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元刻本書價考略|清代刻本
發(fā)布時間:2020-03-07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要)概述清代初期、乾嘉時期及晚清時期的元刻本價格,指出其總體為高價運行,走勢“M”狀。又分別與同期的官員薪俸、工價和物價進行比較,并分析元刻本書價較昂貴的原因,主要是其自身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盛而供應不足等。最后得出此現(xiàn)象為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關鍵詞]元刻本 書價 清代
[分類號]G239.29
書口多為黑口,字體多是趙體的元刻本,多源出于宋本,其校勘精審,印刷精美,部分質(zhì)量甚至超過宋本,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云:“宋本以下,元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猶存”。隨之葉氏列舉出丙申平陽梁宅本《論語注疏》、元大德本《繪圖列女傳》等8種元刻本以概其余,并引用了多位藏書家的點評,認為其所列的元刻本質(zhì)量勝于宋本。故此,元刻本在清代圖書市場上普獲珍愛,平均書價雖不及宋本,但也相當昂貴。
1 清代各時期元刻本書價
清初,元刻本書價在康熙年間漸貴,至乾嘉時期創(chuàng)歷史新高,清晚期受戰(zhàn)亂影響雖有回落,但也價格較高,非普通人家所能購置。
1.1清代初期的價格
清初戰(zhàn)亂頻繁,社會調(diào)蔽,經(jīng)濟蕭條。清廷采取一系列政策來發(fā)展生產(chǎn),社會經(jīng)濟才逐步恢復。清初元刻本書價與明季相比,“大抵明時宋元本書,本不十分昂貴,……國初康熙時書價漸貴。清初常熟汲古閣主人毛晉長子毛廢(1640―1713)因生活窘迫將珍善本書籍售予季振宜(1630一?),曾手寫編成《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所記書價甚詳,其中列有元刻本26種。為突出元刻本,在每一元刻本書名前冠以“元板”等字樣,以示珍貴。筆者根據(jù)《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所載元刻本書價,制成表1,對清前期元刻本書價可窺一斑。
據(jù)表1,所列26種元刻本書價最高者為《佩韋齋文集》,冊均價為1.5兩銀,次之為《武當全相啟圣實錄》與《麗則遺音》,冊均價為1.2兩銀。書價最低者為《詩集傳疏義》,冊均價為0.3兩銀。表中有10種元刻本冊均價為0.6兩銀,占總數(shù)的38.5%。26種元刻本書價平均每冊為0.84兩銀,比毛宸同時出售的宋刻本平均書價(冊均價為2.78兩銀)要低69.8%。
1.2乾嘉時期的價格
乾嘉時期,社會穩(wěn)定,國富民殷,考據(jù)學勃興,市場對元刻本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此時與清初相比,“至乾嘉時,宋元刻本多為有力者收藏,其價已過康熙十倍”。嘉慶時期,著名藏書家黃丕烈(1763―1825)在嘉慶三年(1798)至十九年(1814)購進元刻本,有的書價還高于宋刻本的平均價。如嘉慶十四年(1809)黃丕烈從錢塘何夢華手中購進元刻本《樂府新編陽春白雪》一書,此書“經(jīng)名人所藏,圖章手跡,倍覺古香,……書僅五十一翻,相易之價,亦合五十一番”。全書共51頁,黃氏支付51元洋錢,每頁一元(0.72兩銀),高出當時黃氏收購宋刻本每頁0.56兩銀的收購價。筆者根據(jù)《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所載元刻本書價制成表2,以略考當時書價。
從表2中看到,元刻本書價最高者為《東坡樂府》,卷均價高達15兩銀。最低者為《元統(tǒng)元年進士題名錄》,一卷的價格僅為0.2兩銀。表中8種元刻本平均每卷為3.43兩銀,是清初毛虔所售元刻本卷均價0.39兩銀的8.74倍,兩者時隔100余年。
1.3 晚清時期的價格
晚清時期,國家內(nèi)憂外患,元刻本書價也受之影響較大。孫殿起《琉璃廠小志》載:“清自咸豐庚申以后,人家舊書,多散出市,人無買者,故直極賤!纬踉院竽藵u貴,然收者終少。至光緒初,承平已久,士夫以風雅相尚,書乃大貴”。而光緒甲午以后,隨西學東漸,競譯西書,購買舊書者漸少,而古籍外流較多。但元刻本由于其價值較高,而傳世稀少,書價仍較高。筆者根據(jù)《藏書紀事詩》、《鐵琴銅劍樓藏書題跋集錄》(表中簡稱《鐵琴銅劍樓藏書》)、《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清稗類鈔》中所載元刻本書價,制成表3:
據(jù)表3,所列元刻本平均書價每卷為4.86兩銀,價格最高者為《禮記集說》,冊均價為50兩銀。書價最低者為《玉靈聚義》,每卷僅0.5兩銀。如果購買一部完整的書,按照表中所示,以平均81卷,290.11兩銀計算,當時的元刻本的確是非大富大貴人家不能購置。難怪葉德輝《求古居宋本書目?敘》中感嘆:“今則膏梁紈绔互市,樂郎競侈收藏,附庸風雅。一帙之直動累千金,使黃、汪、袁、周諸人生于今時,亦惟有望洋興嘆而已”,確實讓人有“鬧富爭奇,視古書如古玩”之感。
2 書價與薪俸、工價、物價之比較
由于清代各時期的書價差異較大,筆者特選前面表1、表2和表3中的元刻本書價,與相應時期的薪俸、物價、工價略作對比,如表4所示:
從表4可看到,與其他數(shù)據(jù)相比較,清代的元刻本書價較為昂貴。表中書價為冊或卷的均價,而每一部書往往不止一冊或一卷,如果按表3中每部書平均81卷計算的話,價格之高更是驚人。清代七品知縣及以上官員以自己的收入能買起一般的元刻本,正從八品、九品官員每月收入有時勉強尚能買到一般的元刻本。而對于普通的工匠及老百姓來說,其收入僅能糊口,大多僅是奢望而已。一名工匠若想購買同期的元刻本《東坡樂府》(30兩銀),那么需要不吃不喝地苦干115天。清末天津的皮匠、紡花毯工、彈花匠、磨刀匠,每天約可以得300文,即使天天苦干,月收入不過9 000文,按當時的市價僅可買到1市石多一點的大米。表中的書價0.84兩銀、3.43兩銀、4.86兩銀分別可以兌換同期的大米0.50石.7.20石、10.55石。若按清代度量衡的標準換算(1石=150斤),0.50石、7.20石、10.55石分別折合約75斤、1 080斤、1 582.5斤大米。由此可見,清代元刻書價高于普通百姓的購買水平,非官府和大富人家不能購置。
3 書價較昂貴的原因分析
元刻本書價受諸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其自身價值較高外,還與市場及其他因素有關,為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3.1元刻書價值較高
關于圖書的定價標準,明人胡應麟(1551--1602)曾有過具體的論述:“凡書之直之等差,視其本,視其刻,視其紙,視其裝,視其刷,視其緩急,視其有無。本視其鈔刻,鈔視其訛正,刻視其精粗,紙視其美惡,裝視其工拙,印視其初終,緩急視其時,又視其用,遠近視其代,又視其方。合此七者,三五而錯綜之,天下之書之直之等定矣”。上述7個方面,可以說是給圖書定價的普遍性原則。從胡氏論述來看,圖書價格高低主要取決于圖書自身價值,價格僅是其內(nèi)在價值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元刻本的價值較高,主要表現(xiàn)有三:其一,元刻本質(zhì)量高。元刻本多源出于宋本,內(nèi)容錯訛較少。元代統(tǒng)治者采用了保護百工的政策,元初原宋代的很多刻版能工搖身變成了元代之巧匠。同時,元代學院刻書較多,其質(zhì)量最佳。學院有學田,剩余收入可供刻書, 教學與刻書相結合。清劉聲木《萇楚齋四筆》卷六云:“各縣均有學田,師生廩餼之余,則用以刻書,平時攻讀之余,又可以仇校。世人貴耳賤目,只知宋本為貴,不知元刻間有官本,字畫精審,不減宋人”。再者,元代對出版管理甚嚴。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云:“嘗愛元人刻書。必經(jīng)中書省看過下所司,乃許刻印”?梢姡瑖栏竦膶彶、進呈報批制度使元刻本的質(zhì)量得以保證。其二,藝術價值高。元刻本仍承宋本之風,書法美妙,并多出于名家之手。周伯琦《六書正訛》,楊桓《六書統(tǒng)》、《六書溯源》,都是著者親自手寫。字體除了顏體、歐體、柳體外,較流行者當屬趙體,字體秀逸,柔軟之姿,開卷就給人以美感。其三,裝幀精美。元刻本仍流行蝴蝶裝,如《宋史》、《遼史》等。而元刻本最盛行者為包背裝,比蝴蝶裝制作工序更多,更為美觀科學合理,如《通鑒》和《四書集注》等。
3.2市場需求旺盛
在清代圖書市場上,自身價值較高的元刻本長期處于買方市場,傳世者稀少,而競購者眾,直接導致書價上揚。
一方面,元刻本傳世日稀。元代當時生產(chǎn)數(shù)量較少,再者元刻本在元至清代,歷經(jīng)散佚,先后經(jīng)明代文淵閣失火、明末甲申之亂、清代四庫館之寓禁于征、洪楊及義和團之亂等書厄,致使傳本更少。再者,元刻本經(jīng)國家征購后“其宋元精槧,多儲內(nèi)府”,市場流通愈少。另一方面,市場需求旺盛,主要購買者凡二:一是國家征購。為了編纂各種圖籍,需要參考各種古籍圖書。康熙四年(1665)、二十五年(1686)曾下詔征求典籍,并規(guī)定由各省督撫征集后送至禮部。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四日,皇帝頒旨,四庫館開,從全國各省征召珍稀書籍,點名要一些藏書家呈獻自己的藏書。《清史稿》卷145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催繳直省藏書,四方競進秘籍甚眾,江、浙督撫采用者達四五千種”。同時,根據(jù)編纂需要到京師書肆大量購進善本,琉璃廠由此興起。二是藏書家購買。清代私家藏書之風極盛,藏書家之眾、藏書量之多,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清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著錄五代迄清的藏書家1175人,其中清代藏書家497人,占42%。錢謙益、季振宜、錢曾、黃丕烈、周錫瓚、顧之逵、陸心源、丁丙、丁申等人嗜愛舊版,貢獻殊非淺鮮!度o黃圖》前副葉有墨跡略云:“自錢牧齋、毛子晉先后提倡宋元舊刻,季滄葦、錢述古、徐傳是繼之。流于乾嘉,古刻愈稀,嗜書者眾,零篇斷葉,寶若球琳”。
3.3元刻本價值凸顯
明刻本質(zhì)量下降,使元刻本價值凸顯,尤為清人所重。明刻本自萬歷后為射利刻書既多,就不免于濫,或?辈痪;蛎撀┥醵啵虺岩芡。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云;“萬歷間人,多好改竄古書,人心之邪,風氣之變,自此而始!恢淙耍徽撈涫,而輒改其文,謬種流傳,至今未已。山東人刻《金石錄》,于李易安《后序》:‘紹興二年,元?歲壯月朔’,不知‘壯月’之出于《爾雅》,而改為‘牡丹’。凡萬歷以來所刻之書多‘牡丹。之類也。又如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云:“明人刻書有一種惡習,往往刻一書而改頭換面,節(jié)刪易名。如唐劉肅《大唐新語》,馮夢禎刻本改為《唐世說新語》;先少保公《巖下放言》。商維?獭栋藓!繁靖臑猷嵕巴睹升S筆談》;郎奎金刻《釋名》,改作《逸雅》,以合《五雅》之目。全屬臆造,不知其意何居?”可見,明代刻本存在的問題甚為嚴重,質(zhì)量大幅下降,而有的宋刻善本散佚,元刻本則成為清代考據(jù)所需之首選。
4 結語
清代元刻本書價,總體來說較為昂貴,整體運行走勢呈“M”狀,折射出清代社會的變化。清初元刻本書價較低,后隨國家經(jīng)濟恢復,書價從康熙年間逐步上揚,于乾嘉時期達到歷史高點。清后期,書價因社會動蕩而下滑,于光緒年間又重拾升勢,后伴西學東漸之風,加上國家內(nèi)憂外患而再度回落。元刻本書價昂貴由多種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市場需求旺盛,然供應不足,眾多購藏者視之若古玩的投機行為進一步推高書價。再者,清人對元刻本之所以珍愛之根本原因,在于它們大多為傳世精品。那么,元代當時出版圖書時?敝珜,管理之嚴格,學院刻書之模式,裝幀之改進,傳世之意識,尤值得引起現(xiàn)代出版界深切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葉德輝.書林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57:167―291
[2]毛永.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賈貴蒙,王冠.宋元版書目題跋集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1―56
[3]黃丕烈.士札居藏書趣跋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1989:322
[4]孫殿起.琉璃廠小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37
[5]余耀華.中國價格史.北京:中國價格出版社,2000:106
[6]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jīng)籍會通四.民國十二年(1923)掃葉山房石印本。
相關熱詞搜索:書價 刻本 清代 清代元刻本書價考略 清代蔣氏武官考略 清代蔣氏進士與家世考略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