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葉散文
發(fā)布時間:2017-01-14 來源: 散文精選 點擊:
喬葉散文篇一:《作家喬葉訪談錄:最慢的是活著》閱讀附答案
最慢的是活著
-------作家喬葉訪談錄
陳勁松(以下簡稱“陳”):喬葉老師您好!很榮幸和您進行交流。就寫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為何會選擇文學?
喬葉(以下簡稱“喬”):我剛開始其實是寫散文的。當時生活在一個小縣城里,面對日常生活的各種委屈、困惑和挫折,覺得自己有話想說,而且必須要說出來,但這些話又不能對著家人和朋友說,于是只好付諸筆墨和稿紙了。寫著寫著,從愛好變成了職業(yè)。至于為何會選擇文學,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學能帶給我幸福,能表達我內(nèi)心深處更柔軟、更慢、更弱的東西吧,從而讓我的心靈得到安慰和溫暖,并獲得更大的自由。
陳:很多作家寫到一定時候,都會有一個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為什么要寫作?或者說寫作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喬:這種困惑我當然也會有。我時常問自己,文學對我們當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呢?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功利的看法。文學對于生活,若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則是無用的,它并不會直接給我們帶來物質(zhì)財富。但,文學的無用就是它的最大用處。在這個物質(zhì)化的時代,它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質(zhì)量,讓我們的心走得更遠。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學對于我們當下生活的意義,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質(zhì)表層,深入我們內(nèi)心世界,探測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河水總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學就好比是河床,無論河水流向何方,河床總是長久地臥在那里。變化的是生活,不變的,則是文學給我們帶來的永恒的溫暖,文學寫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寶藏——這或許就是我的寫作目的。
陳: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我們每天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讀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反映到寫作領域。有人就創(chuàng)作了新聞式小說,這類作品的特點是以新聞筆法講述小說故事。您如何看待新聞寫作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
喬:新聞寫作畢竟有其時效性,而小說創(chuàng)作則是慢工出細活。猶如我們開啟一瓶啤酒,新聞寫作就是剎那間涌出的啤酒泡沫,只會浮在上面,而小說創(chuàng)作則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酵才能釀造。就好像楊貴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聞的價值,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可以從文學的角度去進行書寫。
陳:您這個比喻很貼切也很有意思。對于暢銷書和各類書籍排行榜,有些人持追捧的態(tài)度,有些人則取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您會關注暢銷書或者排行榜嗎?
喬:會關注,但可能不會去閱讀。我覺得我追求的寫作方式和認同的文學作品,可能與暢銷書會有出入,我想沉下心來,寫出像阿來的《塵埃落定》一樣比較深刻的作品。但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應該還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吧。比如說《山楂樹之戀》和《杜拉拉升職記》,肯定迎合了一定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讀者能從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但老實說,那不是我想要寫的。
陳:迄今為止,您的小說作品似乎以中短篇為主,對你來說,長篇小說的寫作會存在困難嗎?近期是否有長篇小說的寫作計劃?
喬:事實上,我最初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時,就是長篇。文學院的老師問我說,你沒有經(jīng)過中短篇的訓練就寫長篇,可以嗎?我說可以。當時寫出來后也順利出版了,但后來回頭再看時,我發(fā)現(xiàn)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所以,這幾年我就老老實實地從中短篇寫作開始,好好訓練自己的語言和結構能力。當然,我現(xiàn)在如果寫長篇,肯定會比那時要好。不過我近期沒有這方面的寫作計劃,我認為長篇小說還是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累和醞釀。我的小說《最慢的是活著》里有一句話:“??活著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這多么好!睂ξ叶,這既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寫作態(tài)度。
[注]喬葉,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散文選刊》副主編。陳勁松,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
(1)下列對本篇訪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p>
)()(5分)
A.喬葉走上文學這條路,是因為文學能表達內(nèi)心深處更柔軟、更慢、更弱的東西,從而使心靈得到安慰和溫暖,這樣,喬葉就獲得了更大的自由。
B.喬葉認為,文學不能帶給人物質(zhì)財富,文學的意義是讓人的心走得更遠,它能穿透物質(zhì)表層,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改變?nèi)说纳|(zhì)量。
C.喬葉對暢銷書如《山楂樹之戀》和《杜拉拉升職記》等,持欣賞態(tài)度,因為這類小說迎合了一定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讀者能從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喬葉卻不會去寫這類的東西。
D.喬葉強調(diào)小說創(chuàng)作是慢工出細活并謹慎對待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這從寫作態(tài)度方面印證了題目“最慢的是活著”。
E.喬葉說:“生活就像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河水總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學就好比是河床,無論河水流向何方,河床總是長久地臥在那里。”意思是說,雖然生活是時刻發(fā)生著變化的,但文學要表現(xiàn)的是能帶給人們溫暖的人性,這個創(chuàng)作宗旨是不變的。
(2)在本篇訪談中,關于文學寫作的終極目的,喬葉有哪些看法?(6分)
(3)喬葉答問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請作簡析。(6分)
(4)喬葉提倡怎樣的寫作態(tài)度?聯(lián)系現(xiàn)實,結合全文進行分析(8分)
(1)D、E(答對一個2分,全對5分)
A項錯在“獲得更大自由”,原文指“心靈”獲得自由。B項錯在“文學不能帶給人物質(zhì)財富”,原文是“不會直接給我們帶來物質(zhì)財富”。C項錯在“持欣賞態(tài)度”原文無據(jù)。
(2)(1)不能功利地看待文學;(2)文學的無用就是它的最大用處,在這個物質(zhì)化的時代,它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命質(zhì)量,讓我們的心走得更遠;(3)它可以穿透物質(zhì)表層,深入我們內(nèi)心世界,探測人心的秘密;(4)文學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永恒的溫暖。
(寫出1點得1分,寫出2點得3分,寫出3點得4分,寫出4點得6分)
(3)①準確,針對性強。針對“為何會選擇文學?”的問題,談的是文學給自己的溫暖;針對“寫作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的問題,談的是文學給讀者、社會帶來的溫暖。
②含蓄蘊藉。說“內(nèi)心深處更柔軟、更慢、更弱的東西”,就包含而又不限于“善意關注、觀察品味、敏銳善感”的意思。(1分)
③形象生動。關于大河、河床的比喻形象地闡述了對于生活與文學的關系的看法(關于泡沫和啤酒的說法形象地道出了對于新聞寫作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區(qū)別的見解)。
④鮮明直白。直說喜歡《塵埃落定》那樣比較深刻的作品,而不希望創(chuàng)作類似《山楂樹之戀》和《杜拉拉升職記》迎合特定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作品。
(語言特點、對語言特點的分析分別給分。意思對即可,寫出3點即可)
(4)①有堅定信念。相信能夠影響生活、影響社會,能給自己、給社會帶來溫暖。②要沉下心來,觀察、品味、思考,去挖掘深藏在生活中的人性(深入內(nèi)心世界,探測反映人心的秘密)。
③要有耐心,積累醞釀,以慢工出細活,寫作態(tài)度與生活態(tài)度統(tǒng)一,追求、表現(xiàn)生命的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
④表達自己,而不是迎合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
(每點2分,適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論述)
喬葉散文篇二:最慢的是活著_喬葉
喬葉是河南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yè)作家,她寫著散文進入文壇,然后轉(zhuǎn)型寫小說,字里行間用她最擅長的細膩筆觸,挖掘著各色人物的性格命運,尤其是女性的性格命運。在《最慢的是活著》中,她塑造了一個勤勞節(jié)儉,能干倔強,雖然守寡大半輩子,但為家庭奉獻了全部生命的農(nóng)村“老祖母”形象。故事由“我”這個自小不受祖母待見的小孫女——二妞講述。小說篇幅雖短,但它巧妙的構思,通俗卻不時震顫人心的語言,以及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小說深刻的寓意讓每一位讀者不停的回味 。
一, 一個關于“童年”的陷阱引領我們進入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我”的祖母,但是它并沒有直接以我的祖母作為描寫對象去描寫,而是通過“我”之口向讀者娓娓道出“我”和祖母之間錯綜復雜的愛恨情感,并在枝枝蔓蔓的親情表現(xiàn)和細節(jié)描寫中賦予了祖母這一人物真切的生命質(zhì)感和典型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敘事結構,讓小說中的議論和抒情都不突兀,也讓小說沾染上了散文的美。在小說的開頭,因為“我”是左偏子,因為“我”脾氣怪,因為“我”生在了四月二十——一個象征命硬的日子,更因為“我”是個穿針引線的,這一系列不具有說服力但在祖母眼里又
至關重要的原因,使得我成為祖母最不待見的孩子,她唯獨不讓“我”睡那張水曲柳的黃漆大床,不讓“我”騎自行車!拔摇辈槐淮姡,在“我”的童年里,“我”學會了以暴制暴,學會了用最極端的手段耍壞。“因為祖母不喜歡我,我就沒有理由喜歡她,反而只能讓她更討厭我!边@種在童年時候處事的邏輯和最原始的叛逆,大概是每個人的經(jīng)歷。
所以說,作者用童年故事做誘餌,溫柔的拉每一位讀到小說的成年人進入陷阱。然后輕輕的、不費吹灰之力的牽引我們走,而我們在作者素面朝天的娓娓道來中不反抗,不掙扎,像一只被馴服的獸,順從的沿著小說的脈絡走。我們之所以被作者輕而易舉的騙到,而且能心甘情愿的進入,是因為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回味童年的理由和契機。也因為這樣,當我們知道我們已經(jīng)處于作者布下的陷阱時,我們并沒有迅速抽身,而是隨著作者的步調(diào)慢慢跟進。我們都想看看小說中二妞的成長及二妞與祖母的斗爭是不是比我們自己的更精彩更叛逆。在小說的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二妞女性角色的深入和女性經(jīng)驗的成熟,她對祖母的態(tài)度由兒時懵懂的對立與敵意,轉(zhuǎn)變?yōu)閷ψ婺笩o盡的理解和由衷的敬意。此時的二妞,可以用一種更博大更豐富的愛去理解祖母隱藏在極盡暴戾中的關愛,
而彼時,作為讀者的我們也會隨著小說的結束去回味和思考,回味小說中二妞和祖母的故事,思考屬于我們的關于愛(轉(zhuǎn)載于:m.91mayou.com 蒲 公 英 文 摘:喬葉散文)和成長的故事。
“ 成長是一件最漫長的事情,漫長到終生。階段不同,成長的主題不同:一歲成長的是身體,十歲成長的是知識,二十歲成長的是情感,五十歲成長的是智慧……無論哪一方面的側重,對于一個有悟性的人來說,成長都是一種必然的狀態(tài)。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成長的另一種說法!
“成長是一件最豐饒的事情。它是一個千面女郎。因為成長,今天的麥苗是鮮綠的,明天就會變成金黃。因為成長,今天的麥穗是飽滿的,明天就躲進了大麥場。因為成長,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會嬌艷綻放。因為成長,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入了泥土的溫床——不要為躲進打麥場的麥穗和融入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種成長。生命存在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深情。不是所有的成長都有著明朗絢麗的色調(diào)。有些成長,注定是那種深沉厚重的樂章!
“成長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當我做一件糟糕的
事情,我就地自己說:不要緊,吸取教訓。如果明天遇到相同的情況,你一定會做得好一些,因為,你還會成長。每當我看到鏡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顏,我就對自己說:別失望,也別憂傷,誰的身體都會老去,幸虧你的內(nèi)心還在成長,這比什么都重要!嬲莱砷L意義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輕的人!@是命運對于知曉學習的人的一種額外獎賞!
原來以為成長是孩子們的事,特別是做了母親后,看著兒子從呱呱落地,每天躺在我的懷里吃著、喝著,在哭聲和笑聲中成長著:會翻身了,會說話了,會走路了,吃胖了,長高了;從第一天上幼兒園的哭鬧到小學的天真爛漫;從剛上初中時的不適應到現(xiàn)在的高中生涯。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兒子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子,知識也源源不斷地輸入他的大腦,他對世界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事情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在快樂健康地成長著。
而他的媽媽呢,在忙碌的工作、照顧孩子和繁瑣的家務中度過了這些年,仿佛把自己忘了,F(xiàn)在想想我收獲了什么,是孩子的笑臉及他的成績、是在忙碌
中留下的歲月的痕跡?其實,我也在成長,在和兒子相處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學會了做媽媽,嘗到了做媽媽的樂趣,并學會了感恩,感謝母親給了我生命。我常對兒子說:“我們都有理想,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成長!”這幾年,兒子大了,不用輔導學習,留給自己讀書學習的時間充足了,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探索、不停反思、不斷總結,教育學生的方法增多了、靈活了,在和學生朝夕相處中,我學會了怎樣當更好的老師。在校信通開博客后,我認識了許多博友,讀到許多優(yōu)秀的文章,更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每天堅持不懈地學習,嘗到讀書的樂趣。特別是近一段時間,我的視線在不斷地擴展,從校信通里,我看到了不同人的作品、不同人的寫作風格、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問題的獨特見解,我的視野開闊了,思想變活了,心情也快樂起來。慢慢地,我也能拿起筆寫幾句自己的感想,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的思想插上了寫作的翅膀,帶著我的夢想一起飛向蔚藍色的天空!
現(xiàn)在的我不再報著“人過三十不學藝”的思想過日子,也不再聽信有人說:年齡這么大了,學那么多知識還能 有什么大作為?的論調(diào)。相信只要學習就有進步,只要付出就有收獲,只要有成長的空間,我
喬葉散文篇三:喬葉等作家資料
喬葉
女 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 河南省修武縣 魯迅文學院高研班第三期學員 散文家 小說家散文創(chuàng)作階段
《最慢的是活著》《指甲花開》《母親的純凈水》
1993年發(fā)表散文處女作《別同情我》,之后發(fā)表《愁嫁》《不做情人》《一個女孩的自知之明》等。1996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孤獨的紙燈籠》,1998年出版了散文集《坐在我的左邊》《迎著灰塵跳舞》《愛情底片》《薄冰之舞》《在喜歡和愛之間》《自己的觀音》2004年出版了第八部散文集《我們的翅膀店》。 文筆細膩獨特,清新雋永,富有哲理和智慧,對生命和人生的意義有著深沉的思辨和探索,多樣化的題材統(tǒng)攝在機敏的基調(diào)中,蘊藏著準確動人的知識內(nèi)省。 喬葉的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較晚,2001年,喬葉把主要精力轉(zhuǎn)向小說,用一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長篇處女作《守口如瓶》(即《我是真的熱愛你》),以城市黑暗地帶的沉重浮生為著力點,大膽地深入到了公眾輿論的另一面,對傳統(tǒng)道德的虛偽和質(zhì)疑表達了強烈的質(zhì)疑批判。表現(xiàn)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女性被吸入城市的?黑洞?后那種慘烈的經(jīng)歷。這是一種可懼的生存?少F的是作者并不展覽人欲橫流,而是充滿了悲憫情懷和詩化的理想精神!
喬葉也進行了一批具有相當質(zhì)量的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她的中篇小說《我承認我最怕天黑》寫出了意識的潛流,讓這種意識的潛流沖刷著觀念的頑石,使讀者看到了一個現(xiàn)代女性復雜微妙的心靈空間。2004年發(fā)表《紫薔薇影樓》。
鐵凝
女 1957 北京
1975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哦,香雪》《第十二夜》《沒有鈕扣的紅襯衫》《對面》《永遠有多遠》等。 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發(fā)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期。
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張曉風
女 1941 中國臺灣 散文家、醫(yī)生 畢業(yè)于臺灣東吳大學
2 散文《愁鄉(xiāng)石》《步下紅毯之后》《你還沒有愛過》《春之懷古》《行道樹》 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蘭 竹菊》、《潘渡娜》
戲劇《畫愛》、《第五墻》、《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 《自烹》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chuàng),可劃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為標志,她以聰穎純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條清澈澄碧、纖塵不染的潺潺溪流。
第二個段落,猶如小溪奔向了風云激蕩、愛恨交織、濁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鄉(xiāng)石》(1977)、《步下紅毯之后》(1979)至《你還沒有愛過》(1981)為標志,可視為由第一個段落到第二個段落的過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時間幅度較長,《再生緣》(1982)也可視為是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從你美麗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廡(wu3)漸趨廓大,猶如從湖泊遞變?yōu)閴验熀泼斓拇蠛。如果張曉風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第二個段落就打住了,她雖然仍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優(yōu)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局促的閨秀天地里突破出來的闖將,但終究還不是一位擁有很大原創(chuàng)性光榮席位的散文大家。
1981年,當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張曉風散文藝術的原創(chuàng)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為起點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創(chuàng)意的生成,以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誕生和完成。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奉獻給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績。她走上這一條生命和生存本體論的詩性闡釋道路,有一個從并不全然自覺到完全自覺,從不盡完。
簡媜zheng1
女 1961 中國臺灣宜蘭 原名簡敏媜 現(xiàn)代散文家 臺灣大學中文系
《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私房書》、《下午茶》、《女兒紅》、《胭脂盆地》
3 臺灣散文家往往天份極高,筆下的文字更是清新脫俗,出水芙蓉一般,確有大陸作家所不及處也,這大概與臺灣沒有發(fā)生文化斷裂的革命有關,保持了傳統(tǒng)文化的水土養(yǎng)分,故唯美文學在此地源遠流長;雅者如余光中、張曉風、許達然等,皆為一代大家。近年來又冒出一些新生代散文作家,譬如簡媜吧,其散文別具一格,可謂是女作家中的“異數(shù)”,她筆下?lián)u曳恣縱,言人之所不能言,但謹守紀律,輕易不逾越文法尺度,收放之間看得出旺盛過人之血色,卻始終維持著一種從容的學院氣息。洗盡鉛華,獨具慧眼,以卓越細筆,描繪人間生活情態(tài),常有惕然驚心的刻畫,令人如在盛夏平添一種寒意也。其雖為女性,但其文卻有著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氣。
張抗抗
女 1950 中國杭州 原名張抗美 丈夫姜戎(《狼圖騰》原名呂嘉民)
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1987年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年)。
她以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與痛苦,以敏銳、瀟灑的筆揭示人的心靈底蘊,作品中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和純凈的詩意;但比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是以一個智者的清醒有意識地將作品當作某些思考的載體,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獨到的思索見長。
李娟
居漢水之畔,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散文集《品味時光的味道》。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春如線》
盧新寧
女 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91年獲北京大學文學法學碩士學位,現(xiàn)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
廖一梅
女 1971 編劇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 導演孟京輝妻子話劇《戀愛的犀!冯娪皠”尽断耠u毛一樣飛》音樂話劇《琥珀》兒童劇《魔山》等長篇小說《悲觀主義的花朵》。
4 羅蘭
女 1919 原名靳佩芬 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zhèn)(今津市)1948年去臺灣
《羅蘭小語》曾經(jīng)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青年熱衷的“勵志書”
羅蘭的散文文筆細膩瀟灑,聯(lián)想豐富,措辭精巧新奇,風格清新典雅,感情真摯充沛,以寫靜抒情中闡發(fā)人生哲理,行文自然流暢,妙語連珠,毫無生硬說教痕跡。 由于出生于中國傳統(tǒng)的書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含蓄、雋永;洋溢著中國式的哲思,睿智、通達;體現(xiàn)著作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深層思考,深刻、清醒。
羅蘭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從她的《秋頌》一文中可以清楚的讀出她對灑脫的秋的熱愛,以及人生觀。
木心
男 1927-2011浙江桐鄉(xiāng) 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 作家 畫家 畢業(yè)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陳丹青的導師。
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
李娟
女 1979 漢 生于中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
作家 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
《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羊道》
李娟的文字都來源于她的生活感悟:養(yǎng)雞、賣雜貨、做裁縫、種葵花、剪羊毛、去森林采木耳,以及哈薩克形形色色有趣的人物。
散文為災難病痛提供了一種全新解讀,她筆下的人物盡管貧窮,卻懷抱善心與向上的快樂,是一種脈脈溫情、撫慰內(nèi)心的文學。她的文字似乎仍舊帶有一絲古代敘事歌謠的韻律氣質(zhì),自發(fā)、自在,而且自成風格。純凈樸素本色的語言展現(xiàn)了阿勒泰的迷人美麗。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