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鄉(xiāng)村語文的行者
發(fā)布時間:2019-08-07 來源: 幽默笑話 點擊:
我出生和生長在農(nóng)村,學生時代在鄉(xiāng)村學校遇見的那些好教師,不僅促進了我的發(fā)展,也在我的內(nèi)心里沉淀為教師職業(yè)的“原型”,長大后就要做那樣的教師,成為我的職業(yè)選擇與追求。
“自然”的語文
我是以最樸素的想法開始我的語文教學之路的,這個樸素的想法就是讓學生喜歡我這個老師。剛剛工作,手頭沒有什么勵志書籍或者教育名著,倒是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師》翻看了一次又一次,文中蔡蕓芝先生與學生之間的那份親密無間讓人羨慕。
如何讓學生喜歡我,我也有自己的“法寶”。第一件是“把自己變成學生”。和學生玩在一起,學在一起,觸摸他們成長的酸甜苦辣,體驗他們成長的快慢深淺,以愛啟迪愛,以愛傳遞愛,積極實踐一個“善”字。學生是敏感的,他們知道老師是不是真的喜歡他們。第二件“法寶”是“身體力行”。我告訴學生“我對你們的要求我一定首先做到”,并讓學生監(jiān)督自己,我?guī)ь^讀書、背誦、寫作,關愛他人,努力做到一個“真”字。當我大段大段地背誦要求他們背誦的段落時,便會看到每一個學生驚嘆之后的努力。第三件“法寶”是“適度的寬容”。學生的成長不會是一個節(jié)奏、一個步調(diào),我以寬容但不縱容的態(tài)度引導著學生,真誠地實踐一個“化”字。
室外早讀,沐晨風,賞晨光,或站或坐,悠游自在。下雪了,我們就索性打一場雪仗;秋收了,我們可以半天不上課,在田野里挖個洞、壘個灶,一場秋游附帶一次野炊就開始了。鍋里拿一根玉米,撥開草木灰里的山芋,水煮的新花生,吃吃說說,笑笑鬧鬧。幕天席地,天那么高,地那么廣,有時我們也不說話,就那么看著天,看著地,覺得那么自在快樂。學生的作文里彌漫著田野的氣息:被追得上氣不接下氣的螞蚱,游泳的螞蟻,趕人的鵝……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作文,他們喜歡說:“老師,我們春游吧!”“老師,我們野炊吧!那樣我們作文就有材料了。”真不知道他們是喜歡作文還是喜歡春游或者野炊。
老校長挺好的,由著我這個剛畢業(yè)的毛頭小伙子瞎鬧,大約是學生們的各方面表現(xiàn)真的不錯,成績很爭氣,另外那時大家的“安全意識”都還不強吧。學校沒有圍墻,結果我就把語文課上到了圍墻外。這種田野寫作培養(yǎng)了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素材、自主寫作的能力。學生們發(fā)現(xiàn)學校旁邊的小河里垃圾日漸增多,就沿河走訪調(diào)查,寫成了作文。正好趕上1994年國際鄉(xiāng)村圖書館計劃征文,我就選擇幾篇寄了出去。沒想到獲獎了,一下子獎勵了800美元的書籍,上千本書呢!校長高興得騰出了一間教室,學生們終于有了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圖書館。
“讀書”的語文
要改變農(nóng)村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態(tài),最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熱愛閱讀、學會閱讀,學生一旦愛上了書籍就像魚兒找到了廣闊無邊的水域,鳥兒找到了郁郁蒼蒼的森林。我教的班級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重視讀書。因此,課余我和學生聊得最多的不是作業(yè)、考試,而是讀書。每天讀書,人人讀書,是我和學生彼此信守的諾言。清晨,我會捧著一本書靜坐教室,靜候每一位學生的到來,和他們一起沉浸在書香里;午間,校園里時常能看到我和學生三五成群地坐在樹下、長廊,或靜讀,或聊書;家庭作業(yè),我們班少不了的就是課外閱讀。我?guī)ь^并鼓勵家有課外書的學生一起帶書到班級并建立圖書角,圖書角是學生們留戀的小小精神家園。我利用一切機會宣講讀書的好處,家長會也成了我和家長們交流如何營造家庭讀書氛圍、怎樣親子共讀的好平臺。
2007年,學校讓我領銜編寫一套校本閱讀教材。從零散的閱讀到系統(tǒng)的閱讀設計,從跟著別人做到提出自己的方案,這個難度真是不小。我參考“毛蟲與蝴蝶”“親近母語”等閱讀項目的研究成果,總結學校多年來在兒童閱讀探索上所取得的經(jīng)驗,提出了“七階閱讀”的整體構思。在計劃性上,對小學6年的閱讀進行一個整體思考,然后規(guī)劃出每學期閱讀的具體內(nèi)容,同時,注意與語文教材的銜接,構成一個相輔相成的配套體系。小學6年,跨越6—12歲,年齡跨度大,閱讀上的偏好差別較大,我們注意了內(nèi)容的層次性:低年級以兒歌、童謠、童話故事為主,中年級以寓言、詩歌、故事為主,高年級以小說、散文為主。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趣味是十分重要的,它吸引和鼓勵學生行進在閱讀之旅中。
經(jīng)過近一年的撰寫、修訂,2008年春天,這套名為《七階閱讀手冊》的兒童閱讀校本教材誕生了。我們結合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選取了7種動物,把7本冊子分別命名為:赤掌鵝、橙嘴鷗、黃尾蝶、綠孔雀、青翼鳥、藍眼鷹、紫鳳凰。這些動物從水面到陸地到空中,逐級遞升,越飛越高,意味著閱讀層次的攀升,也意味著閱讀會助力我們的學生成長得越來越好,不斷躍上更高的臺階。
小學6個年級,我們編寫了7本閱讀教材,第7本是“紫鳳凰”,它所提出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一些!白哮P凰”像是一枚榮譽勛章,深情地召喚著年輕學子們,向小學階段閱讀的最高山峰攀登。當然,它是一個召喚,同其他6本作為規(guī)定動作的要求是不同的,作為“自選動作”,并不是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
在編寫體例上,每冊書都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我們可以這樣來讀書”,是讀書方法的介紹;第二部分是“朗讀體驗篇”,分為“悠悠古韻”(古詩詞曲)、“朗朗今風”(現(xiàn)代詩歌)、“輕吟慢誦”(經(jīng)典誦讀篇目)三塊;第三部分是“閱讀實踐篇”,其中的“邂逅結緣”略記閱讀每一本書的過程,學生可以看到自己讀某一本書的“足跡”,“印刻于心”是文摘卡,記錄所學所思所感;第四部分是“附錄”,有推薦的詩文背誦篇目、可供欣賞的優(yōu)秀影片和名人讀書的故事;最后是“達標卡”,學生每讀完一冊就可以從教師那里得到完成這一冊閱讀的認可簽章,也就開啟了對下一級手冊的閱讀。
7本手冊,就像七級音階,彈奏著歡快的音符。學生們對這7本小冊子愛不釋手,7種動物就像相處已久的伙伴似的,隨時等候著學生們的邀約,一起漫步書籍的山林,采擷香甜的果實。
“實踐”的語文
我常常思考,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它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價值在哪里呢?或者說,經(jīng)歷了學校的語文學習,學生會在心里留下哪些學習經(jīng)驗呢?我們看那些已經(jīng)讀中學、大學的學生們,在偶爾可見的口頭、筆頭或者網(wǎng)絡、自媒體等媒介上提起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經(jīng)歷,談到的往往是某次表演、某次演講、某次講故事。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長久留存在學生心靈中的,是鮮活的言語實踐活動而不是乏味的講解分析或者某個概念、某個分數(shù)等等。這些留存在個體記憶中的片段是閃爍著生命光澤的,是帶有溫度的,它告訴我們,作為民族共同語的母語從來不是單純的符號形式,而是具有鮮明的自我特點、蘊含著個體獨特的生命經(jīng)驗與精神體驗的言語活動。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