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紀江:公民教員李慎之與蜀光中學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一、風雨
1945年夏,李慎之先生從燕京大學畢業(yè)到自貢蜀光中學做公民課教員,任教時間很短,不過一個學期,然而對于當時學生的影響卻很大。李先生晚年積極主張公民教育,多次提及這段經(jīng)歷,這讓我在讀先生文章很受震動的同時,又有一種親切感。
2007年年初,謝韜先生在《炎黃春秋》發(fā)表了一篇《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引起了震動和討論。謝韜老師與李慎之老師1945年夏同在蜀光任教,后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曾共事,李慎之任美國所所長和社科院副院長,謝韜曾任社科出版社副社長、研究生院副院長。近再讀《懷念李慎之》(續(xù)一),有謝韜老師寫的一篇紀念文章《風雨同舟六十年——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思》,讓人不能不想到李慎之老師世紀之交的那篇雄文《風雨蒼黃五十年》。謝韜老師在文中回憶了謝、李兩位先生"共榮辱、同浮沉"、"心心相印、肝膽相照"的六十年,洋洋灑灑三四萬言,"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反思,談李慎之思想的來龍去脈",他說:"我雖然已經(jīng)83歲了,但我還想把李慎之沒有辦完或者沒有辦成的事情繼續(xù)辦下去"。謝韜老師還提到,他原名謝以明,李先生原名李中,1945年末,他們二人在蜀光因為宣傳民主與自由而被迫離開,在成都總結(jié)在蜀光的經(jīng)驗和教訓時感到當時只圖痛快,不謹慎不踏實,同時為了防止特務追捕而更改名字,他改名為謝實之(后又改名為謝韜),李中改名為李慎之。不過人的秉性難易,后來慎之不慎,韜公忘韜。
這個月,社科院正在舉行建院三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且不說作為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前史,只看社科院獨立建制以來的這三十年,人物出入,學術(shù)升沉,倏爍晦明,風雨驟歇,遠比這幾天所見的宣傳報道材料上精彩豐富,倘若哪位熟知往事的老先生能夠撥冗寫出來,真正是色彩斑斕,大可玩味。李慎之先生就是社科院的另一種顏色。于今雖然哲人已萎,時移事異,然黃鐘猶有余響,在花家地和建國門還常能聽到師友談及這位前副院長。
丙辰春節(jié)回家,我?guī)Я颂住独钌髦募坊厥窆庵袑W。書是李慎之先生的長女李伊白贈給本校圖書館的,托我?guī)Щ刈粤骶榧覊危瑫r還帶了套《懷念李慎之》(續(xù)一)。李慎之先生生前沒有出版文集,本書是李先生去世后由張貽先生自費印刷的,我請李伊白女士在扉頁寫上幾句,她寫道:祝蜀光中學的師生完成先父的遺愿。我把文集交給了學校后就一直想寫篇文章,一方面為沒有讀過兩篇《風雨》文章的蜀光校友介紹李慎之老師,另一方面也為關(guān)注李慎之先生公民教育思想的朋友提供些材料,斷續(xù)寫了很久,但是總不能終篇。
二、自貢與蜀光
這里先分別以兩小段話介紹一下自貢和蜀光中學。
自貢是中外聞名的鹽都,歷史上曾有兩次"川鹽濟楚",分別是太平天國和抗日戰(zhàn)爭,因此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這個城市用她的井鹽發(fā)揮過一點作用。自貢人在四川有個外號叫做"鹽販子",劉光第、趙熙、宋育仁、吳玉章、李宗吾等是"鹽販子",近來老而彌堅的胡績偉、謝韜等先生也是"鹽販子"。
1924年,在鹽業(yè)未衰的時候,自流井鹽商在炳文書院等舊式學;A(chǔ)上創(chuàng)建了自貢初級中學,后改名蜀光中學,雷民心、王楠、李宗吾等本地教育人士對她是付出了不少心血的,但一直發(fā)展較慢。1937年,自貢各界人士包括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繆秋杰、本地士紳歐陽爾彬、蜀光校長王楠等邀請張伯苓先生和南開接辦蜀光中學。張伯苓接辦蜀光后,以南開模式改造蜀光,數(shù)年后即成為一所西南知名的優(yōu)良中學。南開向來重視校長和師資的遴選,南開接辦以來的前三任校長都能恪盡職守,以"公能"校訓訓練蜀中子弟,首任校長喻傳鑒畢業(yè)于南開大學,為張伯苓南開四大金剛之一,第二任校長韓叔信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歷史系,也是南開的核心骨干,第三任校長陳著常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深受蔡氏"兼容并包"思想的影響,而且他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中等教育事業(yè)。《蜀光校史》中附有一份1945年6月的畢業(yè)班先生名單,由這份名單看,教員主要來自當時的名校,私立大學如南開、復旦、廈大等,公立大學如北大、清華、中央、武大、浙大等,教會大學如燕大、金大、輔仁、齊魯?shù),還有支那內(nèi)學院、章氏國學講習所等佛學、國學學校。當然,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由于抗戰(zhàn)爆發(fā),全國知識分子漂泊西南天地間,人才濟濟,今日不可復得。
80年代中,李慎之曾游自貢,重返蜀光。自貢除井鹽以外,還以彩燈、恐龍著稱,本地號稱"三絕",李慎之此行為之賦詩三首。
燈會
華嚴世界今宵現(xiàn),貝闕珠宮出釜溪。
老去猶余豪氣在,題詩欲遍水東西。
恐龍館有感
劈開幽窟見洪荒,走陸飛潛各有疆。
生滅無常唯物競,好從此地悟滄桑。
重返蜀光
卌年重來老劉郎,種菜栽桃事渺茫。
蛇足頻添堪自笑,惜陰樓下問行藏。
前兩首,"老去猶余豪氣在,題詩欲遍水東西"、"生滅無常唯物競,好從此地悟滄桑"諸句正是李慎之舊體詩一貫的風格。胡喬木曾經(jīng)說李慎之的詩太"蕭瑟"了,然李詩吟詠之余,其中有一股潛運難矯的"豪氣",這種豪氣自然流溢,即是大手筆,"老去猶余",正是中國士大夫積極入世的大關(guān)懷。社科院單純先生席間曾言,在李先生家看到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曰:"已知諸相皆非相",下聯(lián)曰:"欲待無情還有情",單是晚輩,開玩笑對李先生說橫批不妨是"慎之不慎",我覺得用"老去猶余"也不錯。
第三首中提到的惜陰樓為蜀光后山腰的一個小樓,是1945屆校友畢業(yè)前,也就是抗戰(zhàn)即將勝利之際,通過放映電影《岳飛》集資捐款為母校留下的紀念建筑,馮玉祥將軍題寫樓名。詩中語借劉禹錫意,既曰"種菜","栽桃",自是指培育人才而言,又曰"蛇足","自笑",看來李先生對于教育有了新的看法?催^李老師的文章就可以知道,李慎之若是重登蜀光講堂,對講臺下的菜花桃花們再講公民課,和幾十年前所講相比,雖然不會全異,但是必然大不一樣了。
三、劉克林
羨君應召天上去,勝似屠門握殺刀。
——李慎之悼劉克林
李慎之畢業(yè)去蜀光任教與三個人很有關(guān)系。第一個人是劉克林,他是蜀光校友,也是李慎之的燕大同學,和李慎之、謝韜等同為當時領(lǐng)導成都學運的學生領(lǐng)袖。第二個人是當時的蜀光校長韓叔信,也是燕大的校友。李慎之到伍家壩報到當天,韓校長就請他到家中吃飯,又讓他教高初中多個年級的公民課。劉克林是蜀光高中首屆高材生,到燕大后也一直和蜀光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韓校長對于劉、李在成都的所為當然不會一無所知,他讓李慎之這個成都學運領(lǐng)袖接替他主講全校的公民課,應該是斟酌過的。第三個人是當時的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繆秋杰?娤壬菑埐叩暮糜,力主邀請張先生接辦蜀光?娛媳窘K人,李伊白女士告訴我,繆家與李家本為世交。李慎之出走蜀光前,就先悄悄把行李寄放到繆家。
再說劉克林學長。劉克林是南開接辦蜀光后第一屆高中畢業(yè)生,因?qū)W習優(yōu)異,免試保送進入西南聯(lián)大,旋因不適昆明氣候轉(zhuǎn)學成都,入燕京大學新聞系,與李慎之、唐振常等同學?箲(zhàn)中,大學紛紛內(nèi)遷,可能是按當時國民政府的統(tǒng)一規(guī)定,教會大學如燕大、金大、齊魯、金女大等都集中到成都華西壩,和華西協(xié)和大學在一起。燕大成立了"憲政研究會"和"馬克思研究會",劉克林、李慎之都是其中的骨干,當時謝韜在金陵大學,因志向相同,這批人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這些燕大等五大學的部分青年學生聯(lián)合起來在成都組織了多次活動,還成立了成都"民主青年協(xié)會",簡稱"民青",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劉克林才華出眾,曾任燕京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是當時成都學生運動的風云人物。同學唐振常稱他才思敏捷,"驚其慧而傾慕之"。唐先生在《一代報才劉克林》中回憶道,某次,學生自治會出墻報,李慎之把他反鎖在自治會辦公室,就留下幾個四川鍋盔,限時限刻完成,下午開鎖,墻報編排抄寫整齊,刊頭圖案應有俱備。李慎之晚年還對唐振常談起這件事,用"才思敏捷,倚馬成文,采寫編論,無所不能"十六字稱贊劉克林。
蜀光按南開模式辦學,南開的傳統(tǒng)為了保持辦學獨立,堅決不許政黨組織公開進入學校,不過各種政治力量在私下里活動頻繁,爭取青年學生。當時尚未取得執(zhí)政地位的共產(chǎn)黨等左派力量在蜀光的活動非常有活力,也很有特點,前有王懷安、王冶秋,后有李慎之、謝韜等,彼此接力,沒有斷絕,吁求自由與民主,當時被譽為"川南民主堡壘"。劉克林1938年才進蜀光讀書,1939年就秘密入黨,1944年還在燕大大三的時候,劉克林等燕大、武大、重大、中大等在盆地內(nèi)上學的蜀光校友牽頭,利用暑假時間回到伍家壩組織了"蜀光中學夏令營",每日上午舉辦學術(shù)講座或知識課程,下午體育活動,晚上團體活動。當時演講題目有《邊疆問題》、《第二戰(zhàn)場開辟后之世界戰(zhàn)局》、《藝術(shù)與人生》等,劉克林親自講《如何讀報》,當時常居留自流井的吳祖光先生也應邀講《戲劇》。韓叔信校長親自擔任夏令營營長,開學典禮上還邀請馮玉祥將軍等參觀營地。韓叔信校長在夏令營的油印內(nèi)刊《蜀夏》創(chuàng)刊號上撰文《介紹蜀光夏令營》寫道,開營是為了"提高本市青年的學術(shù)興趣,從而推廣公能教育","我們不是大人,我們只認為是一群較大的孩子。我們有的是一顆熱烈的心,是一種愿意為人群服務的精神"。
《蜀光校史》附錄中有劉克林校友在《蜀夏》創(chuàng)刊上的的一篇文章《目的和期望》,是盧從義校友從東鍋廠檔案館縮微膠卷中抄錄的。這也許于本文有些跑題,但是我覺得劉克林此文持論正大光明,文筆平易暢達,對于中學生是極好的啟蒙教育,也合轍于李慎之先生晚年念茲在茲的公民教育。其文不長,全文抄錄如下,可見當時大學在校生的視野和取向,也可見當時的中學夏令營做些什么。
"夏風吹過,我們本該休息。但我們這些校友卻從遠方回到故地,在母校的召喚之下,決心善自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本著"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的精神,照自己的理想去作。
就這樣,蜀光夏令營在師生們揮汗如雨的栽培之中,始業(yè)于伍家壩上。年輕的人們從四面八方集合攏來,到釜溪之濱接受知識,接受新的生活的訓練,接受盡情歡笑的樂趣。
在這個時代的轉(zhuǎn)換前,法西斯行將崩潰,自由和民主行將永生,全世界的人為爭取作"人"的地位和保障而流血犧牲。如今,盟軍在波蘭、法蘭西齊頭并進,太平洋上塞班島守軍的全殲,促成了東條英機的崩潰,全世界是一片勝利的曙光。在這人民勝利、民主勝利中,中國青年應當更健全自己,認清環(huán)境。
這是一個大潮流,推動著人類向真理前進。仍是一句話,"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我們愿意在這個大潮流中,盡到涓滴的力量。蜀光夏令營就是我們?yōu)闀r代盡力的武器。在這里,一群青年在勝利的前夕,更認識環(huán)境,認識自己,"中國之命運"不系于其他,而系于青年對真理的認識與否。
因之,我們在夏令營中,有種種之工作。為了使年輕人充實學術(shù)之根底,我們設(shè)有系統(tǒng)的學術(shù)講座和課程工作;
為了使年輕人多鍛煉體力,愉快身心,我們預備了種種體育活動和游藝節(jié)目;
為了使年輕人多認識環(huán)境,了解時事,我們設(shè)有種種座談會、辯論會,研究戰(zhàn)局,研究民主憲政問題,以客觀的眼光研究現(xiàn)實,分析現(xiàn)實。
今天,壩上草長,釜溪流長。我們希望成百的青年能在如此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生活愉快,學習進步,出營之后,帶去強壯的體格和清晰的認識。在這里,我們先作一個樂觀的期望。"
好個夏令營,將自己置身于時代轉(zhuǎn)換的大潮流中,又優(yōu)游于壩上草長,釜溪流長的小環(huán)境中,對中學生進行充實學術(shù)根底的訓練,要求他們認識環(huán)境,認識自己,大談自由和民主,竟然還研究民主憲政問題,如果在讀中學時有這樣的夏令營,我一定報名參加。比照當下的中等教育的時候,在精神境界、公民教育、社會關(guān)懷乃至學術(shù)訓練等方面,不禁有望洋興嘆,恍然隔世之感。是前人陳義過高,還是后人自甘鄙薄?
劉克林在這里說得太好:"本著"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的精神,照著自己的理想去作","自由和民主行將永生,全世界的人為爭取作"人"的地位和保障而流血犧牲",""中國之命運"不系于其他,而系于青年對真理的認識與否","我們先作一個樂觀的期望",這些很能見燕京大學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也合于蜀光的校訓——"盡心為公,努力爭能"。
但是此后的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的命運卻讓這個樂觀的期望落空了。
劉克林后來進入《大公報》國際部,為著名記者,建國后入中宣部,多隨劉少奇、周恩來等出訪,60年代中,參與寫作著名的"九評",文革中被誣為"劉少奇的黑筆桿子",受到迫害,劉克林"性格剛強,平生未曾受過誣罔"(唐振常語),自殺棄世。(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文革后始行平反,舉辦追悼會時,李慎之先生寫了兩首詩,劉自立先生(劉克林長子)在回憶父親和紀念李慎之先生的兩篇文章中兩引之,茲抄錄在這。
其一
莫論詩豪兼酒豪,
昔日文壇抱旌旄。
羨君應召天上去,
勝似屠門握殺刀。
其二
十年無處哭孤墳,
面對空欞揾淚痕。
青山何處覓骸骨,
可憐功狗黨恩深。
劉自立先生自己是作新詩的詩人,稱李先生這兩首新古詩可謂 "熱辣"。
四、公民課上講個什么?
我前已說,李慎之如果重登中學講堂,所講和當年必然不同,我現(xiàn)在就做個鈔書匠,老老實實抄錄幾段在這里。
謝韜老師在《風雨同舟六十年》中回憶他們在成都因為學運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畢業(yè)后不久各自離開成都,不久又相聚在蜀光,他寫道:
我回到自貢后,改名為謝以明并去蜀光中學教書……學校按南開模式辦學,張伯苓、喻傳鑒、韓叔信等先后擔任董事長或校長,他們都反對國民黨進駐學校,主張民主辦學,專家治校。教導主任陳著常畢業(yè)于北大,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辦學思想的影響,提倡科學與民主。讓我十分驚喜的是:不僅李慎之來到了蜀光,還有燕大的李肇通,金大的張薇之,武大的李行夫,西南聯(lián)大的曹貞固,東北大學的高耀墀等,也先后來到蜀光。我們組成一個小組,經(jīng)常到我家里開會,繼續(xù)評論國是……
蜀光中學的老師,每兩人住一間宿舍,我和李慎之正好住一屋。李慎之教全校的"公民課",講授公民的權(quán)利和義務。李慎之借此機會,大講"新三民主義",大講社會發(fā)展史,宣傳馬列主義。我教地理和歷史課,同時在音樂教室開設(shè)"大眾哲學"。我們還向?qū)W生介紹魯迅、艾思奇、周而復等進步作家及其作品,還介紹高爾基、伊林等蘇聯(lián)作家及其作品。學生們經(jīng)常到我同李慎之的宿舍,談論時事。我們還在進步學生中傳閱中共中央和民盟、民協(xié)等組織的報刊,讓學生了解各地民主運動的情況,揭露蔣介石專制獨裁、鎮(zhèn)壓民主運動的真相。在我們的影響下,學生們成立了"燎原壁報社"、"學聯(lián)"等社團。1945年10月19日,100名學生自發(fā)舉行了魯迅逝世九周年紀念會。當昆明"一二·一"慘案的消息傳到學校時,學生們十分憤怒,紛紛通過壁報等形式,聲討國民黨的罪行。學生給吳玉章的信在《新華日報》刊登后,在自貢引起強烈反響。我們到蜀光中學半年多的時間里,學生要求民主反對專制獨裁的活動,迅速在學校開展起來。這種情況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他們露出衣服下的手槍,對我們進行威脅。朋友和家人都讓我們離開自貢,我和李慎之商量后,決定搶在國民黨動手之前,提前出走……在蜀光中學半年多的時間里,學生們的純真、熱情,對自由和民主的向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慎之到晚年,還念念不忘要當一名"公民"課教員。
盧從義校友(蜀光1951級)在紀念李慎之老師的文章《公民課教師李慎之和地理課教師謝韜》回憶道:
1945年9月14日,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蜀光校園來了兩位年輕教師:李中和謝以明。李老師體形高大,戴一副近視眼鏡,器宇軒昂,文質(zhì)彬彬;
謝老師身材適中,博覽群書,風度翩翩。兩位老師住在我們每天都需經(jīng)過的單身教師宿舍。其時我剛滿12歲,念初中一年級下學期,謝老師上地理課,談吐風趣生動,把原來枯燥無味的"豆芽學科"地理課,講得活靈活現(xiàn),使同學們愛地理,愛中華,愛祖國大好河山。李老師給我們講公民課,他在課堂上用宏亮的聲音,高昂的激情,講公民的權(quán)力和義務,講"五四"精神,進行科學與民主的啟蒙教育。宣傳現(xiàn)代社會所具有的自由、民主和人權(quán)等先進理念。當時抗日戰(zhàn)爭由于美國參戰(zhàn)已勝利在望,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又出現(xiàn)深深的裂痕。為了爭取民心,國共雙方在思想文化戰(zhàn)線上斗爭日益激烈,是民主還是獨裁?這將直接決定人心的背向。此時中共的喉舌延安的《解放日報》,重慶的《新華日報》,發(fā)表了大量贊揚西方自由、民主和憲政的文章。如《一切光榮歸于民主》、《美國國慶日——自由民主的偉大斗爭節(jié)日》、《新聞自由:民主的基礎(chǔ)》、《結(jié)束一黨統(tǒng)治才有民主可言》等等。這些文章直指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和專制,從而贏得了擁護自由民主的各黨派和知識分子的人心。這些言論對畢業(yè)于燕大,擔任過燕大學生會主席,領(lǐng)導過成都學生運動的李中老師,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本來是一門"不三不四"的公民課,被李老師講得生動具體,震撼人心。如他講到"中國的命運"時,一針見血地告訴同學們:中國的命運和前途,決非"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lǐng)袖",而是還政于民,實行民主憲政。這些講話,學生們至今記憶猶新。兩位老師還攜手參加學生課外活動,1945年9月,各學生社團聯(lián)合舉辦紀念魯迅逝世九周年活動,秉燭致哀,高唱《魯迅先生挽歌》,朗誦先生的雜文,然后由李、謝老師主講魯迅的生平、作品及其精神。奇怪的是到學期末,兩位老師悄然消失了,風聞說兩位老師可能"涉嫌共黨",走了。
李慎之先生自己在《也要推動政治改革——在<改革>雜志是周年慶祝會上的講話》則這樣說道:
千差別,萬差別,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和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
要建立法治國家,一個必要的前提是人民要有充份的人權(quán)意識亦即公民意識。半個多世紀以前,我大學畢業(yè)后曾在一個中學教過半年書。校長讓我包教全校高中3個年級6個班的公民課,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大肆宣傳共產(chǎn)主義,居然大受學生歡迎,有人因此感激我把他們引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慚愧自己并沒有做好本職工作,為中國革命勝利后的民主建設(shè)多培養(yǎng)一些元氣。中國現(xiàn)在自己也承認在許多方面同先進國家有差距,在我看來,最大的差距就是人民的公民意識方面的差距。近年來我常常想,如果一個人真的還能有下一輩子,那么我下一輩子最想做的工作就是再當一輩子中學公民課教員。對我來說,這將是我報效祖國以至服務人類最理想的途徑。
在后來的《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中,李慎之先生就此做了集中闡發(fā),他在文中說道:
為什么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百年來變化不大,以致被稱為"九死一生的中國現(xiàn)代化"?第一個原因就在于中國始終沒有能培養(yǎng)出夠格的現(xiàn)代化公民。沒有能培養(yǎng)出不但能自尊而且能自律,不但能自強而且能自勝的獨立、自由的個人;
沒有能培養(yǎng)出既能伸張自己的權(quán)利,也能擔當自己的責任的獨立、自由的個人。
公民教育所要傳播的首先是憲法的知識。每一個公民第一要懂得自己在憲法中的地位,政府在憲法中的地位,自己與政府的關(guān)系。其次是法學的基本知識,再其次應該傳播經(jīng)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的基本知識,還有像環(huán)境保護這樣的基本知識。正因為是基本的,它必須是最精要的,因此可以說它不但應是中國文化的,而且應該是全人類文化的。
公民課上,李慎之先生過去講的什么,現(xiàn)在要講什么,大致就是這樣。
五、蜀光校友的懷念
雄文一出爭相看,傳抄紙貴洛陽橋。
只要慎之精神在,有人覺就睡不好。
——李公天
李慎之老師生前和在京蜀光校友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謝韜老師一起參加蜀光北京校友會的活動。2003年4月22日,李慎之先生去世后,中國的思想文化界自發(fā)的撰寫了大量的紀念文章,有的先生說:"具有如此歷史含量和熾熱真情的紀念文集,在我有限的閱讀范圍內(nèi),還沒有見過",有的先生說:"他的死,就像他的一生,轟轟烈烈,成為一個文化事件"。蜀光的校友們也表達了深切的懷念。當時正值SARS肆虐京城之時,不能登門問候,4月23日蜀光中學北京校友會副會長王明思就給師母張貽和女兒李伊白致電慰問,表達了蜀光在京四百多校友的深切哀悼,校友會還給李慎之治喪委員會發(fā)去吊唁信。謝韜老師和夫人盧玉寫詩與挽聯(lián)悼念,曰:
哀亡友
青春有夢難圓夢,世路無情步履驚。
三嶺云關(guān)穿霧雨,五湖風浪翻波行。
人生余恨不由己,時勢暗哀出"左"傾。
揮毫難禁囁嚅語,一代英華沓沓聲。
挽聯(lián)
六十年友誼,君才非凡,秉直言,難容當世;
廿二年極右分子折磨,愛奴才不愛人才。
半世紀風云,歷史教訓,批極權(quán),大得人心;
三次陪三位總理出訪,是國士也是兼士。
各地的蜀光校友也紛紛撰文紀念,我看到的還有李公天(1942級校友,中央黨校教授)的詩《沉痛悼念李慎之老師》、盧從義的《公民課教師李慎之和地理課教師謝韜》,徐耀梅(蜀光教師,燕京大學畢生)《哭慎之學長》等。劉克林的長子劉自立寫了《我的悼念——對慎之先生的一點反思》一文,我正是在這篇文章中,看到了李慎之悼念劉克林的兩首辣詩。
蜀光校友現(xiàn)在聚會,李慎之老師的言行文章仍常常是校友們的話題。李慎之是個很著重傳統(tǒng)禮節(jié)的人,呂寶瓊校友有次和我談起一點往事。呂校友的先生李行健是語言學家,供職于社科院語言所,語言所語言學大師呂叔湘先生和李慎之先生原來住在同一個樓,每次他們前去拜訪呂叔湘先生,也要去看望李慎之老師。呂叔湘先生去世后,在呂先生悼念會遇到,李慎之就對她說道:你是我的學生,你不能排在我的前面,要跟在我的后面。今年5月一次北京校友會上,趙明大校友贈給我一本劉智田校友的回憶錄《我的七十年》,他回憶的內(nèi)容決定了這書也是自費印刷出版的,他把李慎之老師和謝韜老師的文章附在書后,說"兩位老師的文章讓我深受教育",附在這里"供天下有識之士共賞"。
六、范美忠試驗
還有位曾在蜀光教歷史的教師范美忠寫了篇《也悼李慎之》,寫得還不錯。范美忠說,有一個北大博士曾不屑地說,《風雨蒼黃五十年》有什么?北大隨便一個教授都寫得出來!范氏回道,北大沒一個教授寫得出來,因為沒有他那樣的勇氣!
2003年初范美忠在天則經(jīng)濟所一次講座上見到李慎之,范美忠后來對朋友說:李慎之哪里是個學者,簡直就是一個豪杰!怪不得能被奉為中國自由主義領(lǐng)袖。范美忠在講座結(jié)束還親自上前就《風雨蒼黃五十年》一文向李慎之先生表示了感謝。他當時一定不知道李慎之和他一樣,曾在同一個中學當過教師,不同的是李慎之六十年前頗為成功,而范美忠今天以失敗告終。范美忠在蜀光為李慎之做了一個當下的試驗,試驗的結(jié)果是失敗。時代已變,人力如何作為,這是一個問題。
范美忠是積極地投身中學教育事業(yè),他的"狂熱"在今天難得一見,他的執(zhí)著讓人不能不佩服。他從北大歷史系畢業(yè)時,懷著培育英才的教育理想,將蜀光作為他教育生涯的第一站。不過現(xiàn)在的中學教育已經(jīng)完全不同,當年蜀光由南開、燕大、北大任校長,師資基本由國內(nèi)一流名校畢業(yè)生組成,現(xiàn)在,在全國大多數(shù)普通城市的中學里,很少有名校的畢業(yè)生,以至于同事驚訝"北大的學生居然淪落到一個中學來教書",問他"我們教書是因為讀到師范了沒有辦法,你讀了北大卻來教書,什么意思?"又問他:"是不是你的女朋友在這兒?"范美忠后來在他的《中學教書生涯的總結(jié)性陳詞》講,他在蜀光任教三年,最后發(fā)現(xiàn),不能講自己想講的東西,教書僅僅成了謀生的手段,自身的教學理想受到毀滅性打擊,由于自己投身中學教育的兩大目的——啟蒙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和培養(yǎng)大師級人物的目的不能實現(xiàn),他只好懷著失望離開伍家壩。后來,有個他教過的謝姓學生寫了篇《一個學生眼中的范美忠》,這個學生是當年四川文科狀元,考入北大,謝狀元在文中寫了范美忠的密集式轟炸教育,光是看看范美忠給他們灌輸?shù)倪@些名字:魯迅穆旦陀斯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艾略特穆旦譚盾葉小鋼葉芝蘭波波德萊爾——如果在今天,范美忠在這些名字中還會加上"李慎之"——這些對于一個中小城市的中學生,實在是高強度的洗腦。前幾天,我在一次校友會上碰到謝狀元,另外還有個低一屆的學生,也是范美忠的學生,我問起范美忠,他們因為在滿座老先生的校友會上裝得一本正經(jīng)的臉立刻眉飛色舞起來。謝狀元在前文中說:"我對他只有感激和敬佩,這是一種最傳統(tǒng)最純粹的學生對老師的感激和敬佩",F(xiàn)在,有多少中學教師能得到學生如此的評價呢?這樣說來,范美忠作為一個中學教師,在蜀光倒也沒有完全失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在學校的時候,蜀光只有一個小小的圖書室,現(xiàn)在已經(jīng)升級為圖書館了,不知道書升級沒有。我希望,如果有可能,《李慎之文集》這些書能夠擺在閱覽室,讓學生們能夠看看;貞浽谥袑W的時候,中學課本和參考讀物遠遠不能滿足我的閱讀需要,學?沼幸粋圖書室,同樣無書可讀,實話說,這圖書室里可讀的書還沒有那時候我家書房的多。那時候又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的網(wǎng)絡。對我而言日子過得恍兮惚兮,我估計對于我的絕大多數(shù)中學同窗來說差不多也是如此。我這陣常想,在現(xiàn)行體制下,如何在經(jīng)濟不算發(fā)達的城市繼續(xù)辦好一個中學?向歷史傳統(tǒng)尋求可用的資源,向?qū)W生們大力宣傳之,這是可能而且應該的。畢業(yè)的校友們能夠組織劉克林蜀夏之類的活動,這大概是癡人說夢。大城市的學者們常常到中小城市的中學去搞講座,這似乎還不難行。這兩年翻校史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中學曾經(jīng)有這么好的歷史傳統(tǒng),曾有這么優(yōu)秀的校長、老師和學生。我寫本文,就是為了向蜀光的校友們推薦這位公民課教師,因此,本文既為紀念李慎之先生而寫,更為我的全體蜀光同學們而寫。
蜀人鐘三于京西百萬莊
2007年5月31日
。▽懹诒拘<o念張伯苓接辦蜀光70周年之際)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