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吳志攀:斯人已逝,遂成絕響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二十五年前,在北大法律學系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經常在校園里看到一位老師:他總是背著一個很大的透明塑料袋,里面裝的是各種地圖。這位老師有時在大飯廳吃午飯,他和所有的學生一樣,或者蹲著,或者站著,在擁擠的環(huán)境里怡然自得,總會有學生湊過去與他說話。有時,他站在三角地書店前的宣傳欄,一邊看著那些墨跡淋漓的海報,一邊抽煙,若有所思。

  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模樣:戴著白色塑料框的眼鏡,頭發(fā)稀疏,穿白襯衣,個子不高,比較瘦弱,還有些駝背。我懷疑,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師,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二十多年過去了,我自己也已成了教授,可只要我一站上講臺,就會想起他講課時的音容笑貌。

  這位老師,就是陸卓明先生。

  念研究生的時候,我選了一門課,“世界經濟地理”。選這門課完全是出于對內容的興趣。當我走進課堂,發(fā)現(xiàn)上課的老師竟然就是我經常在大飯廳、三角地看到的那位先生。此時,我才知道他叫陸卓明,經濟學院教授。那一大塑料袋里裝的地圖,都是他自己繪制的。

  除了開課之外,學生會還多次邀請陸老師舉辦全校講座。講座時教室的過道上都站滿了學生,還有很多學生在講臺周圍席地而坐,在窗臺上也坐滿了學生。我還清楚地記得,陸老師的課安排在“老二教”的103階梯教室,大約可以坐二百多人。

  那時,“老二教”配備的麥克風時好時壞。講這樣的大課,老師是很花氣力的。但課堂的紀律太好了,教室里總是鴉雀無聲,就算坐在最后一排,也可以聽得很清楚。

  我還記得,有一次陸老師晚上做講座,兩個多小時站在講臺上一動不動,也沒有喝水——因為周圍都坐滿了同學,他只剩下“立足之地”了。好在地圖事先掛好了,陸老師不用動腿,只需動嘴。他也想走到黑板邊,用手指一下地圖,可沒有辦法做到,就只好用語言來指引。同學們的目光,隨著陸老師的話音,一點點地,找到他所指的區(qū)位。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陸老師這樣地受歡迎?而且是在名師如云的北大?答案只有一個:聽他的課,真的是最高水準的藝術享受!

  陸老師的名氣,其實并不大,他也沒有留下太多的著作?墒牵,還有數(shù)以千計聽過他講課的北大學生,當年都相信他是罕見的天才,F(xiàn)在回想起來,我更加佩服他的博學,他的語言那么生動那么幽默,他對各個學科的認識都很獨到,他對未來有驚人的預見力,他還是個了不起的戰(zhàn)略家……

  陸老師的課“信息量”很大。他的眼界之開闊,令人嘆服。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陸老師在解釋“戰(zhàn)略極”的概念時認為,當今世界上有五極:美國、蘇聯(lián)、西歐、中國和日本。他列舉了大量的理由,從政治、經濟、宗教和軍事等各個方面,來說明為什么這五家可以稱為“極”。他特別強調,由于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等戰(zhàn)略武器的出現(xiàn),已經改變了世界地理的舊觀念。他還強調:雖然日本地理位置與中國很近,而且整體上看,還是美國戰(zhàn)略極在亞洲的代表,但是,日本的實力最不容小覷。

  我記得有同學提問,日本沒有核武器,為什么能作為世界意義的戰(zhàn)略極呢?陸老師解釋,在日本的橫須賀港,有美軍的基地,隨時可以部署核武器,而且憑日本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制造出核武器。我們看這個問題,不能靜態(tài)地看,未來一旦有事,是否會發(fā)生突變?要處理國際問題,必須看得長遠,要有戰(zhàn)略眼光。

  還有一次,陸老師講到西非的自然災害與人口數(shù)量的關系。他說,西非連續(xù)出現(xiàn)餓死千百萬人畜的大旱災,災荒頻率在逐漸提高,災情一次比一次嚴重。值得注意的是,每當一次旱災過后,雨水較豐的年月總是使更多的人畜擁入這個地帶,人們都認為災荒僅僅是暫時的天降不幸?墒,這樣的人口流動,后果是災荒頻率更高、災情更嚴重、災區(qū)的面積更大。所以他提出了三個觀點:(1)人口的增加超過土地負載能力是導致災荒的根本原因。因為整個地帶都已出現(xiàn)人口過多,盡管受災各民族的生產方法與生活風習各不相同。(2)災情不僅取決于降水量,而且也取決于人口數(shù)量。(3)越是采用‘樂觀派’的‘廣闊天地大與作為’論,就越是會加重災情。

  陸老師的視野很宏大,他說,從尼羅河到印度河,干旱區(qū)的一個個灌溉區(qū)都在經歷著同一個過程,即由于人口增長而增加耕地,但新耕地不久就被增長的人口所淹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建立的灌溉區(qū),這個過程的推進尤其快速。

  陸老師的這些精辟的見解,真讓我們大開眼界。在“文革”剛剛過去不久的時候,要講這樣的觀點,可能也是需要一定勇氣的。更重要的是,陸老師啟發(fā)了我們,要學會對各種現(xiàn)象進行國際比較,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我后來教學生,也一定要求學生,不論研究什么問題,都先把世界各國類似的、相關的問題羅列出來,如此才能得出可靠一些的結論。

  又如,陸老師在課堂上還講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經濟地理學上有一個問題爭論已久,就是沿海與內地的關系。一是,由于近代外向性經濟的發(fā)展,“沿海布局”已成為現(xiàn)代生產力分布的一種模式。各大陸經濟分布的中心大都在沿海地帶是這個看法的一個證據(jù)。

  二是,沿海應該支持內地的經濟發(fā)展,以促進內地與沿海在經濟發(fā)展上達到平衡。這是發(fā)達地區(qū)支持落后地區(qū)的理論的一部分。

  這兩種看法其實是互相沖突的,因為,如果沿海布局已成為一種模式,內地的發(fā)展又怎么能夠趕上沿海?

  陸老師很深刻地指出:如果我們能夠看到沿海布局本身不是一種模式,而平衡布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我們的思路就可以從這兩個枷鎖中解脫出來。

  陸老師還幫助我們建立起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他用掛在黑板上的世界農業(yè)帶示意圖,給我們講解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玉米、小麥和大豆的生產情況。這些農作物作為飼料,又與養(yǎng)殖業(yè)聯(lián)系起來,養(yǎng)殖業(yè)又與工業(yè)化大生產聯(lián)系起來,工業(yè)化大生產與大都市圈聯(lián)系起來。陸老師講得絲絲入扣,引人入勝。

  我在陸老師的課堂上,第一次聽說了“波士華”(BOSWA)和“紐倫族”(NEWLUND)這兩個概念。陸老師解釋,“波士華”是美國波士頓到華盛頓之間形成的工業(yè)帶,這兩個大城市之間,有“空中巴士”,每十分鐘就有一班飛機對飛,隨到隨飛,好像公共汽車一樣方便。

  “紐倫族”是居住在美國紐約卻在英國倫敦上班的人,或者相反。在廉價航油的時代,倫敦到紐約之間有超音速民航客機對飛,只要三、四個小時,就可以從倫敦的希斯羅機場飛到紐約肯尼迪機場了。

  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聽到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是那樣震驚,我真切地感受到現(xiàn)代化有如此偉大的力量。那個時候,還沒有“全球化”、“地球村”這樣的概念,但是我卻從陸老師平淡的講述中,感覺到世界正在發(fā)生巨變。

  今天,北京和上海之間的航班密集程度,也達到了每15分鐘一班,現(xiàn)在北京和天津之間的高速鐵路,使兩個直轄市之間的距離縮短到30分鐘。我很自信,因為在二十多年前,我已經能夠想象到這樣的場面,這沒有超出我的知識范圍——當然,這都拜陸卓明老師所賜。

  陸老師不是專門的繪圖員,但他自己繪制的各種世界經濟地圖,書店里絕對買不到。陸老師的每一堂課,都好像在舉辦“地圖展”。各種地圖掛滿黑板,幾乎沒有留下多少寫板書的地方。陸老師畫這些地圖,很不容易,他畫每張圖都有自己的目的,要強調的部分特別醒目,其他部分就淡化過去。

  陸老師是專門從事世界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教授,但是,他把很多很多知識,都整合到世界地理系統(tǒng)中,娓娓道來。

  陸老師的學術貢獻應該由經濟地理學領域的同行來做評價,我其實沒有資格多說。但是我相信,他的許多觀點會有長遠的影響。

  比如,2002年的《南風窗》雜志曾經有如下的報道:

  “按中國已故戰(zhàn)略地理專家陸卓明教授的觀點,城市帶分三級:一級特大城市帶有三個,即美國東北沿海波士華、日本三灣一海、西歐西北英法德西城市帶;
二級大城市帶有三至四個,如加利福尼亞城市帶,其經濟總量比中法英任何一國的GDP都大;
三級大城市帶包括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等。”

  根據(jù)陸老師二十多年前的主張,“中國今后的城市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應把重點發(fā)展把長三角、珠三角、環(huán)渤海、遼中南、濟青煙、廈漳泉等小城市帶串成一條東南沿海十億人口一級的特大城市帶!

  陸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大城市帶”理論創(chuàng)始于美國。戈特曼教授1942年到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考察,注意到阿拉巴契山以東,一個個大城市迅速發(fā)展,并和周圍一些中小城鎮(zhèn)組成城市集團,如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等城市集團。15年后的1957年,他再次到原地考察,敏銳地注意到一個新情況:從新罕布爾州到弗吉尼亞州,沿主要交通干線大中小城市連綿不斷,城市與城市已經沒有界限,仿佛己連成一體,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帶。

  我不知道陸老師是不是最早引進這一理論的中國學者,但他肯定是比較早也比較系統(tǒng)地利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中國城市化現(xiàn)象的學者之一。他當年在課堂上有許多宏大的構想,我們曾覺得那不過是非常遙遠的夢,可今天都成了現(xiàn)實。中國城市帶的崛起,只用了短短二十年。我相信,未來的發(fā)展,還會像陸老師所設想的那樣,“串成一條東南沿海十億人口一級的特大城市帶”。

  此外,陸老師的核戰(zhàn)略思想也異常深刻。他是這樣解釋核競賽的根源的:

  “當最早投擲的原子彈顯示了它們的戰(zhàn)略威力以后,世界上極為眾多的人們產生了一種幻覺,以為永久和平已經到來,因為不論各種政治傾向的人們愿意或者不愿意,單方具有原子彈的一國似乎總是可以憑借這種武器的威脅來達到‘不戰(zhàn)而勝’,盡管這種永久和平只是一國霸權控制下的不公正的和平。

  “這種幻覺不久就破滅了,因為:

  “第一,不僅美國的敵國,而且美國的盟國也大都不能長久容忍美國的霸權。所以,美國的敵國就在‘原子彈不可怕’的口號下加緊發(fā)展自己的核武器,美國的盟國則在‘補充核武器’的口號下發(fā)展自己的核武器。

  “第二,當時的核武器的威力,不論是美國的或他國趕制的,還不足以摧毀敵國的全部軍事力量與全部經濟。敵國的常規(guī)兵力與核武器仍在本國土地或海洋上有相當大的回旋余地,可用以進行核反擊。不論哪一方先動手,戰(zhàn)爭的結果都將是雙方都只能實現(xiàn)接近于幸存的中下之策或下策。所以,雙方都不敢先動手,并互相利用對方的戰(zhàn)略弱點而加緊發(fā)展自己的核武器,以搶先達到能夠一舉摧毀敵國全部,迫使對方不戰(zhàn)而降。這就是核武器的競賽時期!

  我記得,當年陸老師在課堂上反復對同學們說,不要太幼稚,不要太聽信“國際主流媒體的說法”,要保持清醒:我們自己有了核武器,才不會挨打。

  我自己的專業(yè)是國際金融法,但我從來不認為,國際金融的這一套制度和秩序代表了“普適價值”。我始終要求我的學生,注意研究這背后的國家利益、國家戰(zhàn)略。這是我治學的基本立場之一,也是陸卓明老師教給我的。

  陸老師的課,上了一個學期就結束了。后來漸漸地,在校園里見到他的時候少了。而我自己,念完碩士,又念了博士,最后留校當了老師。

  留校后,我再也沒有見過陸老師。直到有一天,學校教務部要我填表,其中有一欄要我寫對如何當好大學教師的建議。我想起了陸老師,于是我就寫:當老師,就要像陸卓明老師那樣,認真?zhèn)湔n,認真講課,知識淵博,見解獨到,熱愛教學,熱愛學生。

  表交上去了,后來有人對我說,這樣寫不行,誰是陸卓明呀?是先進模范?是著名學者?為什么要像他那樣呢?我感到有些沮喪,我自己也不知道“理由”。

  后來我才知道,當我填那張表時,陸老師已經走了。

  他走得無聲無息,學校里的許多人都不知道他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進北大的同學,再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試圖在網絡上搜索關于陸老師的信息。盡管今天的互聯(lián)網搜索功能十分發(fā)達,但是,卻很難找到多少關于陸老師的信息。我只好托北大人事部和檔案館的同事,幫忙找到陸老師的一點資料:

  “陸卓明,男,1924年9月出生在江蘇南京,原籍浙江吳興。1994年去世。陸志韋的第二子。1948年受業(yè)燕京大學,1948-1952燕京大學經濟系任教,1952-1954北京經濟系任教,1954-1978北大地理系任教,1978-1992回到北大經濟系國際經濟專業(yè),著有《世界經濟地理結構》。1992年7月退休,1992年10月獲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4月因肺癌病故,時任海淀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

  這一段冷冰冰的文字,讓我忍不住想要流淚。此前,我真的一點也不知道,陸老師就是當年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先生的兒子。

  作為燕大校長,陸志韋以治校勤勉、尊師愛生而聞名,在抗戰(zhàn)中,他被日軍關進集中營,但他堅貞不屈,表現(xiàn)出了民族的氣節(jié)。(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也許校務長司徒雷登的名氣掩過了這位校長,但是,對于無數(shù)燕大校友來說,陸校長的形象,也是非常崇高的。

  可是,陸老師自己從來沒有對同學提起過一句,我們都不知道,陸老師上課的校園,也就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他只是講課,只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我們,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一點優(yōu)越感。也許只有這樣的風度,才真正配得上他的家世和教養(yǎng)?

  陸老師一定不認識我。當時很多學生崇拜他,就好像今天的學生崇拜明星一樣。他的課堂,永遠要提前占座位,或要有如同今天上班高峰時擠地鐵的勇氣才能擠得進去。我從來沒有提過任何讓他留有印象的問題,也從未敢在大飯廳里湊過去跟他說話,更不敢在上課時坐在講臺上,找機會請他在教科書上簽字留念。我實在是太普通、太平庸、太害羞了。

  可是,我已經不止一次在填寫學校下發(fā)的教學建議表時,寫下了他的名字。二十多過去了,我已經該進入“老教授”的行列了,我還能做什么呢?我只能希望,北大的年輕老師,要向陸卓明老師學習。他的身上,有我們北大的精魂。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了解到,北大經濟學院的王曙光教授當年采訪過陸老師,還寫了采訪文章。王教授當年是北大經濟學院的本科生,也像我一樣聽過陸老師的課,也像我一樣,是陸老師忠實的崇拜者。

  我找到了王教授的郵箱地址,我寫email給他,說希望拜讀他在十四年前寫的關于陸老師的文章。也許是因為時間太久了?王教授在計算機上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墒牵瑒倧霓r村調研金融問題回來的王教授,憑著記憶,連夜重寫了當年那篇采訪陸老師的文章,并且發(fā)給我。我深深感動了,我對他說:寫介紹陸老師的文章,是當年所有聽過他的課的學生的使命。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逝去的絕響》。為什么起這個悲傷的題目?王教授解釋說:今天,學院里已沒有老師再教“世界經濟地理”這門課了,經濟學院的學生,課表上已沒有這門課了。就好像“廣陵散”,斯人已逝,遂成絕響。

  我又到圖書館借來了陸老師的著作《世界經濟地理結構》。這本書還沒有寫完,他就去世了,是由他的研究生周文最后幫助完成的。這本大16開本的書,中國物價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只印了1000冊,也許很多大學的圖書館里都找不到吧。

  可這確確實實是天才之作!陳岱孫先生作了序,他說:

  “陸教授是著名的經濟地理學家,在北京大學從事經濟地理學教研工作垂40年。從50年代初教授經濟地理和區(qū)域地理等課程時起,他就感覺到,從西方引進的關于經濟地理的傳統(tǒng)理論存在著許多缺陷,開始了有關的探索。積40年不斷研究,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但由于教學任務重,而他又認為所形成的理論還需要一些事實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予以充分證明才能成為定論。因而雖然他有些主要觀點曾散見于若干篇已發(fā)表的論文中,他卻堅持要對他的理論作全面系統(tǒng)的文字著述。這一部著作,是在 1991年后,才開始撰寫的。在陸教授得病時,本書的前三部分已完全完稿,其第四部分亦已基本上經過修改,在陸老師去世后,由其弟子作些必要的文字修整!

  這本大書中的許多珍貴地圖,都是陸老師當年課堂上使用過的,都是他自己親手繪制的。

  書的封面裝幀再簡單不過,如同陸老師當年穿的衣服一樣儉樸。書中的文字,好像陸老師講課的語言一樣,準確、生動、幽默。

  我在燈下展開陸老師的大書,好像又回到了陸老師當年的課堂上,已年過半百的我,再也笑不出來了。我的眼里含著淚,我最憂郁的那一根神經被觸動著。在字里行間,我靜靜地凝望著他的面容,細細地聽他講課。我想找尋二十五年前的那一段歲月,還有那個年代的精神氣質。

相關熱詞搜索:絕響 斯人 已逝 吳志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