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王岳川:《大學》要義與精神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0-06-16 來源: 歷史回眸 點擊:

  

  以《大學》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強調(diào)對人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塑型,向內(nèi)心去發(fā)掘自己內(nèi)心的“捫心自問”,是進行心靈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讓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覺的精神醒悟與人格鑄成。儒家并不是鼓吹讓人獲得千千萬萬的財產(chǎn)之后才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相反,儒家認為,顏回的高尚在于他于清貧之中對道的追求,清貧并不意味著個體德行(道)的低矮。因此,儒家思想還特別強調(diào)了個體精神修養(yǎng)的重要性,這一點對于當今世界的和諧發(fā)展的意義不可低估。設(shè)想一下,哲學家說“他人就是狼,他人就是地獄”。如果每個現(xiàn)代人都變成損他利己的人,對這個社會都瘋狂攫取肆意拿來,不勞而獲卻坐享其成,現(xiàn)代社會豈有安寧之日?因此,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過對自我內(nèi)在精神美德的光大發(fā)揚,去做有利于這個世界和諧發(fā)展的事情,當然有其積極意義和正面價值,這些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儒家思想超越歷史的不可泯滅的價值。

  

  一 內(nèi)在精神敞明

  

 。ㄒ唬┟鞯戮

   “大學之道”有三個綱領(lǐng),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懊髅鞯隆笔堑谝粋綱領(lǐng),主要強調(diào)的是自我啟蒙。第一個“明”是動詞,是明白、彰顯、弄清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是明亮的、光大的、高邁的意思。這個“德”是指德性、品德和個人修養(yǎng)!霸诿髅鞯隆本褪且ッ靼、弄清楚并且彰顯人人內(nèi)心原有的光輝品德!懊髅鞯隆本褪浅粢患褐接,把被現(xiàn)實污染的內(nèi)心本有的寧靜的德行彰顯出來、光大起來。這個彰顯、光大的思想在孔子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大學》以前,周代的文獻《康誥》,還有記載商代歷史的文獻《大甲》,記載唐堯的《堯典》,它們里面都有這樣的思想!洞髮W》所引事跡,不管是周公去告訴的封(康叔名,武王胞弟),還是伊尹規(guī)勸的大甲,還是唐堯自己的政績,這些都說明了,發(fā)揚自己的德行才可能感召他人,才可能在天下建立和諧的社會。

  “明明德”所講述的是人們自己的美德怎樣得以彰顯和發(fā)揚的。明明德正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關(guān)鍵所在。如果想“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1]肯定不行。如果自己都沒有弄清楚,都是糊涂、昏庸、偏私的,那怎么可能讓這個社會變成一個清靜明白、朗朗乾坤的和諧社會呢?如果你自己內(nèi)心都是充滿了貪婪、野蠻、瘋狂,怎么可能讓這個社會變成得公正、公平、文明呢?由此可知,儒家抓住了一個根本點,人之所以不同于動物,人之所以來自動物界但又高于動物,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他有自己的靈魂、心性和價值判斷。人的價值并不在于活得長壽,而在于活得有意義。說別人很容易,但是如果我們捫心自問,去拷問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自己是否真的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恐怕任何人都應(yīng)該深加思考。當然,為了靈魂開啟,為了一生有意義并不需要在絞刑架下才明白這個道理。其實,每天太陽的升起都告訴我們,人需要不斷更新自己、敞明自己的明德。這樣,每時每刻才是有意義的,這樣的人生才是光輝明亮的人生!洞髮W》通過三篇古籍《康誥》、《大甲》、《帝典》說明,先人就是這么做的。如何敞亮自己變得非常重要。

  我認為,今天世界“明明德”確乎極為重要。如果人不去發(fā)揚內(nèi)在光輝品德,而是被名利金錢欲望所左右,這個社會就會變得一團黑暗。今天對每個人內(nèi)在情思和良知的發(fā)掘并沒有過時。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和諧和人性光輝的澄亮,在全球化的新歷史條件下,更應(yīng)該強調(diào)個體內(nèi)在心性的光明和價值擔當。[2]

 。ǘ┤招戮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指的是殷商王朝的奠基人成湯,是一位很有作為很有德行的帝王,在自己的實踐中很少犯錯誤。這么一位很少犯錯誤的帝王,依然嚴格要求自己,或者說他的不犯錯誤是因為他能夠時刻警醒自己!侗P銘》之“盤”就是浴盆洗澡之器,“銘”是刻下的文字。他為了不讓自己做錯事,天天給自己一個警告。在沐浴洗刷自己的時候,在每天把自己變得清潔的過程之中,也提醒自己!捌埲招隆,“茍”,成也,也可以解釋成假設(shè)——如果的意思。如果每天都是新的,就像我洗澡一樣,“日日新”,我經(jīng)常地洗滌自己,不僅洗滌身體,還洗滌靈魂,不僅洗滌自己,還洗滌整個世界!坝秩招隆保绻惶炷軌蚋镄碌脑挘敲疵咳彰靠棠軌蚨伎梢宰兊酶,而且天天往前走,天天革新,這樣一來,這個社會就可以更加美好。

  “作新民!薄渡袝た嫡a》上說,殷商的遺老遺少,你們要做新式的人民。如果湯之《盤銘》是帝王對自己的要求的話,是商湯對自己一個人的要求,那么《康誥》的對象就擴大了,由一個人擴大到一群人,即新的政權(quán)周朝對上一個政權(quán)殷的遺老遺少的要求——“作新民”。告訴殷的遺民,你們要做新式的人民,你們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在那個舊的社會中的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言說方式,而去適應(yīng)新的朝代,才可能做一個新式的老百姓、新式的人民。這個移風易俗、改換新民的習慣可以說和制度緊密相關(guān),就是說,它是通過周朝的建立與周朝的“誥”來推動實行的。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对娊(jīng)·文王》說,“周雖舊邦”,夏商之后成為統(tǒng)治者的周朝,是舊日和殷商一樣歷史悠久的邦國。周并不是在滅了殷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一個新國家,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即舊邦。那么,兩個同樣很早的國家,為什么商卻敗了,腐敗了,戰(zhàn)敗了,而周卻變成一個新興的政體呢?其原因就在于“其命惟新”,就是說在于其命運得到了革新。周因為不斷地革新自己,所以能夠獲得天命,而殷商的統(tǒng)治者紂王,不自思、自醒、自強,而腐朽沒落被上天所遺棄。因而可以說,不進則退,不新則亡,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慢進也是退,因為進步速度沒有別人快,當然就意味著退步。

  周文王和周武王能夠振興周邦,消滅殷商并改變了殷商遺民過去的命運,使他們變成了一種新的民眾。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腐朽沒落的殷紂王朝當然是無可抵擋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圣人、君子正因為超越,他才可以不斷地走向完善,才可能真正地獲得善良,臻達美好的未來遠景。那些達到一個小目標而自滿的人,那些得到了一點蠅頭小利而自得自足的人,如果不去開啟自己的心扉,不去革新自己,不去撥開那些遮蔽內(nèi)心的雜物,不去拭去那些模糊心靈的雜念,不去祛除那些負面的情緒和心態(tài),那么等著他的就將是衰敗和滅亡。

 。ㄈ┍砝锶缫坏恼\意精神

  誠意在《大學》中非常重要。誠意就是“誠實”自己的心意,讓自己的心像通體透亮的赤子之心一樣。“毋自欺也”,不可自欺,你能騙其他人,但最不可騙的是自己。“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薄洞髮W》把誠意集中表述為不自欺、毋自欺是非常有見地的。如何做到誠意,《大學》用了兩個類比,一是“如惡惡臭”,誠意就像厭惡很惡臭的氣味那樣,二是“如好好色”,好色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美麗顏色,另一種就是女色,這個地方的“好色”應(yīng)該是泛指所有亮麗奪目的美好事物。“此之謂自謙”,這就叫做自己內(nèi)心愜意滿足,自己才能融洽和諧地和自然相處。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毙∪颂幵陂e居的時候,就去做缺德的事情,進而養(yǎng)成一些惡習!盁o所不至”,怎么壞怎么來乃至五毒俱全!耙娋佣髤捜弧保斔吹搅斯廨x朗照德行高尚的君子之后,突然覺得自慚形穢,原來世界上有這樣高大完美、目光深遠、聲若洪鐘、心無芥蒂的高人,回頭一看自己形神猥瑣。于是,他就有所行動,即“揜其不善”,首先就把那些不好的不善的比如進退失秩、動輒罵人甚至打家劫舍等事掩蓋起來。因為他面對高大光輝的君子不能盡量表現(xiàn)自己的丑陋,就“揜其不善”而遮蓋起來,但并沒有摒棄它!岸渖啤保窗涯欠N表象的善展開來,表面似乎成為了一個君子,但其實是一個偽君子。“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然則何益矣?”《大學》一針見血地指出,那些自認為藏拙、護丑、納虛、作偽,并故意顯示出自我大美的人,表面上像是個君子,但是旁邊人看他們“如見其肺肝然”,就像看到了他們的肺和肝一樣清晰無疑。他們所作的惡即使被掩藏起來,卻仍然處于光天化日之下而被人所唾棄!洞髮W》一再強調(diào)“君子慎其獨”,就是在獨處獨居的時候,在沒有眾人眼睛盯著的時候,在沒有神性眼睛盯著的時候,在沒有他人監(jiān)督的時候,也要做到跟平常一樣的狀態(tài),這樣才可以稱為君子。中國有一句俗話,“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就是說別人不知道,但天地知道。有些行賄的官員或者作惡的小人說,這件事情絕不會有任何人知道,而君子就會告訴他“天知地知”!怎么可能逃掉呢?最好的辦法是,不善的事、壞的事絕對不做。

  只有內(nèi)在的肺腑心肝呈現(xiàn)出“誠”才會形于外,外表才會和內(nèi)在相統(tǒng)一——“此謂誠于中形于外”。三國蜀相諸葛亮忠心為國鞠躬盡瘁,給劉禪上《出師表》多次進行北伐,終因積勞成疾。在病入膏肓即將離世時,仍“強支病體,令左右扶上小車,出寨遍觀各營。自覺秋風吹面,徹骨生寒,乃長嘆曰:‘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曷此其極!’” [3]將士無不為之動容,跪拜于地,齊聲高呼:丞相保重!正是孔明這種誠于中而形于外,“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精神,才會千古感人肺腑。

  誠意不僅是讓心意真誠,也是讓人心有誠信,誠意誠信不可分割。晉商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有名的。晉商的根本經(jīng)營思想并不是唯利是圖,而是誠信為本。心誠了就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天地寬闊,天地寬闊便知整個宇宙的奧秘,知宇宙的奧秘更能反觀到人生的一瞬,“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4]人通過這種方式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反過來說也一樣。君子正是因為不欺騙天、不欺騙地、不欺騙人、不欺騙自己的良知,才可以無愧于天地,才可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而無所負累。[5]

  在愛情方面的誠同樣驚天動地。莊子曾說古代一位青年尾生,跟他的戀人約好在一座小橋下相會。不幸的是,下雨而水漲,至誠使得尾生堅持不移動自己的位置,他最后抱梁在原地一直等到水淹沒了頭部,最后付出了生命。[6]今天的青年可能會嘲笑尾生,這哪算誠呢?這完全是迂腐。這當然有迂腐的地方,不必效仿,但是這種堅持誠心的“唯一性”,還是值得人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的。

  誠意的“意”還不是顯示出或說出的話,“意”是大腦中人們看不見的東西,是轉(zhuǎn)瞬即逝的心靈活動,就連這樣的意,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都要誠,可見儒家對人要求之嚴。在我看來:行善猶如春原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春天的草地每天看不見生長,但是它“日有所增”,你將看到一片生機。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去欺人欺己欺心,那就像磨刀之石,沒人覺察它每天的缺損,但是時間一長總是矮一大段。德行不好就會損其本然。

  在儒家看來,社會中最關(guān)鍵問題的是每個個體的真誠。如果社會的每個個體,國家的最小單位都是爾虞我詐,都在通過不正當競爭謀奪更多的私利,那么國家的社會基礎(chǔ)就瓦解了。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仍有其現(xiàn)實的意義。它的歷史局限性我們當然要清理,同時也要看到東方智能對今天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

 。ㄋ模┥鳘毦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君子在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一定要謹慎。[7]荀子將“慎獨”與“誠”相聯(lián)系:“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
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
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盵8]人是社會的人,在社會中人可能戴了一副社會面具。這個面具使得他本身不真而表象為真,本身不善而表情為善,本身不美而裝飾成美。但這沒有用,只有在其獨處之時也能彰顯自己的德行、真善、美好,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在人前戴上人格面具,私下里卻原形畢露。只是別人不知道而已,這種面具只能騙人一時。儒家強調(diào),更重要的是要由內(nèi)向外表現(xiàn)出一種表里如一的美德操守,這個人才是可信的。在《大學》看來,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私下里,都應(yīng)是堂堂正正的君子。正可謂:“獨行不愧影,獨臥不愧衾!盵9]

  君子最重要的就是“慎獨”。[10]“慎獨”主要的含義是在獨處中謹慎不茍!抖Y記·大學》和《禮記·中庸》都強調(diào)“君子慎其獨”。(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后世接續(xù)其說很多:三國魏曹植“祇畏神明,敬惟慎獨。”[11]宋彭乘:“熙載使歌姬秦蒻蘭衣弊衣為驛卒女,谷見之而喜,遂犯謹獨之戒!盵12]在中國思想史中,“慎獨”還與這樣一些重要范疇相關(guān)聯(lián):“慎微”、[13]“慎修”、[14]“慎德”、[15]“慎思”,[16]從而構(gòu)成了中國思想史長河中人生修為生命提升的重要精神譜系。

  慎獨在古今君子中不乏其人:如柳下惠對女子“坐之于懷,至晚不亂”;
[17]曾參臨死守節(jié)辭季孫之賜;
[18]曾國藩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以上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19]同時,中國古代還對“慎”有多方面的闡釋諸如有慎獨、慎染、[20]慎微、[21]慎初、[22]慎終[23]之說,影響彌深。

  在所有人都不在場的情況下,自己成了自己靈魂的法官,成了自己行動的監(jiān)視器,成了自己一心向善的提升者。天下的萬物不難戰(zhàn)勝,最難戰(zhàn)勝的是自己。儒家就是要戰(zhàn)勝最難戰(zhàn)勝的自己。“勝人易,勝己難”,要自己約束自己、提升自己,做到表里如一,哪怕極小的瑕疵也要去掉,通過這種艱難的人生修煉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儒家最尊重的器物是玉,因為一塊玉里有了一點點雜質(zhì),也要盡量“如琢如磨”地去掉。真正的好玉通體透明,很少有雜色,這樣的玉不僅是價值連城的瑰寶,也是光輝人格的體現(xiàn)?鬃釉诰由幸杂褡鳛橄笳髌焚|(zhì),標明自己德行高尚文質(zhì)彬彬。孔子曾說:“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盵24]古代君子必佩玉,與玉形影不離,用以規(guī)范言行不越規(guī),人格具有玉的光輝君子。玉成為德的載體和君子的化身,所以君子以玉比德,孔子用《詩經(jīng)》說明君子與玉的契合“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25]這意味著,儒家的人格理想是“秀外慧中”,強調(diào)把自己內(nèi)在的光輝溫潤地、和諧地、得體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玉的光輝。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是《大學》第一次引用曾子的話。君子慎其獨,曾子把它形象化了。當你在一個地方獨處的時候,可以想到有眾多的眼睛在看著自己;
在做什么壞事的時候,有很多雙手在指責我。[26]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嚴乎”——豈不是很嚴厲的嗎?你怎么可能逃掉呢?東漢楊震通曉經(jīng)典博覽群書淡泊名利,而有“關(guān)西孔子”之稱。他到東萊出任太守途經(jīng)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為答謝楊震以前的舉薦之恩,夜里拿10斤黃金到驛館拜見楊震。楊震斷然拒絕。王密說:“夜黑人靜,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說沒有人知呢?”說完將黃金擲于地上。[27]就此而言,君子必須慎重對待自己的獨處,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阻斷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的發(fā)生,使充沛的道義伴隨自由主體。[28]

 。ㄎ澹┳孕蘧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到一般老百姓都有一樣的規(guī)則,都應(yīng)該把修養(yǎng)身心看作自己處事的根本。修身為本的“本”就強調(diào)每個個體、全體民眾乃至最高統(tǒng)治者都應(yīng)該去修身,無分上下,這是超越上下關(guān)系的人倫大本。只有這樣,整個民族修養(yǎng)才能得到提升,全民才會有教養(yǎng),這個社會才會是一個文而化之文明知禮的社會。

  很多人住在豪華的別墅里,但他們的靈魂空虛。因此,中國儒家所說的修身為本對豐富靈魂極為重要。如果是一個情趣高尚的人,哪怕住在冷寂陋室也可以寫出境界高遠的《陋室銘》(劉禹錫)。哪怕處于污泥濁水之世也可以出污泥而不染靈性自高(周敦頤《愛蓮說》),這就是修身為本的思想光輝和價值光彩,如果追逐舒適生活而遺忘了修身根本,那么即使獲得最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但依然沒有獲得到高邁的精神生活。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君子先要求自己做到,然后才能去要求別人做到。自己享受安逸,不思進取,卻要求別人辛辛苦苦去做事情,勤勤懇懇地去完成每天的任務(wù),那是不可能的。“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自己本身沒有那些不好的東西,才可能去非諸人,才去批評別人!八睾跎聿凰《苡髦T人者,未之有也”。藏在自己內(nèi)在的私心,或者是想獨自滿足的東西,卻讓別人去做不愿意做的,甚至于讓別人做那些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卻想一飽私欲獲得很多的好處,但卻讓人家去吃苦耐勞,去大公無私,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去做到,那是不可能的。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薄扒小,切骨,就是一般的骨頭,可以用來做器具!按琛保杞,就是去磋很硬很尖銳的獸角或象牙。“琢”,是琢玉!澳ァ保悄ナ。骨、角、玉、石都是很硬的東西,但正是因為硬,才能顯示出這種君子的厚度和高度。[29]一般而言,如果做學問找了一塊很薄的板子鉆下去,那只能是學問當中的弱者,不會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這就如同奧運比賽,一個跳高運動員起身一跳不是兩米多,而是一米多,那他就早就被淘汰而不可能成為冠軍,更不可能成為萬民敬仰的英雄。因此,硬度、高度、厚度和深度是君子必須達到的,當然這也是很難達到的。只有當獲得了很高的成就之后,才會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

  如切如磋,就好象切骨磋角。因為骨和獸角都很硬,切磋的時候就是硬碰硬,就是前沿對前沿、思想對思想,要碰出火花。這說的是詩友之間相互學習提高的過程。中國古代做學問并不是說“騎墻派”,不是折中調(diào)和,不是左右各對一半。相反是如切如磋,刀切肉很容易,切骨頭容易嗎?很難。拿一個牛角,拿一個象牙,很難切,因為它很尖銳。這說明《大學》強調(diào)的是研究學問的艱、深、高,為了學問,就是詩友之間可以爭論、爭辯,甚至爭得面紅耳赤。這是古代很好的一句關(guān)于做學問的話。

  “如琢如磨”是對自己說的,當你深夜在燈下,一燈獨螢,窗外竹影婆娑,細心研讀古籍和今人之作的時候,應(yīng)該做的就是如琢如磨。如琢如磨就是說,如同拿著一塊美玉慢慢地琢磨,因為一刀下去可能就毀壞了,就好象對一個石頭慢慢地磨,打磨得很光滑,珠圓玉潤,晶瑩剔透。這是很高的境界,這就是質(zhì)的精微,做的是慢功夫!叭缱寥缒ァ币缶褪且晕也粩嗟拇蚰,竭力做到精益求精。

  

  二 精神立場定位

  

 。ㄒ唬┲褂谥辽频木窳

  “止于至善”是《大學》的第三個綱領(lǐng)!爸埂笔且粋關(guān)鍵詞。一般來說,止是停止、終止。但在這里,對“知止”的理解有其難度。只有當一個人有很高教養(yǎng)之后才能做到“知止”!爸埂笔墙K止,同時還是“詩意棲居”的意思。“止”告訴我們,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到此為止,那是個底線,最后我們才可能心定,心定就是目標堅定,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就叫“無欲則剛”(林則徐),最后才會得。人們喜歡說兩個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知止”是對自己的很高要求——知道進退、知悉厲害、去掉雜欲、有所不能而有所能。這個“止”的意思是說人的目的是達到最高的善,抵達人生最完善之境,不達到極為高妙的境界就不能停止追求,即使達到好的境界也還要精益求精?梢哉f,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僅僅在于一般的“善”,而是在于要最終達到“最高的善”——將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來而使人心遠離私欲污染,對事物體察入微并葆有心靈知止之定,這標示著作為大學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為至善之圣人。

  顯然這是一項很難做到的大事業(yè),其難在兩個方面,只要解決了這兩個方面,并循序漸進,就能達到至善。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這就是那些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該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這看似簡單其實很難,人們總是在最簡單的道理面前犯錯誤。要避免那些不好的,要去做那些好的,就是強調(diào)自己清醒的判斷力和堅定的意志力。正是因為有了清醒的判斷力,人才會有所不為而有所為,有了堅定的意志力,才能達到至善完美?梢哉f,至善不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業(yè)的要求,它彌漫在整個社會當中,成為人們內(nèi)在的尺度。止于至善說明,看上去容易的事,做起來卻很難,但并不意味著沒人能做到。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笨鬃影l(fā)感慨說,對于“止”,就是居在一個善良、美好的地方,對自己棲息之地有自足感,就是說不能盲目地擴展,不能無所顧忌地占有別人的領(lǐng)地,然后自己一個人獨享,而是說只住到我應(yīng)該住到的地方。通過這一個比喻,可以知道儒家思想對節(jié)制、秩序、知足和分寸是極為重視的。儒家的“止”有其深刻的人類主義價值和意義!爸渌埂,都知道棲息在它應(yīng)該棲息的地方?鬃铀f的絕非是封建迷信,而是閃爍著人文理性的光輝和智慧,是人對自身的自醒和反觀。如果人不守和諧安樂,他只知道征戰(zhàn),只知道霸權(quán),只知道去踐踏別人的人權(quán)。如果個體不守社會的秩序,不守人倫禮節(jié),那這樣的人,孔子認為連禽獸都不如。這句話所表達的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化碎片,不僅值得中國人去重新發(fā)現(xiàn),也值得整個世界去發(fā)現(xiàn)。

  在我看來,“止于至善”極為重要,安居樂業(yè)是老百姓的事情,國泰民安是國家的事情。有了“止于至善”,國和家都是安康的,國家的安康是一個國家的福音。由此可知,為什么孔子動輒就要把人和動物加以比較呢?就是因為,人有超越于動物之上的對社會、自我的思考。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說:“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遠遠超越了動物,他有語言,會創(chuàng)造和使用工具,孔子認為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遵守秩序,不遵守人倫禮節(jié),那連禽獸都不如?梢哉f,“止于至善”對于人而言,首先就是要堅守人倫禮節(jié),飽含人性和美好的光輝,如果肆意踐踏道德禮法,人也就不能成其為人了。其實,止于至善的君子哪怕有小過失也猶如日月之蝕而難逃公眾的眼睛,更不要說有大錯了。因此,君子應(yīng)該嚴于責己寬于待人,不張揚他人之過或拿別人的錯誤輕侮別人,這樣他將擁有更多的朋友并使敵人減少一半。那么,在孔子看來,誰才可以被看作止于至善的典范呢?

 。ǘ┤藗惲

  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以一貫之!痹鴧⒏嬖V其它他人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個思想體系,而貫穿這個思想體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別講是“忠恕”,概括講是“仁”?鬃幼约涸o“恕”下了定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仁”的消極面,另一面是積極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事實上,無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義”,都將個體人格的建立放在重要地位,只不過,孔子更重視仁心愛人的內(nèi)在光輝,孟子更注重養(yǎng)個體浩然之氣罷了。

“止”非常重要,“止”就是定位。定位到什么形態(tài)就顯示出什么樣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30]行仁政、愛人民,還是行暴政、害人民,結(jié)局截然不同。行暴政的結(jié)局就是君不成其君,就會被人民厭棄。因此要“君其君”就應(yīng)定位于“仁”,“仁”就是對一個君王的要求。這里《大學》鮮明地提出,作為國家的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定位在仁,就是愛人民。

  “為人臣,止于敬”,指作為下級,應(yīng)該定位在尊敬恭敬上。當然這里有歷史局限,因為太求敬,必然導(dǎo)致最后連意見都不能提,提了就叫大不敬,更不能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對敬不能過分強調(diào),不能過分到犧牲真理的程度上。在尊敬的基礎(chǔ)上,還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獨到的想法。當然,作為下級,也不能沒有敬。而且即使平等的雙方之間也要敬。如果我們不尊敬別人不聽人家說清楚,就開始反駁,那這個社會豈不是非理性化了?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

  “為人子,止于孝”,指作為子女應(yīng)該定位在孝順父母。被人罵為“不孝”是極為嚴厲的。所謂“忠孝不能兩全”,“忠”對國家而言,“孝”對父母而言。實際上,“忠”高于“孝”,因為“齊家”之后是“治國”,或者說“齊家”是“治國”的基礎(chǔ)。孝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人倫標準。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順,那他忠于國家為國捐軀是不可能的。他連家族中最起碼的人倫常識都沒有,他要為國家為這個大集體去付出生命,其難乎哉!在這個意義上,在“忠孝”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忠”,因為選擇“忠”就是“大孝”,是對整個國家的負責。但對一般人而言,盡孝道與盡忠并沒有嚴重的沖突。

  “為人父,止于慈”,指作為父親要定位在慈愛上。朱自清有一篇散文《背影》。朱自清離家的時候,身體不好的父親到了月臺上送他,車還沒有開,這時父親想要給孩子買一袋桔子。父親買桔子兩次爬月臺,父愛融進在艱難地攀登月臺的背影之中,(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兒子愛父之意也從注視著父親背影的淚眼中流瀉出來。“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31]父親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朱紅的橘子”,還有父親所有的寄托和慈祥的慈愛。朱自清那個時代已經(jīng)是走向現(xiàn)代了,但這孝慈思想過時了嗎?難道都應(yīng)該完全拋棄嗎?當然沒有過時,也不能拋棄。

  “與國人交,止于信”,指與那些國家的人民交往,應(yīng)該定位在信,定位在誠信上。一個國家的人民和國家的基本機構(gòu),如果沒有誠信,那真是不可思議。如果自然、天地、宇宙沒有誠信,這個世界就大亂了。大自然已有的規(guī)范和秩序喪失了,今天太陽是早上六點升起的,明天突然五點就升起,下午兩點太陽就落山,這個世界的軌道就出了大問題。誠信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品質(zhì),是一個一往直前堅守自己德行的品德行,是一言九鼎的信守諾言。這種品質(zhì)以其不變而展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那些喪失了誠信、巧言令色、花樣百出、坑蒙拐騙,甚至是妖言惑眾的人,盡管能得寵于一時,最終將自食其果。

  人人都各有其所“止”,準確定位自己的身份,遵守道德行為的倫常,社會才能在誠信與和諧中發(fā)展,盡管作為民主國家已無君臣,但還有上下級,對當代社會仍有其現(xiàn)實觀古鑒今的意義。《大學》強調(diào)了仁、敬、孝、慈、信,說明中國儒家文化是一種柔性的、軟性的文化!洞髮W》規(guī)定,作為國家領(lǐng)導(dǎo)者,作為家族里邊的子和父,以及作為普通人的老百姓,是緊密相關(guān)的社會鏈條,《大學》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個人自由與社會規(guī)范的關(guān)系的問題。對現(xiàn)代社會而言,君臣關(guān)系可以轉(zhuǎn)換為上級與下級的關(guān)系。不能苛求在孔子的時代或先秦的時代,就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上級與下級關(guān)系。經(jīng)過現(xiàn)代的闡釋,君臣關(guān)系其實代表了一種上下級關(guān)系。同樣父子關(guān)系也不能照搬古代,應(yīng)該增加新的意義,但子孝父慈從根本上說是合理的。即使在今天的家族里邊,這種基于血緣關(guān)系的父子關(guān)系也應(yīng)該強調(diào)孝與敬。從品德意義上來說,仁愛、尊敬、慈孝和誠信,在今天基本上還應(yīng)繼續(xù)發(fā)揚下去。當然,要是愚忠、愚敬、愚孝、愚慈,甚至被忠、敬、孝、慈吞噬,那是不允許的。[32]因為今天的社會是一個民主而理性的社會,強調(diào)人自己的個體自由是不可以出讓的,這與古代不同。因此,我們不應(yīng)對古代的東西完全加以否棄,當然也不能完全加以肯定。正確的做法是,理性地丟掉不合時宜的東西,并去發(fā)揚仍然有生命力的東西,包括人類文明當中那些美好的,還有價值的,還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精神支撐的東西。

  在我看來,仁、敬、孝、慈、信都不是針對一個人而言的,而是針對一種關(guān)系而言的,這說明中國和西方的關(guān)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著眼點不盡相同。在西方,個人自由是高于社會規(guī)范,或者社會應(yīng)服務(wù)個人,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主體性個體性。在中國,強調(diào)的是個人自由應(yīng)該是和社會的規(guī)范形成和諧的關(guān)系。這是一種差別,在今天個人主義甚囂塵上之時,東方的重整體關(guān)系的價值應(yīng)該加以重視。

  (三)精神虔敬與知其本

  只有君子才是不可以忘懷的。只有擁有優(yōu)美德行,文質(zhì)彬彬,質(zhì)勝文不行,文勝質(zhì)也不行,只有文質(zhì)彬彬才是君子。[33]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讓我難忘,他道德最完善,而百姓就不可能忘記他。為什么人民眾口鑠金,為什么人民可以高山仰止?你如果做了壞事,千夫所指;
做了好事,萬民永記。這就是說,人們對于好的德行、好的人物、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會因為心里佩服而去仿效,感到高山仰止。在我看來,《大學》是對一種高大美好的人物的君子形象的贊美。這種贊美至今不可小看,因為如果沒有這樣完美的人格,遍地都是一心向私損公肥私的精神侏儒,這個社會就沒有救了。嚴于治學、謹小慎微、行為端正,這樣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才能成為道德的典范。

  《大學》指出去追逐末流而舍棄根本,追逐虛假現(xiàn)象,否定本質(zhì)的真實和靈魂的升華,而要成為一個良善之人、能去治國之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洞髮W》表明,“本”就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根本,你做的越多,錯的越多,不是不斷進步,而是不斷“鞏固錯誤”。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根本是混亂的,本質(zhì)是差的,本質(zhì)出了問題,但卻把那些花枝招展的枝葉、那些末梢還做得金輝燦爛,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一時的,因為表面的繁華是掩蓋不住本質(zhì)的虛空的,建立在本質(zhì)的空虛之上的繁華也會迅速衰敗!叭A而不實”或“外強中干”就表達了這層意思。正因為本亂、無本、無實,末就不能得到治理!捌渌裾弑,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边@句話是說,應(yīng)該厚的心性靈魂而不去培根厚本,應(yīng)該薄的功名利祿欲望而不去鄙視摒棄。這種當厚不厚當薄不薄的結(jié)局就使其適得其反。如此,他想成為一個高尚的人,那將是南轅北轍。[34]

  孔子提出:審訊訴訟的時候,要用公平的人心去對人心,而不是以一個法官的身份去懲罰所謂的刁民。我和他們是平等的,必須使其沒有訴訟。這是最高的境界(“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保!盁o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因為訴訟在現(xiàn)代特別是在西方很普遍。西方是一個法律社會,每個人都有律師,官司天天纏身,一年打幾項官司很平常。孔子卻說:“必也使無訟乎”,最好不打官司,要沒有官司更好。這種社會理想并不低于法治法律社會。[35]“無情者不得盡其辭”,“無情者”,那些沒有真才真情的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不得盡其辭”,他不能夠去盡說他的訟詞。“大畏民志”,用明德去慰撫民心,把大德張揚開來,讓老百姓口服心服。“此謂知本”,這就叫知道根本。

  法律的最高境界就是減少乃至于無訴訟,使訴訟這類官司事件根本不發(fā)生或徹底絕跡。一般認為,中國歷代尤其是宋明理學出現(xiàn)以后,社會上充滿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嚴格規(guī)定,特別是對女性的壓抑。[36]其實也不盡然,因為社會是很復(fù)雜的,也有一些訴求得到了比較好的人性關(guān)懷。判案在孔子看來,第一是要以一種平常的、同等的心思去體諒感受,而最高境界是讓這個社會和諧,盡量少糾紛少打官司。因為官司中會有一些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法的律師,經(jīng)常吃了甲方吃乙方,吃了原告吃被告,這些惡劣的現(xiàn)象應(yīng)該杜絕。“無訟”體現(xiàn)著儒家的和諧社會理想。[37]和諧社會不是打官司、打口水打出來的,和諧社會是要減少對簿公堂的頻率,而相互溝通而盡量和諧相處。

  真正好的社會不是鼓勵人們?nèi)ピV訟,不是鼓勵人們通過打官司致富,而是讓人們更多地充滿“仁者愛人”之心,從而減少自己與社會的矛盾沖突,把那些惡性事件減到最小。[38]社會才會處在平等平和的完善狀態(tài),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美好的社會。明乎此,就是知道了根本,即“此謂知本”。這就叫智慧達到了最高境界。

  

  三 人文境界提升

  

  (一)循序漸進的精神躍升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是說要把內(nèi)在的欲望去掉,從而彰顯美好的品德,推己及人,普及天下的真正的友善思想,進而精益求精達到至善。這是古典思想中歷經(jīng)滄桑歲月而不減其光輝的難能可貴的思想。而實現(xiàn)這三個綱領(lǐng)有其具體做法。其具體的做法又有幾條重要的規(guī)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薄爸苟笥卸ā保爸埂笔钦f知道自己的目的,就是知道做什么和不做什么。[39]強調(diào)要心靜、心止!爸埂狈浅jP(guān)鍵,除了止其當其所止以外,“止”還有一個新的含義,就是要停止在事物的邊界上,停止下來以后,將其變成可以居住棲息之地——“至善之地”,其中“至善”之“至”尤為重要。[40]之所以要“止于至善”,不僅僅是排斥那些不好的,而且要居住在至善當中。“定”是說知道了目的所在,然后意志才會有定力!岸ǘ竽莒o”,意志有了定力,心才能清靜,才能安靜下來!岸ā敝溉说亩Γ绻裉旃螙|風就往西跑,明天刮西風就往東跑,那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浮躁的、隨風飄蕩的人,這就是沒有“定”。定力極為重要,因為定了之后心才能清靜下來。之所以要清心是因為內(nèi)心的欲望雜念太多,人在社會上就會變得非常浮躁。浮躁的結(jié)果就是出現(xiàn)內(nèi)在的一些疾病,這個疾病表現(xiàn)出來就是妄動。妄動就是不按規(guī)律去動,不顧現(xiàn)實條件去動,執(zhí)意按照自己的躁動之心奇思怪想去動,甚至是超越了現(xiàn)實的條件去亂動,不懂進退,不懂秩序,不懂得給自己定位,其結(jié)果就是不能“安”。不安就有危險,這是儒家所不愿看到的。首先要有意志的定力,然后內(nèi)心才能清靜而不妄動。做到心不妄動,在環(huán)境當中才會處于一種安適的狀態(tài),即“靜而后能安”。安適的狀態(tài)是一種安逸、舒適、激發(fā)自己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狀態(tài),這不是一般的“隨遇而安”,因為隨遇而安仍然是局限而被動的。這里的“安”是指一種主動行為,是主動去尋求的安適的狀態(tài)。只有心不妄動,身不妄動,才能達到心安理得的狀態(tài)。但是,人要做到隨遇而安,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地點而做到心安是一個很難的過程,更何況去主動地克服環(huán)境獲得安。能安之后,人才能夠處事有度,思慮周詳,即“安而后能慮”,而且一旦定下來就不再變,能夠思考問題各個方面而達到最佳的境界,這樣就會有所得,即“慮而后能得”。

  這就是儒家所談到的幾條具體的達到綱領(lǐng)的知行途徑和方法,循此步驟就能達到至善的境界。事情往往是這樣:淺者不覺其深,而深者不覺其淺!岸ā、“靜”、“安”、“慮”、“得”都是一種精神的、意志力的內(nèi)在規(guī)范和秩序,強調(diào)去掉雜念,彰明本心,尋得定力,然后思慮周詳,最后達到完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比丝偸潜灰恍┲Я髂┕(jié)、細微瑣碎的東西左右,而忘掉了真正的本原性和根本性所在!拔镉斜灸,事有終始”說明事物有本根,也有末梢,事情總是有開端,也有結(jié)束!爸群蟆笔钦f認識有一個先后秩序!拔镉斜灸掠薪K始,知所先后”,強調(diào)要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知道開端與終結(jié),要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要知道什么是本原什么是末流支節(jié)。這是一個從“知”到“行”的過程。讓人明白本心,然后把握社會世界秩序的真正的方向,最后知道事情的路徑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培元固本,才不會本末倒置,才不會去坑害他人,同時也不再去醉心于蠅頭小利而忘掉了自己的本性。否則,就如《圣經(jīng)》所說:你獲得了整個世界而失掉了靈魂,你還剩下什么呢?而且,你用什么去贖回你的靈魂呢?

  (三)清心無欲的澄明境界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41]“心不在焉”,在今天似乎有貶義,人們經(jīng)常說某某人讀書心不在焉,就是說讀書不認真,雖然坐到那里做讀書狀,但心早飛走了,完全不在讀書上。其實,《大學》里的“心不在焉”沒有這層意思,強調(diào)的“心不在焉”另有深意。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修禊以消除不祥。王羲之宦游山陰與當時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飲酒賦詩,修祓禊之禮。暮春三月,天朗氣清,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他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乘酒興而書寫了一篇序。《蘭亭詩》記錄了眾好友在會稽山曲水流觴的盛況——心脫離俗務(wù)惡趣,而飛入一個自由境界。[42]置身于崇山峻嶺和茂林修竹,沐浴著自然天籟,品味著詩書的雅韻,天、地、人的無比和諧讓書法家心曠神怡。此時,王羲之的“心不在焉”就是一種心無旁鶩,不為世俗凡欲所困,不為功名利祿所擾,無欲無求、物我兩忘,才得以成就了一片天籟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這種魏晉名士的自由風韻通過微醺下筆的書法神品,一覽無余地表現(xiàn)出來——回歸自然、遠離凡俗的“心不在焉”正是“正心”的關(guān)鍵。[43]

  自由的風尚就是無所求,無所欲。這高妙的境界非常人所能睹。相反,如果有人一下筆就想到要拿金牌、獲大獎、得重金,買洋樓、買汽車等,在這種心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沒有品味價值的,也不可能成為驚世杰作。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日本文學家,本來東方人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就不多,獲獎對川端康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他的《雪國》寫得美妙絕倫。但這樣才華橫溢的作家最后竟難以戰(zhàn)勝自己。晚年的川端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寫不出來好作品,當時寫《雪國》的那種淡然高遠的心境飄走了。寫《雪國》的時候,他沒有那么多名譽在身,沒有那么多讓身心疲累的重負,沒有那么多讓自己輕浮懸空的輕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后,他成了名人,一位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名譽加身,俗務(wù)纏身,時時報道,處處關(guān)注,常常追蹤,被人們期待,被讀者追尋。于是,他的心不在其位,心有所索,心有所憂,(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心有所投,于是他寫不出來作品了,每況愈下使質(zhì)疑蜂起。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川端康成頹喪地回到他新購置的瑪麗娜公寓四樓的工作室,慢慢躺在鋪了棉被的冰冷地板上,把煤氣管拔下來含在嘴里,訣別了這個喧囂的世界。[44]

  一個偉大的文豪,寫作“驚天地,泣鬼神”,能夠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他卻救不了自己,只好殺了自己!靶牟辉谘伞钡闹匾酝伙@出來——心不在此,心不在功名利祿上,才可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人才能專心惟一,才能心正似中。人在看見了那些誘惑之物,要去反思,而不是垂涎功名、迷戀利祿,從而回歸內(nèi)心的澄凈,如視無物地保持一種中正立場!奥牰宦劇保犚娏,但似乎沒有傾心去聽,就像播放的背景音樂一樣,只是關(guān)注自己心中的事?鬃印奥勆貥啡虏恢馕丁薄

[45]孔子聽了那么好的美妙的音樂以后,三個月吃肉都不知道吃什么了。還有一些書法家“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俗務(wù)上,吃飯時心里想著書法,心根本不在飲食上,以至于把饅頭蘸到墨汁里面,拿起來吃而毫無感覺。這種狀態(tài)才是真正創(chuàng)造性的好狀態(tài)!靶牟辉谘伞辈⒉皇钦f你讀書心不在焉,而是不孜孜以求那些利祿功名!靶牟辉谘伞保切脑谑裁吹胤?心在你所追尋的那種自我心正空靈和無所依傍的境界中。

  “正心”具有重大的人格價值。君子“心不在焉”,心不在功名利祿,不在人際關(guān)系,不在拉幫結(jié)派等小利上,而是在人格塑成、道德修為、道義擔當上。這樣的人才有公心,才算正心。因此,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盵46]君子廣交朋友而不拉小圈子,而小人卻拉小圈子,而沒有公心。[47]在這個意義上,心正才能身正,反之也只有身正才能心正。

  道德對人的心態(tài)有凈化功能。人們總是把身體說成臭皮囊,好像不需太重視,其實身在中國并不是單純指肉體,而是擴大為健康、風神、意態(tài)等,蘊涵了諸多精神因素。這就是內(nèi)德外顯的魅力!這種內(nèi)在的精神美德發(fā)出超越人的神性的光輝,讓人的身體光輝透亮。人們經(jīng)常會看到學術(shù)泰斗,一些高僧,說話聲音不大卻充滿吸引力,聲音不高中氣十足能穿透很遠,讓你忘掉了周邊的世界,忘掉了時空,驚奇于自己在與這位圣人高人的相遇之中。這就叫“德潤身”。人的臭皮囊已經(jīng)通過他的德行慢慢地變成一個內(nèi)外光輝的個體了。“心廣體胖”意味著只有你心胸開闊,不去欲求那些蝸角功名蠅頭小利,不去津津樂道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之事低俗趣味,對這些都已經(jīng)不感興趣之時,你的身體就會因為純粹而處于非常良好的狀態(tài)“胖”。這個“胖”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指身體很舒緩、很健康、很有光澤、很有氣質(zhì),是內(nèi)外通透的高邁精神境界的必然體現(xiàn)!洞髮W》告訴人們,德還可以富身,德還可以長壽,德還可以養(yǎng)人。

 。ㄋ模鞍四俊钡木裉嵘

  《大學》通過見微知著、由小及大、由內(nèi)及外最后達至天下的過程,宣示一種思想,即《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霸诿髅鞯隆保褪欠糯蠊廨x和啟開那種被世俗所遮掩、被利欲熏心所遮蓋的大德行。這是《大學》要告訴成人和知識分子的首要的東西。“在親民”,要把自己已經(jīng)啟開的心扉,那種中正的好東西發(fā)揚到整個社會上去,成為老百姓和他人共享的一種品德!霸谥褂谥辽啤,“止”要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要在懸崖勒馬的地方停止,在貪婪的地方停止,在心里有偏窄不公的地方停下來,回到一種中正、平和、美善的心境當中。這就是一種至善,就是荷爾德林所說的“詩意地棲居”,在美好的家園里居住!爸褂谥辽啤,把那些不善的、非至善的東西排斥掉,然后有所取有所得。“大學”的三大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北仨毰湟跃唧w的步驟,這就是“大學”的“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洞髮W》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從小到大,從客觀到主觀,從個體到人類漸進修為的過程。這八個層次形成一個有外到內(nèi)的譜系:“天下”、“國”、“家”、“身”、“心”、“意”、“知”、“物”。相應(yīng)還有八個動詞,“平”、“治”、“齊”、“修”、“正”、“誠”、“致”、“格”。這八個動詞非同一般,意思值得深入探究。

  在八目中,“平天下”、“治國”、“齊家”可以說是一種“親(新)民知識”,通過啟迪民眾的智能,把自己所體會到的東西傳播到天下去。當然,就歷史語境而言,當時所說的國主要指的是諸侯國,當時的天下是四海之內(nèi)。與今天的全球和世界有區(qū)別。但今天在全球化時代,也可以放寬眼光,把天下看成是整個地球整個人類,從而發(fā)掘引申出儒家思想中合理成份,放眼整個世界的風云際會。

  由家及國,把家庭倫理和國家倫理合二為一,對待國家和人民就像對待自己家庭人員一樣充滿了愛心。家是國家的最小細胞,家是個體安頓自己身體的一個基本單元。沒有家,人將漂泊無依;
沒有家,國將變得不穩(wěn)定,所以人們總是期望“家和萬事興”。因此,儒家把進退有節(jié)長幼有序的“齊家”,看成是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齊家”,在整個家族當中顯示出自己卓越的管理能力、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整齊整飭的能力。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里邊要言行規(guī)范,要有能夠齊家的協(xié)調(diào)矛盾的能力。人是個體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他要參與一個群體,這個群體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國,而修養(yǎng)或責任的實施也是由“齊家”到“治國”。有的人會認為,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么大的關(guān)系,而是那些當領(lǐng)導(dǎo)的人去治理的。這種看法是偏頗的。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8]正說明天下的事、國家的事并非與個人沒有關(guān)系。如果國將不國,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guān)系是緊密相連的。

  以上是對外的一方面,對內(nèi)的方面是修身。如果說前面的外是外王,那么這個內(nèi)就是內(nèi)圣!靶奚怼敝饕獜娬{(diào)言行的一致,言語的謙恭、雅遜,行動的合乎規(guī)范,行為方式和儀態(tài)要中和、平和,而且身心合一,不能是面和心不和、身心相分、口是心非。中國人歷來都強調(diào)修其身、正其身。修身就是用一種社會的規(guī)范和道德使自己和社會其它角色能夠和諧相處。

  “修身”之后是“正心”!罢摹辈⒉蝗菀装盐铡!罢摹保木褪菫楣亩艞壱患褐接,而把心換成一種中正的公心。心正不正不能從表面看出來,即使有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心正也不能完全相信。人們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知心”之難。知心之難也就是在于不能把握那顆心到底正還是不正。儒家講究的“正心”就是讓自己做到問心無愧!罢摹钡年P(guān)鍵是“誠意”。“誠意”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真誠性、本真性、真血性,這些“真”是“誠意”的關(guān)鍵所在!罢\意”,“意”是沒有顯示和言說出來的思想,主要是內(nèi)在的活動和心靈的一種波動!爸轮笔侵浮胺惨皇虏粫越詾閻u”,要盡其所能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以全面提升自己,把所謂的外在的知識逐漸變成自己的一種智慧,而那些對抗大自然、奴役大自然、破壞大自然的人最終將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爸轮诟裎铩保诠糯案瘛庇卸嘀睾x,今天只保留下來部分含義,比如“格斗”這個“格”,就是指把一些不好的東西推舉開。除此之外,“格”還有另一個意思是“窮極”,即對事物的方方面面盡可能精微地加以了解觀照,并去把握它!案瘛钡囊馑季褪侵溉サ裟切┱诒窝劬Φ谋砻娆F(xiàn)象,去掉那些虛偽不真的雜質(zhì),還有反反復(fù)復(fù)不斷鉆研的意思,通過格物的方法,窮究大千世界的原理,尊重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

  看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這就叫窮極觀照。這個“格物”在古代被人說得很玄,或者很形而上。其實,“格”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去掉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對它加以深度把握,本質(zhì)直觀它的真實本體!案裎铩本褪且懦切┨摶玫、引你走入歧途的東西,去把握真實的本質(zhì)。格物就是窮究根本劈波尋源,找到事物最重要的內(nèi)在規(guī)律或道路。

  致知就是尋求一種大智慧,一種超越了日常生活的智能。致知之“知”是智能的“智”。致知代表了人類對最高智能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要能“棄己”,能把自我固執(zhí)的主觀性逐漸拋棄,盡可能地貼近真理。同時還要明白,致知的對象——大自然、世界、萬事萬物需要人去認識,而不需要人去破壞;
需要人去尊重,而不需要人去踐踏;
需要人去了解愛護,而不需要人為地誤解和誤讀。致知說明了對規(guī)律的把握的態(tài)度和難處,因為致知往往不能做到“棄己”,而是自滿自足,自傲自負,充滿知識的僭越。正是由于棄己,人才可以寬容博大不斷精進,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格物致知,說簡單也很簡單,說難也很難,就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對問題窮追不舍,剝掉那些偽善、虛假、不實的表層,尋找真實的本體,探究其中肯的結(jié)論。這事實上頗為不易?鬃诱f:“朝聞道,夕死可矣!盵49]早上我知道“道”,哪怕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把“聞道”——認識規(guī)律、大道、真理和死亡聯(lián)系起來。這也是中國的智者、哲人第一次把求真,把對規(guī)律的認識和死亡相連,可見求真之難。同樣,西方人也曾提出,“在科學的入口就是在地獄的入口”,把求真、了解事物規(guī)律和進入地獄聯(lián)系起來?梢哉f,格物致知之不容易,因為人總是有私心的,總是帶有主觀情感的,而事物是他者,是和人相對的客觀存在,不排除一己私心,怎么可能進入事物內(nèi)部去發(fā)現(xiàn)和把握它的規(guī)律呢?要把握事物規(guī)律,一定得克服掉自己的私心。

  其實,求道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50]比如“科學的入口就是地獄的入口”,都把求真求知和死亡連在一起。古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是獅身人面長有雙翼的女妖,站在一個山崖上攔住過往的人,讓他們必須回答問題。這個問題極其復(fù)雜,但是又極其簡單:一個東西早上是四條腿,中午是兩條腿,晚上是三條腿。這是什么?很多過往的人想了又想難以回答。于是,斯芬克斯把他們都吃了。終于俄狄浦斯來了,當斯芬克斯提出同樣問題時,他回答道“是人”。[51] 結(jié)果斯芬克斯跳崖而死。但是,從此俄狄浦斯的一生墜入冥冥中的命運悲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先殺父后娶母,而當他知道真相以后,非常痛苦,就刺瞎了雙眼,流落他鄉(xiāng)。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分,俄狄浦斯勇敢地面對個人極大不幸而毅然獻身,使我們體認到他的悲劇性在于:堅持同命運斗爭卻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企圖同“神示”抗爭卻又難以逃脫“神示”的歸宿?梢哉f,在古希臘美學中,《俄狄浦斯王》正是“最完美的悲劇”。個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面對真實,面對真理,就要面對死亡跳下山崖,那是怪獸的問題;
同樣你回答出了謎底,你知道了人的最大的謎底和結(jié)論的時候,你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儒家的致知、格物、誠意,其實也是要求人面對真實,哪怕為它付出生命,哪怕為它付出自己一輩子的幸福也要去做。這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充滿了悲壯的生命求索色彩,但也是對人的一種精神提升?梢哉f,儒家思想的意義在于它強調(diào)了個體的心靈光輝和精神價值。

  “格物”就是盡可能去把握對象世界的本質(zhì)!爸轮本褪侵黧w去掉蒙昧變得智慧起來!案裎铩薄爸轮敝笫棺约骸罢\其意”!罢\”極為重要,甚至一本《大學》都立足于“誠”字!案裎铩、“致知”和“誠意”是《大學》“八目”中前三個階段,格物致知是“大學之道”的起點,也是為學之根本。認識事物必須與修養(yǎng)自身品德相結(jié)合才符合君子的要求,而誠意則是修養(yǎng)自身品德的重要內(nèi)容,是界定君子和小人的試金石。“誠意”之后是“正心”。此時的“心”就如同一塊透明的翡翠,一塊珍貴的寶石,經(jīng)過了純凈心靈陶冶精神之后,在言和行上達到君子所具有的合度與規(guī)范,并以這樣的君子風度去治理國家,使天下和諧太平。

  正序敘述之后,又反序申說一遍,這是中國古代所說的由小及大、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說明八目之間的關(guān)系很密切。當你窮極觀照那個物,你就可以獲得一種智能。當你獲得了一種智能以后,你的意志可以正平。因為只有智慧者才可能剔除內(nèi)心的私欲,盡可能地使自己公平、公正和善良。一個蒙昧的人,你要求他的意誠,他可能會誠,但是你要他完全消除私利卻不可能。意誠才會心地端正,心地端正才會言行得體、修養(yǎng)合度。這樣才可以讓整個家族生活整齊、規(guī)范、良善和和諧。有了這種能力和品德,就有資格服務(wù)社會,(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才可以去治理國家,成為一名好的官吏。治理好國家以后,才可以使得天下太平,使得人類的大同世界到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中的“八目”,這“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因為《大學》后面的章節(jié)都是在闡釋這“八目”,闡釋如何通過“八目”的修行,而達到“三綱”的最高境界。在中國人看來,《大學》的“八目”有著很深的價值關(guān)懷和人文意識,并沒有因時代變遷而完全過時,仍可以在當代引導(dǎo)人拋棄虛假的消極的自我而走向真正的善良的自我。

  孔子所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52]完全把私利都去掉而喜歡貧窮,這樣的人很少,而且也不必要?鬃右舱f,富而后“教”。[53]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財富,國而來,最后他掙的所有的錢都交給了醫(yī)院,還是治不好,這就叫做“以身發(fā)財”。相反,有仁的人,以財發(fā)身,他把財用來拓展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教育,擴大自己的交游方式,增加自己對世界的把握和對知識的了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為交游,而以天下為目的,這就叫做以財發(fā)身。身體才是目的,個體、家族、國家才是目的,而發(fā)財只是手段而已。相反,“以身發(fā)財”就是把財變成目的,而把自己、家庭和國家看作手段?档抡f,什么才是目的,“人是他自己的最終目的”。[54]在這一點上與《大學》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

  [1] 《孟子·盡心下》,(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775頁。

  [2] 曾國藩認為:“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飾己以要譽。所以古人臨大節(jié)而不奪,今人見小利而易守。惡莫大于毀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尖酸語稱快一時,當之者終身怨恨。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一百零四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版。

  [4] (清)張賡纂《眾妙集》,《古詩十九首解》之十四,(明)趙師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5] 《禮記·儒行》“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受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逵猩喜怀继熳樱虏皇轮T侯;
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
近文章砥厲廉隅;
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guī)為有如此者”((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1668—1669頁)。

  [6] 《莊子集釋·雜篇·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保ā吨T子集成》3,第431頁)。

  [7] 歷代對“慎獨”有不同解釋,尤其對“慎獨”的“獨”有幾種不同理解:一是馬王堆帛書及郭店竹簡《五行》中的“舍體”說,“慎獨”指“獨立性”——“舍體”即專注于“德之行”統(tǒng)一于內(nèi)心的狀態(tài);
二是鄭玄的“慎其閑居之所為”說;
三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獨之地”說。我以為朱熹的解釋超越了鄭玄一步,而更有合理性。

  [8] 《荀子·不茍篇》,《諸子集成》2,第29—30頁。

  [9] 南朝齊·劉晝《新論·慎獨》“故身恒居善,則內(nèi)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宋史·蔡元定傳》“貽書訓(xùn)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

  [10] 梁漱溟認為“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其對慎獨的重視超過了古人。古人對“慎”“獨”的解釋值得重視:先看看對“慎”的解釋,強調(diào)慎包含的“順”“神”“重”“思”等含義: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坤部》:“慎,假借為順”,《爾雅·釋詁》:“神,慎也”,郝懿行《爾雅義疏》引楊倞注:“不敢慢即慎矣,《玉篇·心部》:“慎,思也”;
而對“獨”的解釋,強調(diào)“單”“特”“獨用”“獨見”“特立獨行”等含義:《廣雅·釋詁》“特,獨也!薄痘茨献印镎摗罚骸氨赜歇氂弥牐氁娭,然后能擅道而行也!薄秴问洗呵铩ぶ茦贰罚骸笆ト怂氁姡娙搜芍錁O。”《禮記·儒行》:“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1670頁)

  [11](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卞太后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xù)集·損名驛婦》,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慎微”注重謹慎及于細微之處。《淮南子·人間訓(xùn)》:“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諸子集成》7,第318頁)《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肮时M小者大,慎微者著!(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溺死三人,雖曰咎由自取,要皆風流自賞者有以致之,故君子貴慎微焉!

  [14] “慎修”講究謹慎修行!渡袝じ尢罩儭贰吧髫噬,修恩永”((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138頁)孔傳:“慎修其身,思為長久之道也!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138頁)漢班固《答賓戲》:“慎修所志,守爾天符。”(唐)元稹《元氏長慶集·省事制》:“無忘慎修,用副毗倚!保ā端膸烊珪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5] “慎德”注重道德內(nèi)修。《周禮·地官·大司徒》:“以賢制爵,則民慎德。”((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703頁)《淮南子·繆稱訓(xùn)》:“慎德大矣,一人小矣。能善小,斯能善大矣!(《諸子集成》7,第154頁)

  [16] “慎思”強調(diào)謹慎思考!抖Y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1632頁)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惟精而求惟一也!保ㄇ澹徸哉洹读(jīng)正名》:“向(劉向)與固(班固)可謂博學明辨慎思之君子者哉!”

  [17] 《論語·微子》提及過柳下惠“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529頁)當評價頗不高。其后《孟子·萬章下》和《荀子》也提及柳下惠。千余年后,元人胡炳文《純正蒙求》相加描述:“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郭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不亂附妄》闡釋道“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晚不亂”。于是,“坐懷不亂”似乎就成了定論。

  [18] 《禮記·檀弓上》:“曾子寢疾,病!釉唬骸叭A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痹唬骸胺蜃又「镆,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痹釉唬骸盃栔異畚乙膊蝗绫恕>又異廴艘惨缘,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1277頁)

  [19] 黃仁宇認為:孔子“雖為圣賢,仍要經(jīng)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話,可見他認為性惡來自先天。他又說‘觀過,斯知仁矣’,好像這糾正錯誤,促使自己為善的能力,雖系主動的,但仍要由內(nèi)外觀察而產(chǎn)生。”參黃仁宇著《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

  [20] 《墨子·所染》曰: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仟殗腥疽,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湛,必謹所湛”者,此之謂也!保◤埣円弧赌蛹狻,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年版,第14-21頁)。

  [21] 《周易·系辭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88頁)《荀子·大略》:“盡小者大,積微者著。”(《諸子集成》2,第333頁)《淮南子·繆稱》:“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是故積羽沈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于微”。陸賈《新語·慎微》曰:“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閨門之內(nèi),垂大名于萬世者,必先行之于纖微之事!蓖醴稘摲蛘摗ど魑ⅰ贰靶∪艘孕∩浦^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圣人常慎其微也”。

  [22] 《尚書·蔡仲之命》曰“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27頁);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禮記·經(jīng)解》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牦,繆以千里”。

  [23] 《老子道德經(jīng)下篇》曰“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諸子集成》3,第39頁);
《尚書·蔡仲之命》曰“爾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
不惟厥終,終以困窮”((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27頁);
《貞觀政要·慎終》:“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亦須思其終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貴也。”“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用保其終!薄凹扔写斯I(yè),何得不善始慎終耶!”

  [24] 《禮記‧聘義》,(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1694頁。

  [25] 《詩經(jīng)·秦風·小戎》,(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370頁。

  [26] 王陽明以詩表意“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答人問良知二首》)。

  [27] 范曄《后漢書》“(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jīng)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760頁)。

  [28] 曾國藩“日課四條”中強調(diào)了“慎獨”的重要性:“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誓苌鳘,則內(nèi)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zhì)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nèi)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wù)也”。

  [29]《論語·學而》:“《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58頁)(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fù)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fù)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30] 可參諸葛亮“識人七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31] 朱自清《背影》,原載1925年11月22日《文學周報》第200期。

  [32] 其實古人也不是一味地愚忠愚孝?鬃用献釉谶@方面有相當清楚的表述,不可誤讀!墩撜Z·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邦有道,不廢;
邦無道,免於刑戮。”((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73頁)《論語·子路》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2507頁)《論語·八佾》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2467頁)《論語·先進》“‘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弧谩粍t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2500頁)《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魅账煨小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2516頁)。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說,更是深入人心!抖Y記·中庸》:“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薄皣械,不變?nèi)桑?br>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
強哉矯!保ǎㄇ澹┰?獭妒(jīng)注疏》,(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第1626頁)

  [33] 《論語·雍也》,(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479頁。

  [34] 曾國藩說:“爵祿可以榮其身,而不可以榮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功名官爵,貨財聲色,皆謂之欲,俱可以殺身。誠無悔,恕無怨,和無仇,忍無辱。巧辯者與道多悖,拙訥者涉者必疏,寧疏于世,勿悖于道。綺語背道,雜學亂性。知足則樂,務(wù)貪必憂。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
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35] 《論語·子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保ǎㄇ澹┤钤?獭妒(jīng)注疏》,第2506頁)

  [36] 有人總是從五四那里找到中國傳統(tǒng)對婦女的扼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禮教吃人,從一而終”之類的說法,就認為古代婦女的地位慘不忍睹。其實,這都是以偏概全的結(jié)果。事實上宋代以前,婦女在婚姻和離婚方面大都享有自己選擇自由。自由選擇配偶的如:《左傳·昭公元年》“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chǎn)。子產(chǎn)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惟所欲,與。犯請于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子皙(公孫黑)盛飾入,布幣而出;
子南(公孫楚)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觀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婦婦,所謂順也。適子南氏”;
另有《后漢書·梁鴻傳》“同縣孟氏有女,狀肥丑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鴻聞而聘之”。

  [37] 《禮記·曲禮》“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1231頁);
《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附從輕,赦從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論。郵罰麗于事。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quán)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致其忠愛,以盡之。疑獄,泛與眾共之;
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43頁);
《禮記·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審斷巨決,獄訟必端平。戮有罪,嚴斷刑”((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61,1373頁)。

  [38] 《忍經(jīng)》認為“人心有所憤者,必有所爭;
有所爭者,必有所損。憤而爭斗損其身,憤而爭訟損其財此君子鑒<易>之<損>而懲憤也!薄鞍础秷D記》云:雷孚,宜豐人也。登進士科,居官清白,長厚,好德與義,以機樞相恩贈太子太師。自唐雷衡為人長厚,至孚十一世,未嘗訟人于官。時以為積善之報”。《忍經(jīng)》,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頁。

  [39] 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朱熹集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背填U《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薄俄n詩外傳》卷5:“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

  [40] 對“至善”之“至”的理解非常重要,朱子說:“善字輕,至字重”。見《語類》,卷14第110條,甘節(jié)錄!叭缃袢穗m欲為善,又被一個不欲為善之意來妨了;
雖欲去惡,又被一個尚欲為惡之意來妨了。蓋其知之不切,故為善不是他心肯意肯,去惡亦不是他心肯意肯!薄墩Z類》,卷16第191條,葉賀孫錄。所以“此一個心,須每日提撕,令常惺覺。頃刻放寬,便隨物流轉(zhuǎn),無復(fù)收拾!薄墩Z類》,卷16第103條,余大雅錄。

  [41] 有學者認為,“心不在焉”的“在”應(yīng)為“正”字之誤,因“此章釋‘正心’,所討論的是心的‘正’與‘不正’,而不是心的‘在’與‘不在’”。參考郭沂《〈大學〉新論》,載《新儒家評論》第二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

  [42]《晉書·王羲之傳》“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99頁)。

  [43] 王羲之微醺書寫(心不在此)的一片神機的《蘭亭序》,酒醒之后,“更書數(shù)十百本,終不及之”。

  [44] (日)長谷川全:《川端康成之死》,孟慶樞譯,《川端康成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有人認為與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有關(guān)。據(jù)板坂剛披露,三島由紀夫自殺后不久,川端即前往現(xiàn)場觀看了三島身首分離的遺體并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

  [45] 《論語·述而》,(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482頁。

  [46] 《論語·為政》,(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462頁。

  [47] 《論語》論述“君子”的話語很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不器”;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48](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471 頁)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49] 《論語·里仁》,(清)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2471頁。

  [50] 《論語·里仁》,(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71頁。

  [51] 希臘神話認為,早上喻指人類童年,人剛生出來柔弱不能站立走路,需四個手腳都在地上爬行,故有四條腿;
中午喻指壯年,頂天立地,故有兩條腿;
晚上喻指晚年,身體衰弱行走需拐杖,故有三條腿。

  [52] 《論語·里仁》,(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471頁。

  [53] 《論語·子路》,(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507頁。

  [54] 康德著《實用人類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頁。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要義 定位 精神 大學 王岳川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