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王汎森:王國維與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論》與《夷夏東西說》為主的討論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王國維(1877~1927)與傅斯年(1896~1950)出生時間相差將近二十年,一位是清代遺老,一 位是五四青年;
一位聲嘶力竭提倡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一位是近代反傳統(tǒng)的健將。他們的 社會角色截然不同,他們的著作卻有著相當(dāng)微妙的關(guān)聯(lián)。

  這篇短文便想探討王國維與傅斯年之間思想學(xué)術(shù)上的連系。我將先簡略地介紹他們對學(xué)問的 看法及對俗文學(xué)的態(tài)度,然后以王國維的古史觀,尤其是《殷周制度論》與傅斯年《夷夏東 西說》的關(guān)系為重心進行討論。在傅斯年的已刊及未刊文稿中,并未以專文方式討論過王國 維,這就使得后人要考索這一層因緣變得相當(dāng)困難。本文主要是透過傅氏藏書中對王氏著作 的一些眉批來進行探索。

  

  一

  

  王國維與傅斯年有一些近似處。王與傅皆主張在中國建立純凈的學(xué)術(shù)社會。王氏在許多文字 中反復(fù)談到這一點。譬如《談近幾年之學(xué)術(shù)界》一文中說:

  故欲學(xué)術(shù)之發(fā)達,必視學(xué)術(shù)為目的,而不視為手段而后可。①

  又說:

  于是非真?zhèn)沃畡e外,而以國家人種宗教之見雜之,則以學(xué)術(shù)為一手段,而非以為目的也。未 有不視學(xué)術(shù)為一目的,而能發(fā)達者。學(xué)術(shù)之發(fā)達,存于其獨立而已。然則吾國今日之學(xué)術(shù)界 ,一面當(dāng)破中外之見,而一面毋以為政論之手段,則可有發(fā)達之日矣 欠②。

  王國維一生是從精神,而非物質(zhì)的層面著手求建設(shè)中國之道。如果我們觀察他 早年的道路,便可發(fā)現(xiàn)與同時代人不一樣的地方,他不斤斤于談富強、談?wù)ǎ菑慕逃?、心理學(xué)、倫理學(xué)、哲學(xué)、藝術(shù)等時人認(rèn)為不急,而王氏以為是根本的地方入手,他的老師 藤田豐八便早已發(fā)現(xiàn)王氏這一個迥異時人的特色③,

  這在近代中 國的確是一條獨特的道路。而小他近二十歲的傅斯年,早在北大編《新潮》時,也有類似的覺悟。他在該刊的《發(fā)刊詞》上提醒國人學(xué)術(shù)無中外之別,并要知道本國學(xué)術(shù)在世界上地位 之低下,強調(diào)如自外中國于世界思想潮流,“不啻自絕于人世”,而且中國學(xué)術(shù)界之因循茍 且,“皆緣不辨西土文化之美隆如彼,又不察今日中國學(xué)術(shù)之枯槁如此”④,他認(rèn)為“群 眾對于學(xué)術(shù)無愛好心,其結(jié)果不特學(xué)術(shù)消沉而已,墮落民德尤巨”⑤,故認(rèn)為《新潮》的主要目標(biāo)之一便是鼓動群眾對學(xué)術(shù)之興趣⑥,這也是傅斯年的北大同學(xué)顧頡剛后來所提出的,要“在中國建設(shè) 一個學(xué)術(shù)社會” 的野心⑦,也是他們的老師胡適早在民國 九年北大開學(xué)時所作《提高和普及》的演講中所再三說到的,提高學(xué)術(shù)水準(zhǔn)為救國的當(dāng)務(wù)之 急⑧。這一個建立“學(xué)術(shù)王國”的思想傳統(tǒng),在當(dāng)時汲汲求富求強的思路之中是相當(dāng)獨特的。王國維最早的學(xué)術(shù)研究取徑還有一個特色,即是往下層走,也就是他所說的研究“最下且賤 者”的文學(xué)作品⑨,譬如《唐宋大戲考》、《戲曲考源》、《古劇腳色考》、《宋元戲曲 史》等,這也似乎預(yù)見了五四一代青年的路數(shù),傅斯年、顧頡剛等人同時表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他們都對往昔中下層百姓的歷史、文學(xué)極為關(guān)注,這種關(guān)注有許多不同的層次,一方面是想 藉編歌謠來了解“國民心聲”,同時也是為了了解這些文化媒介,以便進一步利用他們來教 育民眾10。

  不管是反映國民心聲,或是藉著了解下層文學(xué)來教育民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欣賞通俗文學(xué) 。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乃特別吸引傅斯年。

  《宋元戲曲史》有兩個引起五四青年注意的特質(zhì):第一,它為下層百姓的文學(xué)作史;
第二, 宋元戲曲中表達一種“自然”的文學(xué)觀,與五四青年的文學(xué)觀相符合。民國八年一月一日《 新潮》第一卷第一期中,傅斯年發(fā)表了《王國維著宋元戲曲史》一文,他說近年坊間所刊刻 的各種文學(xué)史與文學(xué)評議之書,獨有王靜庵的《宋元戲曲史》最有價值,并說“王君此書前 此別未有著作,當(dāng)代亦莫之與京”11。傅斯年特別欣賞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對元曲所作的評論:

  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敝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xué),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 元曲!艘砸馀d之所至為之,以自娛娛人,關(guān)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 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 秀杰之氣,時時露于甚間12。

當(dāng)時傅斯年還認(rèn)為元曲是研究中國社會歷史的上好材料。顧頡剛在為《文學(xué)旬刊》所作《元 曲選敘錄》四篇的“小序”上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段記錄:

  前四年,孟真去國時送給我一部《元曲選》,上面題道:頡剛要研究中國社會歷史,這本書 是研究中國社會歷史的最好資料。13

  而且在經(jīng)過七年的留學(xué)生活后,他仍未改變對《宋元戲曲史》的評價。在他的藏書中, 我 發(fā)現(xiàn)了一本《宋元戲曲史》,書前有這樣一段眉批:

  十余年前所讀書,當(dāng)時為之神往者。此回自歐洲歸,道經(jīng)新加坡,于書肆更買此冊,仍覺是 一本最好之書,興會為之飛也。民國十五年十月□□(案:英文字不清楚)舟中。

  

  二

  

  接著我要討論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與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關(guān)系。

  在本世紀(jì)初中葉,先后出現(xiàn)幾種論著提倡多元古史觀,依時代先后,分別有蒙文通的《古史 甄微》(1927)、傅斯年《夷夏東西說》(1934)、徐炳昶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1943)。

  古史多元論的產(chǎn)生,與顧頡剛的古史辨運動自然有密切的關(guān)系。他在一些震人心弦的文章中 質(zhì)疑古代民族出于一元的舊觀念,提出古代民族應(yīng)當(dāng)出于多元的推想,同時也頗懷疑殷周不 相干14。古史辨派將上古信史擊成碎片 ,使得后來的史家能較無拘束地將這些碎片重新綴合。蒙、傅、徐三人在某種程度上都反映 了顧頡剛的《古史辨》。蒙文通的三集團說最早出,但在當(dāng)時影響較小。徐炳昶先生之書最 為晚出,以分析古代神話為主,后來發(fā)生很大的影響。

  至于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不只批判性地運用文獻,而且隨處以新出土之甲骨作為證據(jù) ,論證相當(dāng)細密,貫串全文的方法,一個是種族的,一個是地理的。引用勞干先生的話,這 一篇文章對于殷人在東周人在西這一點“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根據(jù)這個理論為推斷殷周 兩部族的來龍去脈,以及中國文化史的淵源與其分合,那就更顯然如在指掌。”15

  這篇文章一直到今天 都有重大影響。

  傅斯年這一篇文字的思想源頭是多方面的,有人認(rèn)為他可能是受了哥廷根大學(xué)漢學(xué)家哈隆(G ustav Haloun)的影響16,我個人不太贊同此說,傅氏在歐時并不學(xué)歷史,而且我遍檢他的藏書也未見到哈隆的文章 細讀哈隆的文章,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觀點與傅氏并不相同。惟有重視上古多元民族,民族遷 移這一方面兩人的取徑有相似之處,但是重視種族本來就是當(dāng)時德國史學(xué)界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 17,不一定要特別受到某人的啟發(fā)。我個人傾向于認(rèn)為傅氏原有一些東、西二分 的模糊看法,而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深刻化他原先的觀點。

  傳統(tǒng)中國有幾種約定俗成之見,認(rèn)為三代出于一元,認(rèn)為殷周皆起于西土,而且認(rèn)為西土是 孕育強盛朝代的地方!妒酚洝分械囊欢卧挿从沉诉@一種意識: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 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18

  在這一段話里,“湯起于亳”一說中“亳”,經(jīng)常被解釋為是在西邊,譬如徐廣就說京兆杜 縣有亳亭,則在三亳阪尹之外,又有一個西亳,那么商也是起于西土的。不過,清儒中已有 不少人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孫星衍、胡天游、郝懿行、金鶚、畢亨,都主張偃師之西亳為 后起之亳,湯之始都應(yīng)在東方19。王國維在提出一條有力的證據(jù)證實湯之亳為 漢代山陽的薄縣,也就是今天山東的薄縣,他引的材料是《左傳·哀公十四年》“宋景公曰 ,薄,宗邑也”。

  這里必須強調(diào)的是,在王國維的瓜皮帽及長辮發(fā)之下,其實是異常新穎的史家,他運用地理 的觀點,將一些自古以來認(rèn)為是一脈相傳的拆解開來。譬如他在1916年提出戰(zhàn)國時秦用 籀文,六國用古文,一東一西,便打破了由古文而籀文,由籀文而篆,由篆而隸一脈相承之 說。在《殷周制度論》等文字中,他也運用地理的觀點,將過去認(rèn)為一脈相傳的朝代加以空 間化。

  王國維的一系列考證都邑地理的著作,如《自契至于成湯八遷》、《商》、《亳》等都指向 了一個東、西二分的結(jié)論,即殷以前帝王宅京皆在東方,惟周起于西土。他說:

  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太白皋之虛,在陳大庭 氏之庫,在魯黃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白皋 與顓頊之虛皆在魯衛(wèi),帝嚳居亳,惟史言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 與古帝宅京之處不同。然堯號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陽,舜號有虞氏,而子孫對于梁國 之虞 縣,孟子稱舜生卒皆在東夷。蓋洪水之災(zāi),兗州當(dāng)其下游,一時或有遷都之事,非定居于 西 土也,禹時都邑雖無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見于經(jīng)典者,率在 東土,與商人錯處河濟間蓋數(shù)百歲。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遷,不出邦畿千里之內(nèi) 。故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崛起西土。20

  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又說:

  自五帝以來都邑之自東方而移于西方,蓋自周始,故以族類言之,則虞夏皆顓頊后,殷周皆 帝嚳后,宜殷周為親,以地理言之則虞夏商皆居?xùn)|土,周獨起于西方,故夏殷二代文化略同 。21

  又說:

  殷周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轉(zhuǎn)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 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22

  在這篇文字中,王國維不但是將商周這兩個過去習(xí)以為是前后相承的朝代以地理上分為東、 西,而且從制度上廣泛論述殷周之不同。

  當(dāng)《殷周制度論》于民國六年發(fā)表時,在北大中文系讀書的傅斯年顯然并未注意。在他的任 何文字中也從未提到過。1927年8月,傅斯年從廣州到上海時首度購讀《觀堂集林》, 我們很幸運地在傅斯年逝世后所遺的藏書中,看到這部《觀堂集林》(封面題“中華民國十 六年八月旅次上海,斯年”),所以可以清楚看出他注意到《殷周制度論》,并在該文的“ 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上眉批:

  此蓋民族代興之故。

  這句簡短的眉批必須配合著傅斯年的兩段話來看,他在1924年所寫的一篇《評丁文江的 “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guān)系”》中有這樣一段話:

  或者殷周之際,中國的大啟文化,也有點種族關(guān)系正未可知。要之中國歷史與中國人種之關(guān) 系是很可研究的。22

  此外《與顧頡剛論古史書》中的一段話也應(yīng)放在這里看。在這一封寫于1924-1926年,沒 有寄出的長信中,他已經(jīng)表示了一些后來《夷夏東西說》的影子了周之號稱出于后稷,一如匈奴之號稱出于夏氏。與其信周之先世曾竄于戎狄之間,毋寧謂周 之先世本出于戎狄之間。姬姜容或是一支之兩系,特一在西,一在東耳。

  ……我疑及中國文化本來自東而西,九河濟淮之中,山東遼東兩個半島之間,西及河南東部 ,是古文化之淵源。以商興而西了一步,以周興而更西了一步。不然此地域中何古國之多也 ,齊容或也是一個外來的強民族,遂先于其間成大國24。

  傅氏在這封信中又說:

究竟誰是諸夏?誰是戎狄?(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25

  以上幾點充分顯示出他對上古中國種族復(fù)雜性的興趣。

  種族觀點在傅斯年早年便已深深蝕刻。他在評桑原騭藏的《支那史要》已透露這方面的想法 。桑原之書是最早以新式題材撰寫的中國通史,在當(dāng)時中國影響極大26,許多新出版的教科書皆以之為準(zhǔn),劃分上古、中古、近代27。傅斯年熟 讀該書 并曾有過評論。他并不滿意桑原“始以漢族升降為別,后又以東西交通為判,所據(jù)以為分本 者,不能上下一貫”28,認(rèn)為“宜據(jù)中國種族之變遷升降為 分期之標(biāo)準(zhǔn)”。他說:研究一國歷史,不得不先辨其種族,誠以歷史一物,不過種族與土地相乘之積,種族有其 種 族性,或曰種族色者(Racial Colour),具有主宰一切之能力,種族一經(jīng)變化,歷史必然頓 然一改觀。29

  在傅斯年留學(xué)德國期間“歷史一物,不過種族與土地相乘之積”一類想法,必獲得更深的加 強。在當(dāng)時德國歷史學(xué)界,種族史始終是熱門的一支,譬如與傅氏同在德國留學(xué)的陳寅恪也 不約而同地表現(xiàn)出以“種族—文化”為主軸來詮釋歷史變動的現(xiàn)象。陳寅恪治史時重“種族 —文化”之特色早已有人指出30,陳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一句即引《朱子語類》“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 異”一語,然后說“然即此簡略之語句亦含有種族及文化二問題,而此問題實李唐一代史事 關(guān)鍵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視者也!惫仕f要論唐代三百年統(tǒng)治階級中心是皇室之氏族 問題,“然后再推及其他統(tǒng)治階級之種族及文化問題”31。至于《隋唐制度淵 源略論稿》中提出隋唐制度的三種來 源,也是從“種族—文化”著眼。32傅斯年在歐 洲的六、七年間,對歐洲歷史作過廣泛的閱讀,在傅氏的古史論文中,隨處可見這方面的痕 跡,如《大東小東說》中提到大哥里西、哥里西、大不列顛、小不列顛,近于羅馬本土者為 小,遠于羅馬本土者為大,如《論所謂五等爵》之得到歐洲封建時代爵制之啟發(fā)。他尤其注 意歐洲史中的種族問題,如《周東封與殷遺民》(1934):

  試以西洋史為比:西羅馬之亡,帝國舊土分為若干蠻族封建之國,然遺民之?dāng)?shù)遠多于新來之 人,故經(jīng)千余年之紊亂,各地人民以方言之別而成分化,其居意大利、法蘭西、西班牙半島 、意大利西南部三大島,以及多腦河北岸,今羅馬尼亞國者,仍成拉丁民族,未嘗為日耳曼 人改其文化的、語言的、民族的系統(tǒng)……遺民之不以封建改其民族性也如是。33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種族方面的觀點,他還受到巴克(Thomas Buckle)《英國文化史》(A Hist 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中地理史觀的影響,一度想將這本書譯成中文,足見其 重視之一斑34。

  綜而言之,傅氏在民國十五年冬回 到中國時,心中必懷抱著“種族”及“地理”兩種觀點。他從歐洲運回來的藏書中便有不少 這兩類的書。正由于他關(guān)心種族史問題,所以他個人的研究工作會以民族與古代中國為主題 ,而且可以說這是他所有關(guān)于古代史著作的總綱;
而史語所工作之計劃與布置,亦與這個主 題密切相關(guān),如史祿國等人之體質(zhì)人類學(xué)調(diào)查,西南少數(shù)民族調(diào)查等,都是為了解決中國古 代民族的問題。

  當(dāng)他回到闊別多年的中國后,首先引起他注意的,也是“種族—地理”方面的研究。在他為 董作賓《新獲卜辭寫本后記》所作的跋中說:

  十六年八月,始于上海買王靜庵君之《觀堂集林》讀書,知國內(nèi)以族類及地理分別之歷史的 研究,已有如鬼方犭嚴(yán)狁考等之豐長發(fā)展者。35

  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在背景不同的人讀來,有相當(dāng)不同的發(fā)揮。譬如郭沫若在1930年 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認(rèn)為那是時會使然,即經(jīng)濟狀況已發(fā)展到另一階段,自 不能不有新興的制度逐漸出現(xiàn),并認(rèn)為是由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的變化。36

  然而,王國維比較殷周制度異同,并以地理的觀點 將殷周加以東西二分的文章,在心中懷抱著“種族—地理”觀點的傅斯年看來,意義卻不一 樣。文化上如此劇烈的變化,顯然與“民族”代興有關(guān)。這不是王氏原有的觀點。因為在這 方面,王國維仍持守傳統(tǒng)的看法,主張“殷周皆帝嚳后。宜殷周為親!(案:《世本》、 《帝系姓》皆以殷周同出帝嚳以后。)但在后人讀來,頗覺殷周文化 差異如果以民族代興去解釋,似乎更為合理。所以王國維將直線的切開平鋪,而傅斯年又以 種族觀點將它們劃分成兩個集團,所以傅氏會在“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 ”之上批以“此蓋民族代興之故”。

  徐中舒顯然也是從其師《殷周制度論》讀出王國維意想不到的結(jié)論。徐氏在1927年所寫 的《從古書推測之殷周民族》中反駁其師殷周皆出帝嚳之說,認(rèn)為:

  殷周之際,我國民族之分布,實經(jīng)一度極劇之變遷,其關(guān)系后世,至為重要。歷史非但不載 其事,又從而湮晦其跡,使我國古代史上因果之關(guān)系全失真相。37

  他由幾個方面證明殷周非同種民族,譬如說:

  今由載籍及古文字,說明殷周非同種族,約有四證。一曰由周人稱殷為夷證之……二曰由周 人稱殷為戎證之……38

  徐中舒所引材料中尤有《左傳·襄公十四年》“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能,言語 不達”一條,說明周人之語言文字其初是否與中國相同,實屬疑問。39

  徐氏強調(diào)殷周非但不是同一種族,而且兩者之間有激烈的沖突,他說牧野之戰(zhàn)實 系兩民族存亡之爭,后來周人將這個事實掩蓋起來,而儒家又以吊民伐罪為解釋之,于是東 西兩民族盛衰變遷之跡遂無聞焉。

  傅斯年以“民族代興”的觀點來理解殷周之間劇烈的變化,深化了他原有的周人在西、殷人 在東的觀點,成為他后來的古史方面的幾篇杰作,尤其是《“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跋》、《 周東封與殷遺民》及《夷夏東西說》的一個基本論點。在《“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跋》中傅 斯年一再強調(diào)殷周種姓不同,認(rèn)為“《詩》《書》上明明白白記出他們的種姓、地理、建置 、各項差別的!40

  在《夷夏東西說 》中傅斯年又說從地理上看,三代及近于三代前期,有著東、西二個系統(tǒng):

  歷史憑藉地理而生……現(xiàn)在以考察古地理為研究古史的一個道路,似足以證明三代及近于三 代之前期,大體上有東西不同的兩個系統(tǒng)。41

  他說東西對峙史即三代史:

  東西對峙,而相爭相滅,便是中國的三代史。在夏之夷夏之爭,夷東而夏西。在商之夏商之 爭,商東而夏西。在周之建業(yè),商奄東而周人西。42

  至傳統(tǒng)一元式的古史是像希臘“全神堂”,本是多元,卻被硬湊成一個大系統(tǒng):

  《左傳》中所謂才子不才子,與《書·堯典·皋陶謨》所舉之君臣,本來是些互相斗爭的部 族和不同的酋長或宗神,而哲學(xué)家造一個全神堂,使之同列在一個朝庭中。“元首股肱”, 不限于千里之內(nèi),千年之間。這真像希臘的全神堂,本是多元,而希臘人之綜合的信仰,把 他們硬造成一個大系。43

  不過,我們絕對不能輕率地認(rèn)為《夷夏東西說》是《殷周制度論》單純的延續(xù)。事實上在《 夷夏東西說》中,直接稱引王國維的 地方只有寥寥幾處,44

  而且,《夷夏東西說》的許多觀點還與王氏明顯不同。譬如王國維說夏在東而傅斯年說夏在西 ,王國維很少說及夷,而傅文中考論東夷的部分相當(dāng)之多,然而,在原始的精神上,我們?nèi)?可以在這兩篇文字之間發(fā)現(xiàn)一些微妙的連系。

  王國維與傅斯年之間關(guān)系當(dāng)然還不止于此。

  傅斯年早年有疑古傾向,但他后來不滿意于懷疑古史,并主張重建古史。促成其轉(zhuǎn)變的,當(dāng) 然是史語所殷墟考古的成果,不過王國維的《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等文字也 發(fā)揮了影響。在1930年所寫《“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跋》中,他說:

  即以《史記·殷本紀(jì)》的世系本是死的,乃至《山海經(jīng)》的王亥,《天問》的恒和季,不特 是死的,并且如鬼,如無殷虛文字之出土,和海寧王君之發(fā)明,則敢去用這些材料的,是沒 有清楚頭腦的人。然而一經(jīng)安陽之出土,王君之考釋,則《史記》《山海經(jīng)》《天問》,及 其聯(lián)類的此一般材料,登時變活了。45

  他接著推論說,《殷本紀(jì)》之世系雖有小誤,但是“由文字傳寫而生,不由虛造。既不妄于 《殷本紀(jì)》,何至妄于楚世家?”46

  足證《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 考》及《續(xù)考》兩篇文字增強了他對古代文獻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1940年出版的《性 命古訓(xùn)辯證》中,也有一段顯然與前引有關(guān)的話,認(rèn)為夏代可信:

  即以殷商史料言之,便如洹上之跡深埋地下,文字器物不出土中,則十年前流行之說,如“ 殷文化甚低”、“當(dāng)在游牧?xí)r代”、“或不脫石器時代”、“《殷本紀(jì)》世系為偽造”等等 見解,在今日容猶在暢行中,持論者雖無以自明,反對者亦無術(shù)在正面指示其非是。差幸而 今日可略知“周因于殷禮”者如何,則“殷因于夏禮”者,不特不能斷其必?zé)o,且更當(dāng)以殷 之可借考古學(xué)自“神話”中入于歷史為例,設(shè)定其必為有矣。夏代之政治社會是演進至如何 階段,非本文所能試論,然夏后氏一代必然存在,其文化必頗高,而為殷人所承之諸系文化 最重要的一脈,則可就殷商文化之高度而推知之。47

  他從出土的殷商遺物中推論其“乃集合若干文化系以成者,故其前必有甚高甚久之背景可知 也!48

  這個態(tài)度與王國維《古史新證》“總論”上所說的, “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頗為相近。49

  

  三

  

  除了王國維以外,從未見到傅斯年對任何學(xué)者如此傾心。他在給陳垣的一封信中,表示了他 對西洋學(xué)術(shù)羨妒交加的情緒,既肯定他們在東方學(xué)研究上的成就,“并漢地之歷史材料亦為 西方旅行者竊之奪之,而漢學(xué)正統(tǒng)有在巴黎之勢”,同時又“慚中土之搖落”,希望能建立 一個機構(gòu),聚合一群學(xué)者急起直追。但傅斯年在悲嘆“中土之搖落”時,卻認(rèn)為王國維與陳 垣是兩位足以傲視西方的學(xué)者,他說:“幸中國遺訓(xùn)不絕,經(jīng)典猶在,靜庵先生馳譽海東于 前,先生(陳垣)鷹揚河朔于后”50。

  單以甲骨文來說,他在董作賓《殷歷譜》序中說自孫詒讓始得甲骨文字 以來,對甲骨文的研究,“若夫綜合研究,上下貫穿,旁通而適合,則明明有四個階段可尋 ,其一為王國維君之考證先公先王,與其殷墟考釋之一書!51

  不過傅斯年顯然認(rèn)為王國維的史學(xué)觀點仍有所限制,即他并不能脫離“二重證據(jù)法”,仍然 局限于將地下史料與古代文獻相比較的方法,未有“整個的觀點”52。故在《“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跋》中又說:殷代刻文雖在國維君手中有那么大的成績,而對付殷墟之整個,這還算是第一次。53

  言下之意,傅氏認(rèn)為史語所以“整個的觀點”處理商代考古發(fā)掘的工作是超出王國維的境界 了。54

  此外,傅斯年并沒有王國維《殷周制度論》中所反映的那種強烈的道德關(guān)懷。王國維說:“ 此數(shù)者皆周之所以綱紀(jì)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令天子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 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55

從王國維語 氣中可以清楚看出他是“周文化主義者”,所以說周是“成一道德團體”,傅氏與王國維不同,他已經(jīng)沒有王國維那樣強烈的道德動機了。對新文化運動的健將而言,傳統(tǒng)宗法社會早 已失去了光環(huán)。在《殷周制度論》的文末,我們可以看到這樣幾句批語,充分反映兩代學(xué)者 在面對相近的歷史現(xiàn)象時不同的觀點。(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傅斯年在《殷周制度論》的末尾上眉批說:

  殷周之際有一大變遷,事甚明顯,然必引《禮記》為材料以成所謂周公之盛德,則非歷史學(xué) 矣。

  此外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及《夷夏東西說》中不但在一些史事上與王氏有不同,而且 還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東方主義”,強調(diào)東夷和商的文化貢獻。他說東夷中“如太 白皋,則有系八卦傳說;
有制嫁取用火食之傳說。如少 白皋,則伯益一支以牧畜著名,皋陶一支以制刑著 名,而一切所謂夷,又皆以弓矢著名?梢娨闹暙I于文化者不少。殷人本非夷狄,而撫有 夷狄人民土地……”56

  又說:

  商朝本在東方,西周時東方或以被征服而暫衰,入春秋后文物富庶又在東方,而魯宋之儒墨 ,燕齊之神仙,惟孝之論,五行之說,又起而主宰中國思想者二千余年。然則謂殷商為中國 文化之正統(tǒng),殷遺民為中國文化之重心,或非孟浪之言”。57

  

  小結(jié)

  

  在這一篇短文中,我討論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王國維、傅斯年這兩位相差近二十年的學(xué)人, 在學(xué)術(shù)意趣上的相似性。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想在中國建立學(xué)術(shù)社會的意愿,另一個是 對民俗文學(xué)的態(tài)度。第二是追溯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思想淵源。從以上的討論中似乎可 以看出,王國維這位堅守傳統(tǒng)道德價值的學(xué)者,以相當(dāng)微妙的方式為新文化運動開道。但是 在新一代人看來,他那具有深刻道德關(guān)懷與經(jīng)世用心的《殷周制度論》卻有了相當(dāng)不同的意 義,“所存者神,所遇者化”。王國維與傅斯年這兩代學(xué)者的關(guān)系似乎就是這樣。

  

  附錄:本附錄是輯抄傅斯年藏書中對王國維著作所作眉批中的學(xué)術(shù)評論《觀堂集林》卷二《說商頌下》批云:“此所論至允,然以不敢違魯語,故仍不 敢從韓詩之說,卒之奮發(fā)荊楚之語,無以解矣!

  《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傅斯年在“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 殷周之際” 上用毛筆加句讀,并于其上批:“此蓋民族代興之故。”在“是故大王之立王季也,文王之 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繼武王而攝政稱王也,殷制言之皆正也”上批云:“此 言未愜,傳長子之弟與傳弟有別,僅周公攝政合殷制耳!痹凇坝蓚髯又贫帐粕 ”一語上批“此語因果倒置。”于此文最后批:“殷周之際有一大變遷,事甚明顯,然必引 《禮記》為材料以成所謂周公之盛德,則非歷史學(xué)矣!

  《觀堂集林》卷十一《太史公行年考》上批“自莊、孔以來今文說,王君俱不采。此等今 文說誠有極多可笑者,然亦有不可易者,王君既不取,則論《史記》非其所長矣!痹诖宋 一開始不久“安國既云蚤卒,則其為臨維太守,亦當(dāng)在此數(shù)年中,時史公年二十左右,其從 安國問《古文尚書》,當(dāng)在此時也”上批云:“此真捕風(fēng)捉影之考矣!

  《觀堂集林》卷十二《說亳》上批:“此下二文,大體皆襲人前說,僅其第一證為新說! (案:此處所謂此下二文,可能是《說耿》、《說殷》。)

  《觀堂集林》卷十三《鬼方昆夷犭嚴(yán)狁考》,是全文圈點之 文,無眉批,但有夾條云:“左哀二十三,申鮮虞,此亦以國名名人者!

  另一篇全文圈點的是《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

  《觀堂集林》卷十五《漢黃腸木刻字跋》上批云:“安陽殷王墓中所見之木室蓋即黃腸之淵 源矣。”《觀堂集林》卷十八《胡服考》在第一頁“胡服之入中國始于趙武靈王,其制冠則惠文”上 批曰:“《左·僖二十四》:‘鄭子威好聚鷸冠。鄭伯聞之,使盜殺之!怂构谥家玻 以為惠文,誤。杜曰:‘鷸,鳥名,聚鷸羽以為冠。’”

  在《觀堂集林》全書中,傅氏對《五聲考》一文批評最多,認(rèn)為王氏“無音學(xué)常識”。文中 批語不少,如:“入聲不純?nèi)涣硎且活,對轉(zhuǎn)之說可能,配陰配陽則局論耳!

  在《海寧王愨公遺書三集》(戊辰孟春校印)《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序》最后批云:“此書之輯 ,或以有徐位川、陳逢衡輩之書為之會集材料于前,并非難事,未可擬于惠君之疏偽書也 , 至徐、陳諸人之愚陋則不待證!薄坝执藭篌w,比之孫氏所疏增益不多,孫氏之力,何可 略也?”

  --------------------------------------

 、佟锻蹯o庵文集》(臺北·亻黽勉,1978)頁173 。

  ②同前書,頁176。

  ③狩野直喜,《憶王靜庵君》,轉(zhuǎn)引自袁英光、劉寅生,《王國維年譜長編》(天津 ,人民,1996)。頁25。

  ④《〈新潮〉發(fā)刊旨趣書》,見《傅斯年全集》(臺北,聯(lián)經(jīng),1980),頁1398。

⑤同上注,見1399。

 、尥献。

 、哳欘R剛,《中山大學(xué)歷史語言研究所年報》“序”,轉(zhuǎn)引自顧潮《顧頡剛年譜》(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頁169。

 、唷逗m講演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胡適紀(jì)念館,1978)中冊,頁490。

 、嵬鯂S《優(yōu)語錄》序,《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1983),冊16,頁1。

  10傅斯年在《戲劇改良各面觀》中說“有人說道中國戲劇,最是助長中國人淫 殺的心理,仔細看來有這樣的社會心理,就有這樣戲劇的思想,有這樣戲劇的思想,更促成 這樣社會心理,兩事是交相為用,互為因果”(《傅斯年全集》,頁1080),所以在同一篇文 章中他說“我們并不是服從社會,是用遷就社會的手段,來征服社會”(同前書,頁1092), “我希望將來的戲劇,是批評社會的戲劇,不是專形容社會的戲劇”(同前書,頁1095)。至 于顧頡剛之采民謠,訪妙峰山等,也有同樣的意義。

  11同前書,頁1492

  12同前書,頁1431。這段文字原出現(xiàn)在《宋元戲曲史》,《王國維遺書》(上海 :上海古籍,1983),冊15,頁73。

  13轉(zhuǎn)引自顧潮編,《顧頡剛年譜》,頁83。

  14《答劉胡雨先生書》,《古史辨》第一冊,頁96-102!队懻摴攀反饎⒑ 先生》,同前書,頁105-150,尤其是頁142-150。

  15見傅樂成,《傅斯年先生年譜》,在《傅斯年全集》,頁2637。

  16Gustav Haloun,“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Clan Settlement in A ncient China I”,Asia Major,Volume 1(1924),pp,76-111。

  17Friedrich Meinecke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National State.(Princeto n,1963),pp,12-13.

  18《史記·六國年表》(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本),頁686。

  19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傅斯年全集》,頁840。

  20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臺北,河洛,1975),頁451-452。

  21同上注。

  22《觀堂集林》,頁453。

  23《傅斯年全集》,頁1150。

  24《傅斯年全集》,頁1533-1534。

  25同前書,頁1535。

  26桑原書之中譯本我未見到,該書原本《中等東洋 史》收于《桑原騭藏全集》(東京,巖波書店,1968),第四卷,頁1-290。

  27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傅斯年全集》,頁1225。

  28同前書,頁1226。

  29同前書,頁1230。

  301958年在《歷史研究》中有著名北京大學(xué)歷史學(xué)三年級三班研究小組的 《關(guān)于 隋唐史研究中的一個理論問題評陳寅恪先生的“種族—文化”觀點》,文中痛罵陳 氏未能與馬克思主義史學(xué)合節(jié)。不過這篇文章倒是把握到陳氏史學(xué)的一個特質(zhì)即“種族—文 化”,見《歷史研究》12(1958),頁37-52!

  31《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臺北,九思,1977),頁173。

  32前引《歷史研究》文,頁37。

  33《傅斯年全集》,頁902。

  34朱家驊一度擬聘傅氏為中研院地理所籌備委員之一,足見其地理方面的素養(yǎng) 。信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究所檔案館。

  35《傅斯年全集》,頁998。

  36潘光哲,《王國維與郭沫若》(未刊稿)。

  37《國學(xué)論叢》1:1(1927),頁109

  38同上注,頁110。關(guān)于徐文與王國維之關(guān)系,參考預(yù)顧頡剛《當(dāng)代中國史學(xué)》 (臺北,無出版時間),頁131。

  39同上注,頁109。

  40《傅斯年全集》,頁986。

  41同前書,頁822。

  42同前書,頁887。

  43同前書,頁883

  44傅斯年特別注意到的是,王國維對于“亳”的考證。

  45同前書,頁961

  46同前書,頁978

  47同前書,頁632-633

  48同前書,頁633

  49《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4),頁2-3。

  50傅斯年致陳垣函,藏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公文檔。

  51《“殷歷譜”序》,《傅斯年全集》,頁953。

  52關(guān)于整個的觀點,參見傅斯年《考古學(xué)的新方法》,同前書,頁289-299 。

  53同前書,頁959。

  54參見王氵凡森,《什么可以成為歷史證 據(jù)?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沖突》,《新史學(xué)》8:2(1997),頁117。

  55《觀堂集林》,頁454。

  56《傅斯年全集》,頁882。

  57同前書,頁902-903。

  

  來源:《學(xué)術(shù)思想評論》第三輯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殷周 王國維 制度 討論 王汎森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