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心理咨詢中的期望:概念辨析及理論視角 心理咨詢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人生感悟 點擊:

  摘 要:心理咨詢中的期望被視為今后心理咨詢過程研究和結果研究的核心變量。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的研究缺乏理論指導,對心理咨詢中的期望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本文從社會影響力模型、目標動機理論、人際期望效應模型、人際人格理論和社會認知論定義了五種不同的期望,給出了不同定義下期望的相關實證研究,區(qū)別了對心理咨詢的期望和當事人的期望。為說明不同理論視角下期望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用“現(xiàn)實一幻想”、“情境一穩(wěn)定”兩組概念辨析了心理咨詢中的期望的相關理論并提出了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對心理咨詢的期望;當事人的期望;期望理論
  
   1 引言
  
  期望是人類理智的基本功能之一,它讓人類能夠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預見”未來,這種“預見”的重要功能是使人類能及早準備以應對這些事件。在心理咨詢活動中,期望發(fā)揮同樣的作用,被稱為心理咨詢中的期望(以下簡稱咨詢期望)。咨詢期望是心理咨詢發(fā)揮效應的重要共同要素。然而,近20年來,咨詢期望研究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為驗證這種觀點并查明咨詢期望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我們進行了一項簡單的文獻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總體來看,對咨詢期望的研究發(fā)端于1950年代,興盛于70、80年代,90年代相關文章開始減少。其中,雜志文章80年代、90年代最多(不包括綜述),共39篇,占同類型文章總數(shù)的60%;而博士學位論文70年代,80年代最多,共68篇,占同類型文章總數(shù)的73%。有趣的是,雜志文章90年代、2000以后分別為16篇、13篇,分別占同類型文章總數(shù)的24.2%、19.7%,而相應時間段博士學位論文分別為10篇、2篇,分別占同類型文章總數(shù)的10.8%,2.2%。也就是說,千年以后,很少有人考慮將咨詢期望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變量。
  從雜志文章以及博士論文的數(shù)量來看,在1970~1990年這20年間,咨詢期望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1990~2007年間,則初步驗證了Weinberger和Eig的說法,咨詢期望的研究被忽視了。好在這種情形并未持續(xù)太久,自Weinberger和Eig(1999)之后,2002,2005,2006分別有作者撰寫綜述文章,強調咨詢期望的重要性,呼吁重新重視咨詢期望的研究。
  從總體上看,咨詢期望的實證研究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實證研究多數(shù)出自1960~1980年期間,2000年以后較有影響的研究不多,這不符合咨詢期望是重要共同要素的共識;二是咨詢期望的研究還不系統(tǒng),理論探索遠遠不夠。咨詢期望的進一步研究,以深化咨詢期望的理論研究最為緊要。本文旨在從相對獨立的五種理論視角辨析咨詢期望的概念,梳理相關實證研究,并對咨詢期望的理論進行初步探索。
  
  2 咨詢期望的概念辨析
  
  國外學者在研究咨詢期望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將咨詢期望視為一種共同要素。這種共同要素說認為共同要素包括當事人的特點、咨詢員的特點以及當事人一咨詢員的互動特點。當事人有很多特點,例如癥狀的嚴重程度、人格特點等等,咨詢期望是當事人特點的一種,“是當事人帶入咨詢中期待性質的信念,包括咨詢程序、咨詢結果、咨詢員、心理干預的方式以及心理干預的任何其他方面”。另外一種看法來自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傳統(tǒng),即認為期望會塑造我們的經(jīng)驗和知覺,也就是說,人會傾向于看見他所期望看見、經(jīng)驗的事實。咨詢期望以類似的方式影響咨詢過程和咨詢結果。
  這兩種看法對咨詢期望都沒有做進一步的理論分析。理論上,期望指代五種不同的含義,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在“我期望……”、“他期望……”這樣的句式中,期望指對將要發(fā)生的事件、行為的預期。這意味著“我”、“他”對將要發(fā)生的事件、行為有一定的“經(jīng)驗”,因此會在類似情景中“預測”將要發(fā)生的事件、行為(第一種含義)。這種“預測”可能準確,也可能不準確。當“我”、“他”對事件、行為情境不熟悉的時候,則沒有相應的“期望”。
  期望指對將要發(fā)生的事件、行為的偏好和渴望發(fā)生的程度(第二種含義)。
  如果把心理咨詢視為人際互動的過程,那么顯然任何一個社會人,都不會對心理咨詢過程毫無經(jīng)驗。在這個意義上講,咨詢期望是咨詢互動過程中的人際期望。這樣,咨詢期望的第一種含義確切的表述是指咨詢過程中除人際期望之外對將要發(fā)生的事件、行為的預期。
  關于人際期望,一種理論觀點是“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效應,說明人際期望效應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第三種含義),另外一種理論觀點認為心理咨詢過程中的人際期望是當事人內在人際圖式(interpersonal schema)、內部工作模型(innerworking model)在咨詢互動中的外在表現(xiàn)(第四種含義)。
  此外,期望表示心理學家通常所指的含義,即對行使某一行為的結果預期,也叫結果期望(第五種含義)。需要指出的是,文獻中的咨詢期望大都指當事人對心理咨詢的期望(第一種含義)。下面分別說明理解這五種含義的理論視角,并舉例說明不同理論視角的實證研究。
  
  3 咨詢期望的理論視角
  
  3.1 社會影響力模型――咨詢期望是咨詢之前當事人對咨詢中將要發(fā)生什么的理解
  社會影響力模型認為咨詢改變過程類似于說服對態(tài)度改變的影響,當事人改變的實質是當事人態(tài)度的改變。社會影響力模型假設,在咨詢之前,如果當事人期望和他會談的咨詢員的專業(yè)性、吸引力以及信任感很高的話,則咨詢員會成為當事人態(tài)度改變的一個重要影響源。
  此路線的研究者傾向于把咨詢期望視為咨詢之前當事人對咨詢中將要發(fā)生什么的理解、預期,并且這種預期可以通過咨詢之前的教育例如觀看影視等手段加以改變。他們往往采用實驗研究設計,比較咨詢之前接受處理的當事人組與控制組在不同的咨詢過程變量或者結果變量上的差別。研究者關注較多的是當事人對咨詢員的專業(yè)性、吸引力以及信任感等的期望。
  當然,咨詢之前當事人對咨詢的期望還包括其他方面,Tinsley等人綜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編制了咨詢期望量表(Expectation about counselinz。EAC,1980),后來又編制了EAC的簡短版EAC-B(1982)。EAC-B包括五個維度,分別是當事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咨詢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咨詢員的特點、咨詢過程的特點以及咨詢效果的質量,基本涵蓋了當事人咨詢之前期望的不同方面。社會影響力模型主要關心當事人覺察到的咨詢員的特點如何影響當事人的態(tài)度改變。
  
  3.2 目標一動機模型――咨詢期望是當事人對咨詢過程各方面的偏好
  咨詢過程中當事人渴望發(fā)生的是當事人的偏好,這種偏好是一種目標。目標建立后,期望實現(xiàn)目標則成為了當事人的動機。如果目標實現(xiàn)了,那么當事人傾向于繼續(xù)咨詢,認為咨詢有效果,對咨 詢滿意等。因此,實證研究中,此路線的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咨詢過程中實際發(fā)生的與當事人期望發(fā)生的一致性以及此一致性程度對咨詢過程和咨詢結果的影響。關于當事人咨詢期望一致性程度的研究,一種是研究角色期望、人際風格、咨詢方式等變量與當事人咨詢期望的一致性并研究此一致性對咨詢過程和咨詢結果的影響,或者何種咨詢員與當事人的匹配能更好地幫助當事人;還有一種是對咨詢員一當事人的種族、文化背景的一致性等所謂跨文化的研究。這些研究往往比較不同的文化群體在咨詢之前、咨詢之中的咨詢期望有何不同,以及他們對咨詢過程與咨詢結果的影響[IsA6]。
  當事人在尋找專業(yè)幫助的時候,種種原因導致當事人對咨詢有一定的偏好。這種偏好包括咨詢過程的諸多方面,從咨詢員的文化背景、性別、年齡、咨詢風格到所使用的咨詢理論、對心理問題的看法等等。如果咨詢中發(fā)生的與當事人的偏好一致,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當事人會得到某種形式的“確認”,這種“確認”會促使當事人繼續(xù)咨詢。
  
  3.3 人際期望效應模型――咨詢期望指當事人對咨詢員的人際期望
  人際期望效應也叫“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意思是說被期望者(expectee)(學生,實驗被試)傾向于以期望者(expecter)(教師,實驗主試)期望的方式行動。其中研究最充分的是教師期望效應。我們以教師期望效用說明人際期望效用的中介機制。教師期望效應的中介機制是,教師通過給他們心目中的好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良的“氛圍”(稱為氛圍因素),教給更多、更難的學習材料(稱為輸入因素),給予他們心目中的好學生更多的機會回答問題(稱為輸出因素)提供更多的反饋(稱為反饋因素)等途徑傳遞。這些信息既可以通過言語傳達,也可以通過非言語線索傳達。Rosenthal稱教師期望的中介機制為“四因素模型”。
  很容易設想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這種效應也存在。這種人際期望效應除了指當事人對咨詢員的期望效應外,還可以指咨詢員對當事人的期望效應。當事人對咨詢員的期望可以通過咨詢之前向當事人描述咨詢員的特點來操控,例如咨詢之前當事人被告之咨詢員是“溫暖的”,那么當事人在咨詢中傾向于知覺到這些咨詢員更加有“吸引力”。類似地,咨詢員對當事人的人際期望也可以通過咨詢之前向咨詢員描述當事人的特點來操控,例如讓咨詢員相信他們接待的當事人是“內向的”。按照人際期望效應的“四因素理論”,那么,咨詢員的期望會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行為傳達給當事人,而當事人受到這種“期望”的影響,表現(xiàn)的比較“內向”,從而反過來“驗證”了咨詢員的期望。
  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說客體關系理論相對獨立發(fā)展了“投射性認同”這一概念,它與人際期望效應描述的機制有不少相似之處。在投射性認同過程中,當事人把自己認同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投射給咨詢員,咨詢員則表現(xiàn)出相應的行為、態(tài)度。例如當事人討厭自己,他會“無意識地”“期望”別人討厭自己,并“制造”一系列行為方式使別人討厭自己;結果是咨詢員在咨詢中會逐漸感受到對當事人的討厭。不同的是,在“投射性認同”過程中,當事人會在“無意識”的水平上制造出很大張力,迫使咨詢員“認同”這種感受;而人際期望效應則顯得溫和許多。人際期望效應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響咨詢過程和咨詢結果,目前還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
  
  3.4 人格的人際理論模型――咨詢期望是當事人一般自我一他人圖式的體現(xiàn),它表現(xiàn)為當事人的人際互動風格
  人格的人際理論起源于Sullivan的人際理論,是一種尚處于發(fā)展中還不十分完備的人格理論,其核心概念是“人際場”(interpersonal situation)。Sullivan認為,“人際場”指與不同焦慮水平或安全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自我和他人聯(lián)結的體驗模式(patterns ofexpefence)。此體驗模式通過影響個體的學習經(jīng)驗對自我概念和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產(chǎn)生作用。按照Sullivan的觀點,人際場導致三種結果,第一種是互惠的模式,互惠的結果是個體感到滿足、安全;第二種是朝向互惠的模式,朝向互惠的模式說明人際場的結果還未達到互惠的水平,人際場中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有可能促使模式朝互惠的方向發(fā)展;第三種是挫折的模式,人際間的需要和行為都不是互惠的,也看不到朝向互惠發(fā)展的可能,從而導致焦慮和不安的增長。
  例如,正在進行的人際互動中,如果一方表現(xiàn)出友好,另外一方相應地也表現(xiàn)友好,則此模式為互惠的模式。如果一方表現(xiàn)出友好的行為,而另外一方不認為是友好的行為,反而認為是指責的行為,那么,起主要作用的則不是當下的“人際場”,而是過去已經(jīng)形成的“自我和他人聯(lián)結的體驗模式”對當下的影響。顯然,“自我和他人聯(lián)結的體驗模式”是對他人行為的一種預期和主觀解釋,這種形成于過往經(jīng)驗的預期影響個體當下的行為。如果個人對他人行為的預期一直是消極的模式,則個體會表現(xiàn)出“退縮”或者“攻擊”等行為,以作為消極預期的應對策略。個體對“他人”的預期也被表述為人際間圖式、內部工作模型、內化的客體關系(internalobjectrelations)以及關系圖式(relational schema)等。
  在與他人交往、互動中,個體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特點是個體對“他人”預期的體現(xiàn),它表現(xiàn)為當事人的互動風格。咨詢過程是一種人際互動。從理論上講,隨著咨詢的深入,咨詢關系逐漸演變?yōu)橐环N“親密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當事人的互動風格所反映的自我一他人關系圖式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而病理性的自我一他人關系圖式在咨詢過程中也可以得到逐步的“修通”。迄今為止,還沒有研究將一般自我一他人圖式看作咨詢中的期望。不過研究者早已經(jīng)將當代人格的人際理論中重要概念之一“互補性”(complementarity)引入了心理咨詢的過程研究了。如何從人際理論的傳統(tǒng)研究當事人的咨詢期望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3.5 社會認知論――咨詢期望指當事人對咨詢這一行為的可能結果是什么的信念
  社會認知論是由Bandura提出的一種整合性質的人格理論。社會認知論提出了一個簡潔的期望模型,其要義是人在未行動之前,對行為結果有一個主觀的評價,主觀的評價包括行為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以及行為結果對個人的價值與意義。具體而言,Bandura將期望分為結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期望。結果期望指個體選擇從事有目的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可能結果或者成效是個體“向往”的;自我效能感期望指個體對行使目標行為,產(chǎn)生期望結果能力的估計。Bandura認為結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期望共同發(fā)揮作用,只有二者都是積極的才能導致行為的發(fā)生并保證行為的堅持性。最近幾年,Bandura和他的同事開始嘗試將社會認知論應用于臨床研究,初步取得了較為肯定的結果。   從社會認知論的觀點看,咨詢期望更準確的說法是咨詢結果期望。結果期望指“治療將會導致改變的期望”。結果期望有許多不同的名稱:病人的預后期望、治療開始后的結果期望、朝向自我制定目標進步的期望、病人覺察的治療有用性、病人對進步的期望、病人期待的舒適度等。
  社會認知論還強調機能的實現(xiàn)依靠人運用符號的能力、深謀遠慮的能力、替代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人通過這些能力與行為、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共同決定某一情景下人的行為。這種觀點強調人與環(huán)境超前的交互作用(proactive interaction),即人有“能力”根據(jù)對自己和環(huán)境的“理解”,主動選擇環(huán)境,而他所主動選擇的環(huán)境反過來會進一步影響他將來的選擇。人對自己和環(huán)境的“理解”決定他下一步的行為與選擇,這種“理解”的實質是“預期”、“期望”,F(xiàn)在,學者開始重視人與環(huán)境超前的交互作用,重視人對環(huán)境的主動選擇,但是運用這種觀點指導咨詢期望的研究尚不多見。
  
  4 咨詢期望理論的相互關系
  
  以上說明了咨詢期望的五種理論視角,如果孤立地看,每一視角都言之成理。同時,也要看到,這五種理論視角也有一定的一致性。為了便于敘述,我們繪制了圖1以說明不同理論視角的相互關系。圖1有兩對對立的概念,分別是“現(xiàn)實的”和“幻想的”、“穩(wěn)定的”和“情境的”!盎孟氲摹眮碜袁F(xiàn)代精神分析理論。咨詢期望從其來源上說,可以分為源于“現(xiàn)實的期望”和源于“幻想的期望”。源于現(xiàn)實的期望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無論何種,都容易改變。這是在意識的、理性的層面而言的。“幻想的期望”,與“現(xiàn)實的期望”相對,可能是早期“現(xiàn)實的”,真實發(fā)生的某種關系的重復,“內化”為工作圖式后在成年生活中發(fā)揮作用:也可能是早期“幻想的”某種關系在治療情境中的體現(xiàn)。無論是何種,這種對他人(父母)的期望,是當事人人格的核心特點,是當事人“病癥”的來源,或者本身就是“病癥”,是心理治療要作用的核心。“幻想的期望”也可以表述為“非理性的期望”。
  “現(xiàn)實的”表明期望作為人類理智的基本功能之一,有其現(xiàn)實的基礎。例如,教師的期望往往是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智力水平等方面的準確判斷,而不是偏見。在治療情境,當事人的期望不會完全都是幻想的,也不會完全都是現(xiàn)實的。如果是前者,那么,這樣的當事人并不適合心理治療;如果是后者,那么,這樣的當事人不需要心理治療。因此,心理治療通常要“利用”當事人期望的合理部分,使得當事人能夠在咨詢與治療中實現(xiàn)這些期望。“現(xiàn)實的期望”也可以表述為“理性的期望”。
  “情境的”表示期望的產(chǎn)生和改變相對容易,容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因此也可以表述為領域特殊的,與特定場合有關的,以往的文獻大都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咨詢期望”;而“穩(wěn)定的”則表示這種類型的期望不易影響和改變,也可以表述為“人格的”。
  “穩(wěn)定的”意味著是一種人格因素。因此,關系圖式和投射性認同都被視為一種人格因素。
  橢圓表示與咨詢期望有關的理論,它們在圖中的位置表明它們強調的方面。例如,“社會影響力”是情境的、現(xiàn)實的,說明“社會影響力模型”所描述的咨詢期望是基于現(xiàn)實的、理性層面的,并且相對而言容易改變。再比如,“關系圖式”是現(xiàn)實的、穩(wěn)定的,說明它是穩(wěn)定的人格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仍然是基于理性的、現(xiàn)實的。橢圓的重疊表示不同的視角有一定的交叉。例如,“關系圖式”與“投射性認同”有一定的交叉,社會認知理論與目標動機理論有一定的交叉。
  橢圓與坐標線的重疊表示該理論視角兼有幾種不同的特點。例如,目標動機模型既可以看作情境的因素,也可以視為一種穩(wěn)定的因素;關系圖式即可視作基于理性的,也可以視作包括幻想的成分。需要說明的是,圖1雖然像坐標,但并不是坐標,它既沒有箭頭,也沒有原點,因此,圖1中不同的位置不表示不同的“量”,只表示不同的“質”。例如,“社會認知”并不比“目標動機”更“現(xiàn)實”。
  
  5 結語:一種理論圖景
  
  過往研究的主要不足是缺乏理論指導,缺乏理論指導必然導致難以充分解釋實證研究的數(shù)據(jù)。梳理后相關的文獻后,令人吃驚的是,期望的相關理論十分豐富,以至于研究者無法確定這些理論哪一個能更有效地指導今后的研究。因此,對相關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是必要的、可行的。在此基礎之上的實證研究才能夠加深我們對咨詢期望的理解,進而才能夠在臨床中發(fā)展相關治療策略。
  心理咨詢中的期望研究需要將人格因素作為重點來考慮。當事人的“關系圖式”等人格因素不能直接視為當事人的期望,而應將當事人的期望看成是人格因素的功能表現(xiàn)。過往研究的不足在于僅考察了當事人對心理咨詢的期望,而沒有考察當事人人格因素功能表現(xiàn)意義上的期望。將人格因素引入,認為咨詢期望是“圖式”等人格因素的功能,則在咨詢期望和人格改變二者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lián)系。這樣,人際理論等人格理論可能能夠在“當事人的期望”與人格改變之間搭建橋梁。
  對今后的研究而言,從“情境的一穩(wěn)定的”角度看,過去的研究集中于“情境的”,將來的研究則要集中于“穩(wěn)定的”,才可能真正地使“咨詢期望”成為咨詢與治療過程的核心要素;從“現(xiàn)實的一幻想的”角度看,過去的研究假設當事人是理性決策者,將來的研究則需要兼顧假設當事人是非理性的行為者,并研究“非理性”成分,以及如何讓當事人形成“現(xiàn)實的”期望,才可能進一步揭示咨詢與治療的機制。

相關熱詞搜索:辨析 心理咨詢 視角 心理咨詢中的期望:概念辨析及理論視角 心理咨詢中的期望 心理咨詢理論整理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