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離開,因為哥哥原本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象沒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沒有勇氣去面對一個沒有溫暖只有壓抑的家庭,沒有勇氣去面對沒有同伴,沒有朋友的學校生活,莉迪亞的這些痛苦和掙扎媽媽并不知道,或者說完全不曾覺察。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guān)心過她的孩子們內(nèi)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fā)點的所謂母愛是自私的,我只能說那不是愛,而是以愛的名義實施的對孩子的控制。真正的愛是需要把焦點放到對方的身上,切實的去感知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讓被愛的人成為施愛者情緒、思想的寄托。,記得在哪里看到過一句話:只有一個內(nèi)在匱乏的人,才會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對他人的控制來讓自己安穩(wěn)。這,或許正是瑪麗琳的狀態(tài),她對自己失望了,所以轉(zhuǎn)而在莉迪亞身上尋找希望,卻完全沒有想到那所謂的母愛最后成為戕害莉迪亞的兇手。
我不喜歡這部小說,太過壓抑,從這本書里我才知道,原來今天如此開放的美國也曾走過那樣一段排斥異族的時期,那是時代的產(chǎn)物,作者揭示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的意義所在,從這本書聯(lián)想到近百年中國人漂洋過海的歷史,會是怎樣一部深重的苦難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過于加諸于精神上的傷害,那種傷害的傳遞會讓一代代人背負承重的枷鎖,如同莉迪亞的不快樂,內(nèi)斯內(nèi)心的壓抑,漢娜的惶恐,只能在這里祈禱,現(xiàn)世安穩(wěn),愿更多這樣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長,沐浴陽光和愛,生命永遠充滿希望。
無聲告白摘抄篇三:無聲告白
人哪,總是背負了太多情感??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比起中文譯文“無聲告白”,我更喜歡其英文版“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這句話顯然更符合莉迪亞的處境。
故事一開始“莉迪亞死了,但是他們可能還不知道!边@句簡潔直接的旁白瞬間就勾起我的閱讀興趣——莉迪亞是誰?怎么死的?相信很多讀者和我一樣,被這根刨根究底的思緒拉扯著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先別著急,所有的突然之前都伴隨著漫長的伏筆,接下來作者伍綺詩用共十一章的篇幅向我們展開一個中美結(jié)合家庭在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歧視、性別差異、家庭教育以及個人道路上的種種問題。
一切的根源都來自于一個詞——“與眾不同”。這個詞一直是那個被種族歧視而郁郁不得志的父親詹姆斯.P.李(以下簡稱李)腦門上的烙印,在他兩眼之間閃閃發(fā)光,終其一生,他都在試圖擺脫這個詞。他練習標準無口音的英語;他做歷史學教授,主講“美國文化中的牛仔”;他娶一個白人瑪麗琳做妻子;他搬到米德伍德這個僻靜的社區(qū)??為的就遮蓋他身上那濃重的與眾不同的氣息,更好地適應這個打著“自由、民主、平等”旗號的國家。
然而在他妻子瑪麗琳的眼里,“與眾不同”這個詞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從年幼至青年時期的瑪麗琳,為了打破其母親給她灌輸?shù)呢惖?克羅克(烘焙大師)式的家庭主婦形象的禁錮,她奮力掙扎,盡其所能地標新立異;為了她的醫(yī)學夢,她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的努力;然而也是為了遇到母親口中的“優(yōu)秀的哈弗男人”,瑪麗琳原本的夢想、追求和與眾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都將戛然而止。
與其說是戛然而止,不如說是發(fā)生了驚天轉(zhuǎn)折,旣惲諓凵狭死,她認為這是個與眾不同的男人;李愛上了瑪麗琳,他認為這是個可以讓他擺脫與眾不同烙印的女人。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就像最后李說的,從一開始,就錯了。
瑪麗琳嫁給了李,為他生了孩子,她終于變成了懷抱理想?yún)s委身家庭的母親,但是她又心有不甘,這從她留下的那張紙條上就可知曉,她寫道:“我的大腦里總是憧憬著另外一種生活,但是實際卻事與愿違!彼龥Q定給自己一次重拾夢想的機會,于是上演了一出離家出走的戲碼,然而小生命的到來卻打亂了她的計劃,這次為期90多天離家出走的插曲最終以發(fā)現(xiàn)懷孕后歸家收尾。
但是正是這段插曲,造成了這個家庭中二女兒莉迪亞的悲劇人生。這個女孩作為三個孩子中唯一一個擁有藍色瞳孔的孩子,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這個家庭的核心,整個家庭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她的身上,她承載著父母雙方對其“與眾不同”的寄托——父親希望她能夠完美地適應環(huán)境,像所有本土女孩一樣交朋友、參加聚會;而母親希望她能像那時的自己一樣出類拔萃,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醫(yī)學夢。更可悲的是,善解人意的莉迪亞一直將母親的離家出走怪罪于自己,她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沒能讓母親滿意,所以母親才會拋棄他們。所以自從母親歸家之后,她無條件的接受著母親的所有安排——她只想讓母親滿意,想讓母親高興?墒抢虻蟻喿约赫嬲胍裁,卻沒人在乎,沒人知道,甚至像她的小男友杰克說的那樣——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卻以為哥哥內(nèi)斯知道。
內(nèi)斯怎么會知道?內(nèi)斯只不過是一個不得寵的苦悶大兒子,在父母的眼中,他不像莉迪亞那樣,他沒有興趣愛好,沒有聰明頭腦,也不努力好學,雖然他最終憑借自己對天文學的執(zhí)著和努力考取了哈佛,這也并未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即便在妹妹莉迪亞死了之后,內(nèi)斯也一直試圖從杰克身上找尋答案,但這也正說明了他其實一點也不了解莉迪亞,因為答案根本就不在杰克身上。只是自從上次他救起落水的莉迪亞之后,他便一直扮演著她的“守護神”,只要她向他伸出手,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讓她沉下去?墒钦l都看得出,內(nèi)斯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都是為了逃離這個看似美滿實則畸形的家庭,哈佛的錄取通知書無疑解救了他,他興奮于他終于可以離開,卻絲毫沒有察覺他的離開會將妹妹莉迪亞置于怎樣的境地,那么他有錯么?
即便哥哥內(nèi)斯離開,我想莉迪亞也不是最孤單的那個,至少她還有小妹妹漢娜,對,就是多年前漢娜的降臨,讓母親瑪麗琳回心轉(zhuǎn)意,再一次放棄夢想,重新回歸家庭。她不像姐姐莉迪亞那樣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也不像哥哥內(nèi)斯那樣(來自:m.91mayou.com 蒲公英文摘:無聲告白摘抄)有天文學作伴,她實則是這個家庭中最孤單的那個。漢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這個家庭中的位置,她從安靜的嬰兒成長為善于察言觀色的小女孩;她喜歡躲在角落和柜子里,還有沙發(fā)后面,桌布底下,退下家人的視野。但是請你不要忽視她,這個小女孩身上掌握著最直接的真相,她將會記著姐姐莉迪亞跟她說的那句“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繼續(xù)周旋于這個家庭,她也將會是我們對于故事結(jié)局最后的希冀。
終于,長期以來背負著家庭期望的雙向拉扯,讓莉迪亞不堪重負——學習上愈發(fā)的力不從心,而母親卻持續(xù)施壓;為了讓家人放心,艱難地偽裝著朋友間的友善;親眼見證父親出軌,憤怒而又不知所措;一直以來自認為了解杰克,最后發(fā)現(xiàn)是個天大的誤會;想要的其實很多,卻不得不一直得過且過??唯一可以給予安慰的哥哥內(nèi)斯卻要離開,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莉迪亞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是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有無法言明的痛苦,他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太多太復雜的情感,關(guān)乎自己的,關(guān)乎彼此的,相互糾纏,相互拉扯??莉迪亞選擇帶著這些疑惑與郁結(jié)走進了那片平靜的湖水,她以為這片湖水可以把她帶回最開始的地方,她以為這片湖水可以解開她所有疑惑,但最終,湖水只是讓她得到了永遠解脫??
最后,從女兒死去后就一直神經(jīng)敏感的母親瑪麗琳,終于在女兒的房間里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從女兒死去后一直郁郁不得解的父親在經(jīng)歷了出軌后,也重新回歸了家庭;從妹妹死后就一直試圖從別人身上尋找真相的哥哥,最終也沒能找到真相;從姐姐死后就一直扮演著旁觀者、陪伴者、勸慰者的小妹妹終于得到了她原本就該擁有的東西??這個悲傷的家庭,在最后丈夫與妻子彼此間的那句“我以為你走了”中,所有人都獲得了理解,得到了原諒,莉迪亞的死,像止痛片一樣,終止了這個家庭十六年來的荒誕??
這大概是一個“莊子鼓盆而歌”式的結(jié)局,只是來的有些慢了,不過還不晚。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摘抄 告白 無聲 無聲告白書評 無聲告白txt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