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是天下的鹽] 四川人是中國人里的鹽
發(fā)布時間:2020-03-30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鹽,是四川人的命,巴蜀祖先最初的武斗就是為鹽而戰(zhàn)。誰有能力領導他們奪得鹽,誰就是他們的首領。 鹽,是四川人通往山外的路,大山深處蜿蜒崎嶇的羊腸小道就是昔日鹽販子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鹽者,巖也;鹽是人類的根,不是食鹽,而是巖石。做天下的鹽,就是做社會棟梁。1930年代美國共產黨拍了一部電影,直譯叫《天下之鹽》,中國把它翻譯成一個詞,叫《社會中堅》。
鹽者,言也;鹽是一種承諾,一種責任和擔當。是巴蔓子割頭不割城的英勇大義。食鹽者不食言。
鹽,是生活的沉淀物,生命的結晶體。飄零在生活中,散落在眾生里,待我們去發(fā)現(xiàn),去搜索,去品味。在成都,哪怕是在一個很不起眼的茶館里,一個普通老者都可以和你龍門陣半天,言語中無不閃爍著如鹽般晶瑩透亮的樸素哲理。
無鹽則無味,一咸抵三鮮。 因為有鹽,所以川菜有名;因為有鹽,所以川人有味。鹽,需要你去慢慢的品味,當你品出其中的“咸”來,你便懂得了四川人。
四川人好吃。麻辣二字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招牌,但麻辣是表面口味,川菜真正的起點在鹽味。四川人是天下鹽味最重的人,他們喜歡用嘴巴去衡量人的生命價值。若是自由、豪爽,渾身通泰、不拘一格的,他們不說有情有義,而說“有鹽有味”。反過來,一輩子謹小慎微,為物所役、與鄰為壑的,那就叫“沒鹽淡味”,白白來了世上一回。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丑女叫“無鹽”,但四川的女子或辣或酸,或麻或嗲,都是有鹽味的。美不美不在容顏,而在椒鹽。有鹽就是紅妝的超女,無鹽就是武裝的巾幗。
就如《馬太福音》中基督曾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在中國的人群中,鹽,是能為好吃的四川人找到的一個最好譬喻。
因為鹽是海洋文明的遺跡和象征。甚至有學者懷疑三星堆是古猶太文明的一次“宮外孕”。四川是中國的鹽都,是儒家中國唯一一塊深凹下去、與遠古海洋氣息相接的大盆地。川西有號稱千年鹽都的自貢,川東有號稱中國死海的大英縣鹽湖。川北還有誕生了始祖盤古和嫘祖的鹽亭縣。
千百年來,四川人憑自己的鹽和自己的嘴,硬是把這塊盆地變成了中國的泡菜壇子,和中國的味蕾。上天造四川這塊盆地,就是為中國人造胃。好有一比,人民若是君主,四川人就是“大長今”。但四川人瞧不起滿漢全席,他們愿意給天下人做鹽,不喜歡給帝王做廚子。
因為鹽也是自由和獨立的象征。活得有鹽有味,活得自由自在,是四川人的理想。盡管四川人在各個領域不乏驕子,但世俗的成功從來不是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最高理想。盡管四川自古多才子,但四川這塊地界幾乎不出圣人,不出道貌岸然的模范。甚至也很少出狀元探花。它出的都是大小的鬼才、怪才和異端。
四川人是“不成器”的,因為老子說“君子不器”。這是四川道家文化與中原儒家文化的迥異之處。自古以來,禮教的約束在這里最弱,逍遙的理想從胃口一直延伸到頭腦。立功、立言、立德的偽不朽,不如一盤東坡肘子。你看蘇東坡這大胖子留下的幾道菜肴,盡是大肉。就知道四川從文化人到挑夫走卒,從古到今一個共同的性情,是只要活得自在,不怕吃得餓慫。
四川人的道家氣質,雖然所剩無幾,但在今日中國仍舊是一個異數(shù)。自在和逍遙的人生理想,在成都每一個三輪車夫臉上都一覽無遺。物質上四川人是中不溜秋的。但在精神上,四川人也許是最平安喜樂的人群。
鹽還意味著改良、中和和防止腐敗。四川人愛錢,也為生存奔忙,但他們也愛曬太陽。他們的先人有一種在掙錢和曬太陽之間求平衡的心態(tài)。四川人也愛出風頭,文化界、娛樂界乃至企業(yè)界,臺面上花枝招展的四川人總能數(shù)一串串。但他們更愛自由。他們天生反感不自在,勝過諂媚任何人造的頭銜和光環(huán)。但在不自由的時代,四川人就顯得愛走極端。平常再窮困,也能活得閑適、均勻。但為了捍衛(wèi)基本的生存權利,四川人一旦剛烈起來,不會輸于任何人群。
四川人的念頭,認為自己是四川人,所以才是中國人。首先是四川人,才活得那么有鹽味。他們不喜歡任何人強加群體的義務,詩人何其芳在上個世紀苦苦呼喊《成都啊,讓我把你搖醒》,但成都人會說,著啥子急,讓我再睡幾分鐘。你等他醒了,幾十萬川軍就心甘情愿地出川赴死。地方和國家、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四川人其實看得最通泰。
四川人其實是一個移民概念,四川也是南北之間的一個雜糅地帶。人們從天下來,到天下去。中間通過這塊盆地,一次次地變成了四川人。就像鹽在盆地里煎煉,到塵世去散播。也許四川適合當庫房,不當市場,適合作后方,不作戰(zhàn)場。這就是上帝要讓它凹下去的原因。
鹽是海洋文化、道家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結晶。如果一個人看上去最四川,他看起來肯定最不儒家。他的異數(shù)、稟賦甚至口音,他的鹽味和自在,往往源自這三個背景。四川人的生活方式,給我們提出一種反省。
但中國今天被高舉的物資理想,是一種均質化的力量。再過二十年,四川人還是不是四川人?地方如何重新成為一個地方?
“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這個問題我們提給四川人,四川人也提給我們。
策劃許久的《四川人》專輯,終于在本期與讀者見面。
環(huán)境與文化有沒有關聯(lián),有怎樣的關聯(lián)?循這一思路對一地域民眾的精神氣質作整體性觀察,這種奢侈的智力想象由來已久。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在名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他斷言說,“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認為不同氣候會對各民族的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甚至政治制度,產生決定性影響。
對類似這種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說法,自然是見仁見智的事?墒,“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固然不是公理,但也多少道出了某種真相。
不過,本刊編輯部并無意進入這些理論假說的探討。我們借用這一思路,只是想系統(tǒng)地發(fā)掘一個人文大省的人物寶藏,打撈一份值得尊重的地域文化,整理它蘊涵的鮮活的人文脈絡,以饗讀者。
《誰是最有味道的四川人》評選活動,得到了眾多熱心讀者、網(wǎng)民和兄弟媒體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相關熱詞搜索:人是 天下 四川人是天下的鹽 天下鹽餐廳 東莞是四川人的天下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