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最早
發(fā)布時間:2017-01-18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中國歷史最早篇一:關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雛形
——遼國胡漢分治淺析
歷史與社會學院 08級歷史學2班
姓名:周仁權 學號:20080511483
一、 課題研究意義
“一國兩制作為和平解決爭端的一種方式??歷史上不是沒有這種先例”,中國古代遼國所實行的“胡漢分治”,就是類似于一國兩制和民主區(qū)域自治的歷史現(xiàn)象。胡漢分治是在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遼國之內(nèi),為了縮小和調(diào)和聚居在南北兩方的漢民族和契丹族的差異和矛盾,實行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它對解決遼國民族問題,促進國家穩(wěn)定、民族融合、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
中國現(xiàn)在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民族自治區(qū),在香港和澳門實行一國兩制,并正著手解決臺灣問題,所以,我認為“胡漢分治”不僅能夠為我國的名族制度和區(qū)域制度提供借鑒,還能夠為解決臺灣問題作出參考:
1、 香港和澳門在九十年代采用“一國兩制”政策和大陸實現(xiàn)統(tǒng)一,統(tǒng)一至今,雙方在各方面都取得飛速發(fā)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雖然在統(tǒng)一的問題上遇到很大難題,但是我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也能夠采用一國兩制來實現(xiàn)兩岸的統(tǒng)一。
2、 研究“胡漢分治”,同時把胡漢分治與一國兩制結(jié)合起來進行考慮,“一國兩制”制度一定能夠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并最終為我國的統(tǒng)一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二、研究內(nèi)容
1. 緒論:本課題研究視角,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及局限性,突出進一步探討的價值。
2. 實行“胡漢分治”的歷史背景
(1) 遼國疆域的廣闊(遼國是除元朝之外少數(shù)民族政權疆域較大之一,為了加
強疆域的有效管理和鞏固國家政權的需要,實行南北不同的“胡漢分治”
(2) 各地區(qū)經(jīng)濟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屬于少
數(shù)民族政權范疇,而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優(yōu)于少數(shù)民族,所以,為了能夠在統(tǒng)治本民族的時候又夠夠統(tǒng)治南方的漢族,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實行南北不同的制度)
(3) 民族矛盾激化,(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政權,民族矛
盾異常尖銳,為了緩解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胡漢分治”是最佳選擇)
3.“胡漢分治”政策的內(nèi)容
(4) (1)政治機構(gòu)方面(北南面官兩制共存,在朝廷中設置“北面官”和“南
面官”兩套不同的管理系統(tǒng) ,分別統(tǒng)治 契丹人居住的北面地區(qū)和漢族居住的南面地區(qū))
(2)法律制度方面(蕃律和漢律并用,蕃律即契丹國法,漢律即漢族法律,主要依據(jù)唐律)
(3)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面(在生產(chǎn)方面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并舉,在服飾上分出“國輿” 與“”漢服,在民族風俗上“飲食,語言各從其俗”)
4.“胡漢分治”對我國今天一國兩制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借鑒意義
(1)為一國兩制提供歷史上的先例
(2)為一國兩制提供借鑒
(3)為一國兩制提出反思
三、研究方法
1、史料鑒別法:根據(jù)多種資料查詢方式或者多本相關史料的書籍進行校正、對比分析,做到去初取精,去偽存真。(網(wǎng)絡、圖書館、檔案室)。
2、史料考證法:對同一史實的不同記載進行考證。
3、史料歸類法:從多方面收集資料(口述資料、文字資料、考古資料、網(wǎng)絡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歸類,并最終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史料。
四、計劃書
(一)論文選題
題目: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雛形
——遼國胡漢分治淺析
(二)論文準備階段
查閱資料
參考文獻:
〔1〕陳高華.中國政治制度史綱〔M〕.合肥:黃山書社,1991.
〔2〕江應樑.中國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李錫厚.遼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曉根.中國少數(shù)民族行政制度〔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6〕于金華.簡論遼朝的“因俗而治”政策〔J〕.自貢師專學報,1998(2). 〔7〕張曉松.論契丹遼國的“兩面管制”羈縻政策〔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1).
〔8〕王德忠.論遼朝的“因俗而治”統(tǒng)治政策形成的歷史條件〔J〕:求是學刊,1999(5).
〔9〕趙云田.中國邊疆民族管理機構(gòu)沿革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0〕張國慶.遼代社會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張晉藩.中國官制史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擬定寫作提綱
1. 緒論:本課題研究視角,學術界研究現(xiàn)狀及局限性,突出進一步探討的價值。
2.實行“胡漢分治”的歷史背景
(1)遼國疆域的廣闊(遼國是除元朝之外少數(shù)民族政權疆域較大之一,為了加強疆域的有效管理和鞏固國家政權的需要,實行南北不同的“胡漢分治”
(2)各地區(qū)經(jīng)濟制度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屬于少
數(shù)民族政權范疇,而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優(yōu)于少數(shù)民族,所以,為了能夠在統(tǒng)治本民族的時候又夠夠統(tǒng)治南方的漢族,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實行南北不同的制度)
(3)民族矛盾激化,(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政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為了緩解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胡漢分治”是最佳選擇)
3.“胡漢分治”政策的內(nèi)容
(1)政治機構(gòu)方面(北南面官兩制共存,在朝廷中設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兩套不同的管理系統(tǒng) ,分別統(tǒng)治 契丹人居住的北面地區(qū)和漢族居住的南面地區(qū))
(2)法律制度方面(蕃律和漢律并用,蕃律即契丹國法,漢律即漢族法律,主要依據(jù)唐律)
(3)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面(在生產(chǎn)方面農(nóng)業(yè)和牧業(yè)并舉,在服飾上分出“國輿” 與“漢服”,在民族風俗上“飲食,語言各從其俗”)
4.“胡漢分治”對我國今天一國兩制和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借鑒意義
(1)為一國兩制提供歷史上的先例
(2)為一國兩制提供借鑒
(3)為一國兩制提出反思
中國歷史最早篇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通輯令”出現(xiàn)在先秦
伍子胥的畫像~~最早的“通輯令”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就曾被楚國畫像通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秶Z.楚語》和《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楚國到了楚平王年間,因為楚平王荒淫無度,國勢日衰。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伍子胥及其親屬被裹入這場政治斗爭,后因親屬盡被殺害而逃到吳國。楚平王為了追殺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畫像,張貼到全國各地,并懸賞捉拿。中國政法大學法制史研究所蒲堅教授認為,“這張伍子胥的畫像,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通輯。”
但據(jù)《后漢書.黨錮傳》記載,東漢漢靈帝年間,為了緝捕張儉而制作的“通輯令”也可謂我國歷史上極為典型的“通輯令”。
在漢桓帝時,大宦官、中常侍侯覽在其家防東(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同鄉(xiāng)人張儉不畏權勢,毅然寫奏折給漢桓帝,揭露侯覽的罪行,請求誅殺侯覽。但奏折終因落入侯覽之手而被扣壓,侯覽與張儉也因此而結(jié)下冤仇。此次事件稱為“黨錮事件”
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侯覽勾結(jié)同鄉(xiāng)人朱并,上書誣告張儉,并脅迫漢靈帝詔令緝捕張儉,張儉聞訊后倉皇出逃。侯覽“刊章討捕”,刻印了許多包括張儉年齡及外貌特征在內(nèi)的公文,頒行于州郡,要求各州郡協(xié)助緝捕。
通輯令發(fā)出后果然奏效,張儉“困迫遁走,望門投止”。雖然百姓“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張儉仍無處藏身。他走到哪里,官兵就追捕到哪里。幾經(jīng)流轉(zhuǎn),張儉逃到東萊(今山東掖縣)藏在好友李篤家里。李篤也不敢久留張儉在家,又偷偷的把他送到塞外。直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黨錮事件”結(jié)束后,張儉才得以重歸故里。
玄奘曾被唐朝政府通緝
小說《西游記》中記載的唐朝玄奘和尚和歷史上事實很有區(qū)別。由牛津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大唐西域記》和《玄奘傳記》中明確,唐朝有一項規(guī)定,禁止國民出關。玄奘為了求得真經(jīng),發(fā)揚佛法,私自西行印度。他因為違背了朝廷禁令,沿路關卡到處都有追捕他的通緝令,
最后,不得不用絕食的方法說服高昌王允許他繼續(xù)西行。
岳飛被十二面金子牌通緝
根據(jù)《岳武穆遺文》和相關歷史資料記載,宋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jié)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于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軍鎮(zhèn)壓了楊么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九年(113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由此引發(fā)了高宗對岳飛的懷疑。而在朱先鎮(zhèn),岳飛招兵買馬,聯(lián)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度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于是,高忠第一次發(fā)出金子牌命岳飛回朝,遭到岳飛拒絕。為了使百姓知道岳飛“圖謀不軌”,并進一步給岳飛施加壓力,高宗又連續(xù)十一次發(fā)出了金子牌,并且沿途散布關于岳飛“謀反”的信息。
這可以說是宋朝獨一無二的通緝方式,最后,在紹興十一年(1124年)十二月二十九,岳飛被毒死于臨安風波亭。
朱元璋遭遇元朝“海捕”
元明清時期,通緝令的使用更加廣泛。通緝令的制作主體也越來越擴大化,由最初的中央司法機關的制作逐步放大到地方政府,所采用的方式,大部分也是“畫影圖形”
元朝末年,戰(zhàn)火連天,朱元璋起兵造反。在朱元璋造反之前,他就曾受到元朝通緝,元朝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幾乎每個村落都張貼著畫有朱元璋頭型和簡單“犯罪”事實的“通緝令”,朱元璋無可藏身,最后被迫繼續(xù)流落在皇覺寺為僧。
朱元璋造反之后,元朝政府更是采用了極端的通緝方式
,他們制作了以朱元璋為首的“叛逆者”畫像,只要見到類似于畫像上的人,人人可以誅之。中國歷史最早篇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選美”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選美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剛繼王位,吳王闔閭即興師伐越。
在兩軍對壘中,勾踐組織大批越國死囚組成敢死隊在陣前分批自刎,這種悲壯的視死如歸讓吳軍陣腳大亂,越軍乘機大敗吳軍。
吳軍潰敗時闔閭中戈不治而亡,夫差繼位。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的復仇之師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軍,勾踐率甲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遭吳軍四面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
勾踐偕夫人入?yún)菫榕,受盡凌辱。
為奴三年后,夫差忽動惻隱之心,不顧國相伍子胥放虎歸山終為患的勸諫,釋放勾踐。據(jù)趙曄《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踐想起一個對付夫差的陰招,便對大夫文種說:我觀察到吳王淫而好色,若讓其沉湎美色,無暇顧及吳國政事,越國便可伺機復仇?煞褚源藶橐粭l計謀作一番安排?
勾踐所說的正是文種亡吳七術之第三術:送美女給事吳國君臣,亂其心志。于是,文種當即建議勾踐精選兩名絕色美女,獻給吳王夫差。
勾踐命范蠡派遣大批會相面的在越國各地尋找美女,最終在苧蘿山選中民女西施、鄭旦。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選美。
西施是當時十里八鄉(xiāng)遠近聞名的大美女,她衣褐而天下稱美。西施因家境貧寒,常年穿著粗布衣服,但粗布舊衣仍掩飾不住她的天然樸素之美。
越王選中貌似天仙的西施、鄭旦后,便給這兩位姑娘披上輕軟的羅紗,打扮得如花似玉。文種則認為,真正的美人似乎應該具備三條: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體佳。西施、鄭旦只具備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條。于是,勾踐便命人在會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宮,讓文種負責訓練西施、鄭旦,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兩個原本質(zhì)樸得有些土氣的姑娘,終于被文種訓練成集美貌、氣質(zhì)、儀態(tài)于一身的絕代佳人,舉手投足間均顯示出女性的逸雅之美。
越王又命人為她們定制華麗適體的宮裝,派范蠡帶著兩位美女去吳國進獻。
于是,歷史上第一次選美產(chǎn)生的冠亞軍隨即成為施行美人計的工具,其威力對當時的吳國可言,可能不亞于美國投向廣島、長崎的那兩顆原子彈。
范蠡晉見夫差時說: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薄寢容,愿納以供箕帚之用。
箕帚之用亦作箕帚之使,喻為妻妾。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歷史 最早 中國歷史最早用紙繪畫 中國歷史上最早稱皇帝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