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揭露軍改【新記《大公報》人才培養(yǎng)成功之道剖析】
發(fā)布時間:2020-02-15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摘要 《大公報》人才輩出,原因何在?本文從知人善任的人才選拔機制、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企業(yè)民主制度管理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記《大公報》用人育人的成功秘訣。 關鍵詞 大公報 人才 培養(yǎng)
周恩來曾經(jīng)多次說過,《大公報》的歷史貢獻,一是愛國抗戰(zhàn),二是她為中國的新聞事業(yè)培養(yǎng)了很多人才!吨袊蟀倏迫珪?新聞出版卷》為近代108位杰出新聞工作者設立了專門辭條,其中《大公報》人占了13條,包括英斂之、張季鸞、胡政之、王蕓生、楊剛、徐鑄成、費彝民、范長江、蕭乾、蔣蔭恩、孟秋江、陸詒、彭子岡。名列《中國新聞年鑒》“中國新聞界名人簡介”欄中的《大公報》編輯記者有50名之多,是所有中文報紙中最多的。從《大公報》出來的像著名政論家梁厚甫、新聞教育家蔣蔭盟、歷史學者唐振常、著名報人及武俠小說家金庸、梁羽生等,蜚聲于時,在海內(nèi)外華人社會也有較大影響。
“百年大公”可分為三個階段:1902年晚清文人英斂之天津創(chuàng)刊時期、1926年至1949年“大公報新記公司”時期和香港版后五十年。其中在全國影響最大的,要數(shù)胡政之、張季鸞領導下的新記公司的23年,這是新聞學界公認的。人們不禁要問,新記《大公報》旗下群英薈翠,人才輩出,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靠的是什么秘訣?本文僅從《大公報》善于用人培養(yǎng)人的角度,進行一些探討。
一、知人善任的人才選拔機制
《大公報》人才濟濟,層出不窮,是其得以事業(yè)鼎盛的根本原因。其用人之道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不唯名氣,不唯資歷,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繼任總編王蕓生,茶葉鋪學徒出身,自學成材。1929年,王寫文章與《大公報》辯論,引發(fā)張季鸞注意。當年夏天,王蕓生向張季鸞發(fā)出了一封求職信。張季鸞親自到王的住地方,接他進了報社。陳紀瀅出身郵局職員。東北淪陷后,他利用在郵局的工作之便,為報社采寫了許多獨家新聞。做大公報發(fā)行同時兼職當《戰(zhàn)線》副刊的編輯。1932年秋,他流落天津起,以郵政工作者的身份客串記者編輯長達十年,成為大公報歷史上連續(xù)主編一個副刊時間最長的人。范長江是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經(jīng)常在各報上發(fā)表文章被看中的;徐盈、子岡、杜文思是從投稿者中被發(fā)現(xiàn)的;還有如當時天津《庸報》總編輯張琴南,北平《晨報》骨干編輯許君遠,原法國瓦斯通訊社記者費彝民,燕京大學新聞系助教蔣蔭恩,北大助教張佛泉等,都被《大公報》延攬其中。
2、不養(yǎng)圣(剩)人賢(閑)人,用人求精不求多,不稱職的立即解聘。
3、不熬年頭,不論資排輩,只要干得出色,就立即破格擢升。如徐鑄成入社才三年,就由練習記者提拔為駐漢口的正式記者兼辦事處主任,月薪也由30元猛增至150元。梁厚甫初當翻譯時,月薪才60元,因為突擊翻譯希特勒的一篇演講稿,任務完成得好,張季鸞立即下條子,把他的月薪調(diào)到100元。①
4、注意保護人才,文章或報道出了問題,當局者怪罪下來,老板一律以“他是我們的人,文章在我們報紙刊載,一概由我負責”抵擋過去,主動承擔責任!巴跏|生在天津編撰《六十年中國和日本》一書出版后,一舉成名。南京國民黨外交部聘請王蕓生為條約委員,胡政之把袁光中找到他的辦公室,為他譯電通知金誠夫請外交部打消聘請,不愿將人才外流!雹
5、注意教育和培養(yǎng)?偨(jīng)理胡政之知人善任,對于每一個記者和編輯的興趣和能力都很了解.因此他分配的工作,每一個人都能愉快地勝任。在分配了工作或交給了一項具體的任務之后,他就給予完全的信任,除必要的指導之外,從來不羅嗦。既沒有要這樣、要那樣的框框套套,也沒有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清規(guī)戒律,完全讓你自己在實踐中發(fā)揮所長,在客觀條件許可的條件下自行創(chuàng)造。
老報人曹世瑛在回憶錄中說:“不怕你有九十九分短處,只要有一分長處我就能用你。就是胡的用人標準。所謂一分長處,就是對《大公報》有一分用處。只要能供給《大公報》所需要的材料,什么人他都能用。③
胡政之認為,已經(jīng)成名的人,進來后可能干一陣子就走,所以他抓隊伍建設,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太用成名的人物,而是注重選擇有培養(yǎng)前途的新秀,給予充分的機會,讓其在實踐中鍛煉增長才干!洞蠊珗蟆芬慌Χτ忻娜宋铮瑹o論是各個部門的管理干部,還是挑大梁的編輯,進大公報是時都是一些名不見經(jīng)轉的小人物,在報社培養(yǎng)下迅速成長起來。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就是根據(jù)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招考練習生。一旦被錄取,就進入報社進行培養(yǎng),有不少人日后都成為了骨干。對于人才的使用上也是靈活多樣,不拘陳法。如給當時還是北京大學學生范長江以“旅行記者”的身份,支持他赴西北采訪,一舉成功;發(fā)給當時還是武漢大學學生張高峰以大公報特派記者的憑證,使其成長為著名記者,等等。
為了使自己有充足的后備軍,報社曾選派曹谷冰去蘇聯(lián)采訪,派楊剛、章丹楓赴美國,派蕭乾赴英國,派吳硯農(nóng)赴日本,通過學習和采訪來提高這些青年記者的素質。有些同事在大學讀書時期,就以寫稿、試用等方式得到報社的接濟。屬于這一類的有范長江、徐鑄成等。還有一些同事學歷較淺,先到報社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后又去上學,也大力支持。
《大公報》在人才培養(yǎng)上也有特色,不是單打一的培養(yǎng),而是綜合培養(yǎng),建設一支“編經(jīng)通用”、“采編雙精”的全才隊伍。胡政之說,辦好報館首先是編好報紙。但光有好的版面、好的內(nèi)容,如果發(fā)行不力,廣告很少,事業(yè)也無法維持。因此編輯、經(jīng)理兩部門要緊密配合,相輔相成,才能使館務發(fā)達起來!拔覀儼呀(jīng)理部與編輯部打成一片,傳統(tǒng)做法是,從編輯部選拔經(jīng)理人才” 。④
對于采編人員的培養(yǎng),也是采用內(nèi)外互調(diào)的辦法。人員進來后先做記載,再做編輯,磨礪一個時期后,再外放各地做特派記者,工作取得成績后,再調(diào)回編輯部任要聞編輯,并參與社評的寫作。這樣做的好處是,當記者時明白什么是新聞,如何采訪:再做編輯,就會知道做采訪的辛苦,更能判斷稿件的新聞價值,處理好稿件。⑤
二、理想人格感召和人文關懷
《大公報》教育培育出來的新聞人才,除了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和很強的業(yè)務能力之外,一般都還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高度的敬業(yè)精神。
新記《大公報》三個創(chuàng)辦人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都是留日學生,他們懷著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憂國和文章報國的理想,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熏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沉悶壓抑的舊中國,《大公報》切中時弊、嫉惡如仇的熱辣時評,呼喚改革、建設的激揚文字,洋溢著傳統(tǒng)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經(jīng)過西方民主洗禮后的自由精神,無不深深吸引著眾多的青年人,他們中的一些優(yōu)秀分子紛紛聚集到它的旗下。
《大公報》之所以受到社會重視,是因為她愛惜自己的聲譽,擯棄低級趣味,注意報紙的品位和質量。它是由知識分子精英主辦的報紙,以文人論政為標榜。所謂的文人論政,其出發(fā)點是文章報國,是知識分子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和他們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襟懷和抱負,有扶正去邪、反對奸佞、固本富國等內(nèi)容,代表的是社會中的健康力量!洞蠊珗蟆返倪@種論政既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既希望政治清明,國家富強,也要求廣開言路,俯順輿情,具有進步意義。
《大公報》老一輩,如總編輯張季鸞、總經(jīng)理胡政之,都是瀟灑、儒雅、寬厚、大度,才思敏捷、舉重若輕,富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的文章風格,成為大公報的圭臬,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后繼者,也風靡了他們所在的那一時代的文風。他們從小飽讀詩書,有很好的文史根底?受過桐城派古文的薰陶,筆力雄健,意簡言賅,才華橫溢,成為青年才俊的崇拜者。
《大公報》老一輩的人品也為人稱道。張季鸞和蔣介石的關系很特殊。蔣待他以“國士”之禮,他有知恩圖報的想法。但他不沾蔣介石的光,一輩子辦報不做官。1935年,張季鸞回鄉(xiāng)省親,蔣介石派人送一萬元作路費,他拒受;1941年,他病重時,借住在老朋康心如家,不住政府的賓館。蔣介石又贈一萬元,他還是不要。他定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著名的“四不”方針,自己是信守不渝的。⑥
胡政之為一代社會賢達,國民黨政府多次邀他做官,他都拒絕了,一生以報人自任?箲(zhàn)勝利后他到南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試探他是否愿意出任行政院院長,拿洋房汽車招待他,他卻謝絕了,自己跑回《大公報》南京辦事處去睡帆布床。他曾言:“我與社會上層人物和達官權貴雖多交往,但只有公誼而無私交,所談皆國內(nèi)外時勢大事,從不涉私,這樣對于事業(yè)是有利的。” ⑦
《大公報》的老人是這樣描述胡政之、張季鸞、王蕓生等報人的工作:每日上午處理經(jīng)理工作,下午參加編輯會議,評比各報內(nèi)容,晚上社務,研究時事,選擇社評題材,每星期還撰寫幾篇社評。每天工作十一二個小時,習以為常!啊洞蠊珗蟆飞虾?香港版創(chuàng)刊后,由于業(yè)務發(fā)展,頭緒紛繁,投入的時間更多,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是常事。后期由于吳(吳鼎昌)的離職和張(張季鸞)的去世,胡獨自掌握全局,日理萬機,更幾乎是以報為家。”⑧
盡管工作壓力大,要求嚴格,但《大公報》也有它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例如,《職員任用及考核規(guī)則》規(guī)定:本社職工不得兼任社外有給職務。一位編輯因為家庭一時困難,曾兩次將采訪到的新聞在傳給本報的同時,也打電話告訴了《京報》朋友,從而撈點外快。后來,胡政之察覺了此事。這位記者后來回憶到:“他(胡政之)一天找我個別談話,很關切似地說:`聽說你夫人快要分娩了,家中開支要增加了。我已關照會計科,從本月起,你的薪水改為一百元。`他絕口不提《京報》的事! 這次心照不宣的談話,使這位記者對胡政之和大公報感激不盡倍增,在往后的日子里努力工作,最終成為大公報的骨干。⑨
據(jù)金庸回憶,《大公報》晚上的夜餐是免費的,不是香腸、叉燒,就是醬雞、烤鴨,或者火腿炒雞蛋、油炸花生米。晚班工作完畢,街上沒車了,報館會派車子把所有的編輯一個個送回家去。對他這個當年窮學生來說,多少年后都無法忘懷。當然,更打動他內(nèi)心世界的還是《大公報》的精神氣質,“《大公報》還有一點蠻有意思的,它上自總編,下至工人,全報館的工作人員對外一律自稱為‘記者’,就是報館的負責人王蕓生也不例外! 港版初創(chuàng),條件艱苦,年已六十的胡政之不辭勞苦,夜以繼日,和年輕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其人格深深感動著年輕的后輩,雖然他們相處只有一個多月,卻永生難忘。⑩
三、企業(yè)的民主制度管理
一個單位,一個集體的管理制度,對它培養(yǎng)人、塑造人是至關重要的!洞蠊珗蟆返某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業(yè)民主制度,讓人各盡其才,各盡其用,培養(yǎng)出了一批新聞業(yè)務精英。
《大公報》(新記)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人集資而取得經(jīng)營權。由于胡政之考察過歐洲社會,又了解日本報業(yè)上的管理,吸取先進的長處為我所用。成立“ 大公報館股份有限公司”設常委董事會,其后又成立了監(jiān)事會,是民營性質的一份報紙,體現(xiàn)了企業(yè)的民主管理方式。
胡政之曾講過: “報紙因為是商品的關系,所以競爭性很厲害,一方面是人才的競爭,同時也就是資本的競爭! 他反對報館為一人所占有,他說:“中國人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往往把一件事情看成一個人的,我們應該把事業(yè)弄成民主化,大家來負責”。
1946年,在上海對長期為大公報工作的編輯、經(jīng)營、工廠有特殊貢獻的員工增予勞績股權,同時還制定年薪制度,依其在大公報工作年限長短核定年薪等級。服務年限越長,應得年薪越高。贈送勞績活動一共進行過四次,獲此殊榮者共27人。這些骨干成為了報社的股東,從而將自己和集體的利益捆在了一起,安心工作,積極進取,為報社的發(fā)展盡心盡力。
“新記”大公報人事體制很有特點。例如,編輯經(jīng)營人才拉通使用,總編輯兼副總經(jīng)理,總經(jīng)理兼副總編,這個傳統(tǒng)一直保留下來。這樣有幾個方面的好處:第一是主管者對編輯業(yè)務和經(jīng)理業(yè)務都了解,有助于互相配合;第二是編輯部出身,人脈關系多,公關能力強,第三,做廣告不僅限于登報,還需要溝通的技巧和新聞采訪的技巧等。大公報有一個傳統(tǒng)做法,就是主管行政業(yè)務和經(jīng)營工作的人,必須先到編輯部訓練,必須先學習當編輯、記者,所以,它的經(jīng)理副經(jīng)理都是選用編輯部的骨干擔任。這樣做可以溝通編輯經(jīng)營兩部,相互照顧,避免隔閡;使編輯部隨時了解業(yè)務情況、經(jīng)濟情況,并使編輯部的意圖在經(jīng)營中得到貫徹。11津滬渝港各版的經(jīng)理李子寬、金誠夫、王文彬、費彝民等,無一不是先在編輯部工作一個時期,而后調(diào)動到經(jīng)理部負責的。
胡政之是學法律的,因而在人事管理上制訂一些規(guī)則、公約、辦法,把雇傭關系上的問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人才錄用管理方面,報社制定了《大公報社職員任用及考核規(guī)則》,其中包括六項考核標準、三項獎懲辦法。在職工福利方面也有四條規(guī)定(恤養(yǎng)金、子女教育補助、醫(yī)藥補助費、婚喪補助費),這些制度始終都得到了貫徹。1944年1月,《大公報》同人福利委員會成立。9月,還通過了《大公報社旅費支給規(guī)則》。
大公報能經(jīng)久不衰的辦下去,首先在管理制度上是民主化的、以人為本的經(jīng)營方式。例如職工福利制度,胡政之創(chuàng)建了養(yǎng)老保險諸基金,?畲鎯,使職工不憂老病死亡,照章程分配紅利等措施,這在舊中國是十分少有的。他對員工講:“大公報是一個大家庭,又是新家庭。”。他認為:“辦報是社會事業(yè),是為公眾服務的!彼鲝埓蠊珗蟆安灰再嶅X為目的,一切開支自給自足”的辦報方向。
為了增強內(nèi)部凝聚力,報社非常關心員工的生活,很重視提高員工福利待遇。工資比較穩(wěn)定高于其他報社。此外還規(guī)定,凡是職員父母整壽或喪亡,本人整壽、婚嫁、及子女婚嫁,報社都要贈送相當與本人兩個月工資的補貼。員工平時遇到生活困難,可以借錢,只要要求合理,都能滿足。12
與此同時,還制定了《大公報社職員薪給規(guī)則》,“薪給主要由五項構成:月薪、特別費、年終酬勞金、年資薪。其考核范圍,除一般工作分量、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績外,特別有一項”服務年資“。這是借鑒日本企業(yè)的做法,意在鼓勵員工終身為報社服務。13
1936年9月1日,津滬兩館分別舉行復刊十周年紀念會。兩館員工服務滿十年者共38人,各獲金質紀念章一枚,全體員工每人獲銅質紀念章一枚。為了獎勵員工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對有突出成績的員工,報社還要放“紅包”。表彰內(nèi)部工齡10年、20年、30年以上的老職工。報社經(jīng)常舉行旨在提高員工參與集體活動、增進身心健康、增強內(nèi)部凝聚力的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及業(yè)務進修。還組織了同仁福利委員會,成立消費合作社,聘請了醫(yī)藥顧問,免費為員工及家屬治病。報社就像一個大家庭,上下之間,同事之間和睦相處,都愿意為報社的發(fā)展盡自己的力量。
《大公報》用人育人的成功之路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愛國主義和民主精神。新記《大公報》雖然成為歷史,但他們所堅持的探索理念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注釋
方漢奇:《〈大公報〉百年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頁。
周雨主編:《大公報人憶舊》,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55、56頁。
曹世瑛:《〈大公報〉與胡政之》,《中華文史資料文庫》,1996年。
高集:《憶我的姑父張季鸞二三事》,香港《大公報》,2002-06-17。
徐百柯:《民國那些人》,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
吳廷。骸缎掠洿蠊珗笫犯濉23頁。
徐鑄成:《報海舊聞》,44頁。
傅國涌:《金庸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3年。
周雨主編:《大公報人憶舊》 ,23頁,199頁,44頁。
相關熱詞搜索:大公報 人才培養(yǎng) 剖析 新記《大公報》人才培養(yǎng)成功之道剖析 新記大公報成功的舉措 新記大公報成功的原因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