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寬:流動性過剩是表象,社會安全感不足是癥結(jié)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流動性何時成了壞東西
2007年有一個新的關(guān)鍵詞,報紙網(wǎng)絡(luò),包括政府工作報告鋪天蓋地總是提到一個詞"流動性"。而且這個流動性似乎成了讓人頭疼的事情。
這和我們的直觀經(jīng)驗是完全相反的,具體到個人或者家庭都希望自己的資產(chǎn)流動性越強越好,假如利率相同的情況下,誰把錢都愿意存成活期而不是定期。所以銀行不得不定出更高的利率才能引誘儲戶把錢存成定期,定期存款存進了銀行,就等于把儲戶手里的流動性轉(zhuǎn)移到了銀行,儲戶捏著一張死存折,銀行手里就多了"活錢"。對企業(yè)也是一樣,資產(chǎn)流動性差就不容易抗風險,有一句商界名言"現(xiàn)金為王",一個企業(yè)資產(chǎn)再多,現(xiàn)金流一出問題就歇菜了,比如嚴介和前些日子資金鏈出問題就出在資產(chǎn)流動性差上。
那么問題就隨之而來,為什么流動性在每一個微觀層面對個人家庭,乃至企業(yè)都是好事,到國家怎么就成了壞事呢?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從政府而言,也希望自己手里的資金流動性強一些,一年幾千億的公車開支,招待費,包括蓋大樓都要從這里來。不過一旦這種流動性成為政府控制不了的流動性,麻煩就隨之而來,大筆的資金一旦匯成潮流,帶著群體慣性流動,國家就吃不消了。相當于一個人身體里的血液,一下子涌到腦部,過會兒再一下子涌出來,全身的信號都紊亂了,幾個來回人差不多就廢了。
不安全感造成流動性
那么是什么造成中國社會現(xiàn)在流動性過剩呢?幾乎所有學者寫文章都說流動性是因為雙順差,這話老百姓哪里能聽懂呀,而且在我看來這種解釋是一個廢話,根本沒有說到點子上。國家有順差了,等于是一個家庭錢更多了,完全可以有序地用在有建設(shè)性的地方,并不是帶來流動性過剩的充分條件。
要搞清楚流動性是怎么回事,先要搞清楚老百姓在處理家庭資產(chǎn)的時候邏輯是什么?老百姓為什么需要流動性?追求流動性其實是回避風險的一種防御性選擇,人越缺乏安全感,就會越追求資產(chǎn)的流動性。
貪污腐敗的官員們對流動性的需求最大,他們隨時有風吹草動都準備撤到海外,當然也希望盡可能多的把資產(chǎn)轉(zhuǎn)移;
老百姓也需要流動性,尤其在沒有充分社會保障的國家,生一場大病,或者孩子考上了大學,都會需要一大筆現(xiàn)金。
追求流動性的犧牲
那么老百姓怎么樣配置自己的資產(chǎn)才能增加流動性呢? 所謂"亂市藏金銀",黃金自然是傳統(tǒng)意義上最具有流動性的,是美元英鎊一樣的硬通貨。便于攜帶而且走遍天下可以隨時變現(xiàn),我在印度曾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不少乞丐都帶著金首飾,看上去不是假的,我奇怪這些人披金戴銀怎么還出來要飯呢。后來詢問當?shù)氐纳鐣ぷ髡,他們和我解釋這些無家可歸的可憐人,沒有地方藏值錢東西,只有把積蓄都換成金首飾,以備不時之需,F(xiàn)金和股票也是最具有流動性的,可以隨時套現(xiàn)。
有人會問,既然老百姓追求流動性,地產(chǎn)市場還這么火爆呢?地產(chǎn)不是被稱作不動產(chǎn)么?其實房地產(chǎn)貌似是搬不走的固定資產(chǎn),而在老百姓看來是最好的貸款抵押物,同時在二手房市場上也很容易變現(xiàn)。
那么對老百姓來說什么樣的投資流動性差呢?相對來說投資于知識和技能,回收周期比較長,薄技隨身,可以走遍天下,誰都偷不走,可是無法一次性套現(xiàn),而當個理發(fā)師或者廚師之類的簡單技能,變現(xiàn)還相對簡單一些,如果是愛因斯坦或者帕格尼尼之類的尖端能力,更是變現(xiàn)極難,若是遇上亂世,簡直就成了毫無用處的屠龍之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時代會流行"讀書無用論"。所以當一個社會老百姓更愿意花錢買個文憑,或者拉關(guān)系走后門兒,滿街都是"辦證"的小廣告,而不愿意投資學習真才實學時,也表明他們對于這個社會的未來沒有堅定的預(yù)期。
而對一個社會來說流動性最差的東西就是信用,一個人積累一個好名聲要靠一輩子,但它的回報也最漫長,誰也買不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次投資,拿當官員,法官,或者記者來說,別人給你塞一個紅包,你收不收,其實是一番投資的考量,如果你對這個社會沒有信心,覺得它還會禮崩樂壞下去,你大概就會收下這個紅包,有權(quán)不用過期作廢,賺到手再說,明天還不知道會不會洪水滔天呢。而如果你對未來的社會有信心,覺得社會會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你就不會拿這個紅包,因為這會給你的職業(yè)生涯帶來污點,你損失了紅包這個短期收益,實際是對你的個人信用追加了投資。
不僅對個人和家庭,同樣的道理對企業(yè)也是這樣,商人的投資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犧牲流動性的過程,在投資的回收期內(nèi),你的錢就押在那里了,動不了了,是我拿現(xiàn)金賭明天,但不做投資又沒有長期的利潤,所以商人的重要考量就是把握資產(chǎn)流動性和進取性投資的平衡。而在各種投資中,流動性又有差別,投資于地產(chǎn),炒地皮流動性好一些,轉(zhuǎn)手就可以賣;
投資于科技創(chuàng)新,回報周期就長多了,而且和制度環(huán)境有特別大的關(guān)系 ,如果沒有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你可能投下去的錢全打水漂;
而投資于信用回報周期也是很漫長的,積累一個老店的牌子要百年。
這里就體現(xiàn)出一個悖論,那些流動性最差的東西,反而是一個社會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最寶貴的東西。知識技能,創(chuàng)造力,信用,是流動性最差的,但恰恰這些卻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持久競爭力的基石。
我國當前流動性過剩的警示
人的行為姿態(tài)常常會在暴露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有時會看見一個人嘴上嚷嚷"誰怕誰呀,有種咱們干一架!"身子卻直往后退,腿肚子發(fā)抖,他的身體姿態(tài)很難撒謊。歷史上楊修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他點破了曹操的真實心態(tài),表面上鼓舞三軍,一不留神卻脫口而出,感慨"雞肋",心里準備撤退。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管他在電視上怎么講自己對社會主義祖國的未來多么充滿信心,多么豪情萬丈,子女都送出國拿綠卡,這樣的人說話是扯淡。
而當前的中國社會從股市到地產(chǎn)都彌漫著一種投機的氣息,大家上班討論的都是哪一只股票要漲。我一直以為社會中間有一部分投機者,其實是有建設(shè)性的好事,他們象鯰魚一樣鉆來鉆去攪和,可以分散全社會的風險。但如果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把資源和精力都用在投機行為上,則是一種損害社會效率的導向。
但這不能怪老百姓,他們不像官員,大筆一揮花老百姓的錢,他們不會拿自己牙縫里省出來的錢開玩笑,他們的選擇是出自于自身感知的理性決策。他們之所以不約而同把錢砸到股市,不是不知道風險,是因為股市利潤看得到,而存在銀行,只會貶值,而且國有銀行壞賬率這么高,一樣有風險。中國老百姓眼下群體性的投機行為,并不能簡單解釋為信心過度,恰恰反映老百姓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看不清楚的不安全感,不知道這個國家未來將向何處去。
如何解決流動性過剩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中國政府解決流動性過剩的手段,中國目前充足的流動性資源至少很大程度上通過財政管理和外匯管理體系由國家掌控。央行加息,提高儲備金,是力圖把老百姓從銀行取出的錢重新抽回國有銀行,包括政府增加稅收也是解決流動性的一個手段。把老百姓的錢都收上來,老百姓手里錢少了,流動性不就降低了么,把百姓手里的流動性轉(zhuǎn)化為政府手里的流動性,這種方法非常立竿見影,但卻是一種飲鴆止渴。
國有銀行和政府把錢都收上來,干什么呢?只要政治體制改革不充分推進,公共預(yù)算軟約束的問題不能解決,人民對政府不能充分監(jiān)督,就不能保證這些資源被廉潔高效的運用到最符合國民福祉的地方。讓這筆資源落在花錢不心疼的官員手里,繼續(xù)去助長壟斷,腐敗,低效國有企業(yè),論證過程靠長官意志,實施過程腐敗浪費的所謂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這樣糟蹋還不如讓老百姓自己留著錢炒股票呢,輸了也玩一把心跳。
而真正要解決社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不是想辦法怎么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錢擠出來,而是把社會資本引導到投資知識,創(chuàng)造,信用這些最有長久建設(shè)性的因素上。這靠喊口號,發(fā)倡議是沒用的,中國老百姓早有了應(yīng)付政治運動的智慧,讓大家跟著喊口號簡單,讓大家身體力行難。如前面所論證,要把社會資本引導到投資知識,創(chuàng)造,信用,只有讓老百姓感受到安全感,重建對于中國社會的中遠期發(fā)展信心,至于這一點如何做到,可以另文專述。
而眼下這一輪股市暴漲并不完全反映社會的信心,它和買彩票一樣可以完全出于短期投機,準備08年前"撈最后一票",而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老百姓對于家庭資產(chǎn)流動性的安排,群體性的短期投機,暴露出他們內(nèi)心深處所真實感受到的安全感不足和對中國社會未來的信心匱乏,這和任何口號和意識形態(tài)都無關(guān)。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知是裝糊涂還是真糊涂,媒體上整天"流動性過剩","雙順差"這種文縐縐的車轱轆話,是在以學術(shù)的包裝,掩蓋我們社會真實的危機。我們的領(lǐng)導者如果還不能讀出這樣嚴峻的危機,及時去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我們也就不可救藥了。
相關(guān)熱詞搜索:癥結(jié) 表象 流動性 過剩 安全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