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感悟
發(fā)布時間:2017-02-15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論語閱讀感悟篇一:論語讀后感 1500字
論語后感
論語后感《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 弟子的有關修身(內(nèi)圣)、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 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 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 燃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 的個性視角出發(fā)解讀《論語》 。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 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nèi)烁裾鸷车膶б,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 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 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 道在逐漸褪色。 對現(xiàn)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 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淞Γ弧薄爱斔 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 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薄笆赂改改芙咂淞;”為人子女,做讓父母 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 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 這些。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 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誨行事做人, 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 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 《 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 余地。
仁者, 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報也。 故曰: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所謂的仁, 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 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奔核挥,勿施 于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有其現(xiàn)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 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 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jīng)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 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 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zhèn),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 是 修 身 的 首 要 任 務 。子 曰 : 弟 子 ,入 則 孝 ,出 則 悌 ,謹 而 信 ,泛 愛 眾 ,而 親 仁 。 “ 行 有 馀 力 ,則 以 學 文 。 ”說 的 是 ,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謹 信 ” “ 仁 愛 ” 、 、 ,然 后“ 學 文” ,這 就 明 白 告 訴 我 們 ,應 以 修 德 為 先 。論 語 中 ,修 德 之 道 無 處 不 在 。 “ 非 禮 勿 視 ,非 禮 勿 聽 ,非 禮 勿 言 ,非 禮 勿 動 。 “ 與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已 是 家 喻 戶 曉 ” 的 至 理 名 言 。莊 重 、寬 厚 、誠 信 、勤 敏 、慈 惠 ,人 之“ 五 德 ” 。至 于 修 智 , 論 語 》 《 不
僅 指 明 了 學 習 知 識“ 敏 而 好 學 ,不 恥 下 問 ”的 為 學 之 道 和“ 舉 一 隅 ”而“ 三 隅 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 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 “溫故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 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與做人, “做人” “治學” 乃 之本,德才兼?zhèn)浞侥苤劣谥辽啤?“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zhèn)洹?/p>
在現(xiàn)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圣賢與經(jīng)典也逐漸模糊, 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論語》 讓我領略到的 , 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為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tài),一 種融入在現(xiàn)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論語閱讀感悟篇二:《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論語》成為中國識字人必讀的一本書。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歲月的浸染,孔子的人格與修養(yǎng),學識與言論,行為和理想,已滲透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孔子的思想一直在滋潤著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心靈,鼓舞著中國人對理性道德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其中孔子的一些格言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座右銘與行為準則。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墒乾F(xiàn)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xiàn)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nèi)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 為人處事 ”: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诳鬃涌磥,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顏回問曰“何為仁也”,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姟⒐麛、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當然,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需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
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队阂病罚
其二,倡導以民為本?鬃诱f:“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做,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就是說政府及其官員要憐民生之多艱,做事要認真,說話要算話,要減少賦稅,薄取于民,不誤農(nóng)時。
其三,做人要重視修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fā)修養(yǎng)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fā)展。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ā妒龆罚┘矗褐鞠蛟谟诘,根據(jù)在于德,憑籍在于仁,活動在于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為什么強調做人要全面發(fā)展呢?這里體現(xiàn)了孔子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以及個人修養(yǎng)的相互制約作用,他說:“舉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即:詩歌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禮節(jié)可以堅定人的情操,音樂可以促進人們事業(yè)的成功。所以,對于個人修養(yǎng)來說,全面發(fā)展顯得極為重要
其四,我學會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或許有人不禁要問:“孔子的《論語》與當世有何意義呢”,我想當下的一些腐朽文化和西方價值觀的滲透,正是我們的部分青年良莠難辨,是非,善惡,美丑,榮辱不清,徘徊在道德的十字路口。面對這樣復雜的形勢,中國人應當清醒的認識到文化在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絕不可以就經(jīng)濟去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中。弘揚和普及孔子的優(yōu)秀文化思想,既是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也是中國迎接國際社會的各種文化挑戰(zhàn)的需要。
論語閱讀感悟篇三:論語前四篇讀后感
《論語》中的學而篇是《論語》開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論語》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學習之真諦。學習并非只是單純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學習知識造福于人,其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擁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學習首先要懂得倫理道德。我們從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可以充分看到這點,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中國文明之精華之一便是禮儀,禮所包含的不僅僅是我們所理解的禮節(jié)禮法,更多的是對道德的規(guī)范,對美德頌揚。因而學習美德,擁有美德是學習之基。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續(xù),學習之初要有美德,學習運用中,美德之用也是無法或缺的。如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就說明了,德的重要性,這也說明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才可達到此種效果。
圍繞德這個主題,《論語》為政篇講到何為孝,講君子不器,講信之重要性,德是為政之源,使看似散亂的為政篇,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在德的主題下,又穿插了學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笔俏覀兌炷茉?shù)慕?jīng)典談論學習的名言,很難和為政相聯(lián)系,但是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都是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再實踐,在思考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與思的結合,只有如此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拔崤c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睆目鬃訉︻伝氐脑u價就可得知,只要懂得學與思的結合就沒有愚蠢的人?鬃友詡魃斫,以自身所感教育學生,學與思的結合受益終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德是做人之先,成事之基,學與思是達到成事目的的必經(jīng)之路。
《論語》八佾篇,通篇都與禮儀相關,讀起來似乎與現(xiàn)在相隔甚
遠,且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頑固,而難以變通。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禮儀的重要性。雖然隨著時間之變遷很多禮儀已經(jīng)被忘卻所產(chǎn)生的內(nèi)涵,而變成形式,但是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切需要禮儀進行規(guī)矩,社會才會秩序井然。創(chuàng)新固然好,所有社會的進步都是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進行完成的。似乎看來禮儀也就是形式,與創(chuàng)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墒莿(chuàng)新能被社會所認可必須是符合常規(guī),符合道德,也不能違背禮儀之內(nèi)涵。
在這里,孔子所指的禮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禮,它的意義是非常廣泛的,它超越了現(xiàn)在法律所涵蓋的范圍,它規(guī)范了人與人之間的準則,如父子之間,君臣之間,朋友之間,長幼之間等,同時也規(guī)范了國家運作的種種制度。。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
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yǎng),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笨鬃诱f:“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yǎng)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yǎng),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笨鬃诱f:“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本邮菍τ谶`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
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lián)系到個人修養(yǎng),對于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而已。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相關熱詞搜索:論語 感悟 閱讀 論語的閱讀感悟100字 于丹論語感悟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