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中悟出為官之道|為官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0-03-01 來源: 美文摘抄 點擊:
李鴻章不是滿人,步步高升,說明他很圓滑又老謀深算,精于自保。卻沒有在戊戌政變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錯案,以洗干凈自己,反而有點挺身而出的味道,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李鴻章的一生,伴隨著清王朝走過風風雨雨40年,從鼎盛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無論生前還是死后,他都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歷史作家汪衍振的《李鴻章發(fā)跡史》,講述了李鴻章“一直被彈劾,誰也扳不倒”的謀略與細節(jié),以及40年穩(wěn)如泰山的為官之道。
李鴻章從政40年,遭遇創(chuàng)紀錄的800多次彈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壓,有的是親信背叛,有的是政敵陷害,有的是捕風捉影,有的是證據確鑿。面對無數或明或暗的對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風暴,李鴻章總能從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彈劾,誰也扳不倒。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寶座上一坐25年,呼風喚雨,權傾天下。李鴻章似乎擁有一種對時局和人心的預判能力,無論對手設下多么陰險而密不透風的陷阱,他總能從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此刻,讀《李鴻章發(fā)跡史》,就能更懂官場的風云變化。
李鴻章的發(fā)跡,走的也是從書生到帶兵官的路子。李鴻章的性格,受曾國藩“打掉牙齒和血吞”的處世原則影響很大。更為重要的是,他創(chuàng)建淮軍之初,曾國藩給予了極大的幫助,直接把八營湘軍給李鴻章統領,這也是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的班底。之后,淮軍成了李鴻章發(fā)家的本錢,也是他在官場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淮軍就是“李家軍”。李鴻章所以成為李鴻章,既有時運,更堪玩味的則是其人身懷的種種看家本領。
李鴻章有很深的洞察力,并對時局有明確的看法。1874年,他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但由于時代和個人的局限,“和戎”與“變法”都歸于失敗。他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作為主要談判人,李鴻章自難逃其咎。不過,在大敗之后簽訂“城下之盟”,戰(zhàn)敗國討價還價的余地其實非常有限;而且諸如割地賠款事關重大,最后的決定權其實還是在朝廷手中。
李鴻章不是滿人,他在滿人統治的社會里,步步高升,能夠做到這樣,說明他很圓滑。另外,他也很老謀深算,能爭取就爭取,不能爭取的就退一步,比如說慈禧讓他去輔佐皇上去,他知道慈禧跟皇上有矛盾,他不干了,他撤了,愿意出國,這出國也是一個借口,但是他也出去了。李鴻章雖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卻也并沒有在戊戌政變中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錯案,以洗干凈自己,反而有點挺身而出的味道,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了。
這,就是李鴻章,一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矛盾的人,一個處于夾縫中的人。梁啟超稱李鴻章為近代史上“當時中國第一人”,并說“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只是,李鴻章認為自己不過是個“裱糊匠”。適逢內憂外患,從里到外都爛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將一個破屋(清王朝)裝飾一新噓噓人尚可。偶有小風雨修修補補也能看得過去,但真的遇到大風雨,破屋必然原形畢露,又豈是一個半個“裱糊匠”所能補補貼貼支撐起來的呢?
相關熱詞搜索:為官 悟出 之道 沉浮中悟出為官之道 為官之道 為官之道名言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