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華、曾海芳:美、英、澳3家主流媒體奧運報道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2008年8月4日-8月13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后10天)的時間段內美國的《紐約時報》、英國的《泰晤士報》以及澳大利亞的《悉尼先驅晨報》網絡版的北京奧運會相關報道,考察西方主流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主題、特色和技巧。
北京奧運會是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事,也是13億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一方面,中國希望借奧運的平臺向世界展示其和平崛起的大國形象;
另一方面,世界也希望乘奧運的東風進一步走近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大國,對這一正在日益現代化的東方大國多幾分了解。因此,北京奧運會以其特殊的意義吸引了各國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充分報道。為了了解國際著名媒體眼中的北京奧運會“故事”,并從中借鑒傳播技巧,筆者將在本文中探討分析美、英、澳的3家著名報紙的網絡版2008年8月4日-13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后10天)的時間段中的北京奧運會相關報道。選擇以這3家報紙(網絡版)為考察對象的理由如下:
《泰晤士報》是英國影響最大的報紙,并且聞名于世,在國際上產生影響力!都~約時報》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日報,并且以“檔案記錄報紙”著稱,聲名遠揚,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這兩家報紙分別作為歐美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西方世界報刊傳媒對現實的呈現、構建。而《悉尼先驅晨報》則是澳大利亞歷史最為悠久的報紙,也是該國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在西方社會中,澳大利亞這一大洋洲的英語國家從發(fā)達程度上來說與美英相比有差距。將之包括進本文的研究實例中有助于提高本文考察對象在地域分布和發(fā)達程度分布上在西方的代表性。至于以網絡版為考察對象,則是為了方便資料收集。
一、研究時間段中3家美、英、澳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量
通過對研究時間段中被選定的3家美、英、澳主流媒體網絡版的內容進行考察,筆者發(fā)現它們都發(fā)表了大量圍繞北京奧運會的文章,顯示出其對這一由中國舉辦的世界體育盛會的高度關注。(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網絡版上可以不斷增添上最新內容,在操作上筆者只能依據其在上網考察、下載時見到的文章進行討論。)
《紐約時報》網絡版圍繞2008年北京奧運會進行了廣泛、大量、密集的報道。8月4日,該報出版了長達12頁的奧運會專版,刊登了多篇介紹北京奧運會的長文,并配以大量彩色照片。從8月4日到13日,從下載的文章量來看,每天有10來篇,或者超過這一數字!短┪钍繄蟆肪W絡版上關于北京奧運會的報道量雖然不及《紐約時報》,但從下載的文章看也有80多篇,與同期其他主題的文章數量相比,也已占據明顯優(yōu)勢,凸現出了其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度之高!断つ嵯闰尦繄蟆肪W絡版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盡管從文章篇幅看比不上美、英的兩家媒體,但在數量上卻遠遠超出了上述美、英兩家媒體:多達200多篇。
這些無不說明西方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而這些關注可以說一來緣起于奧運會本身,二來也反映出其對我國作為本屆奧運會東道主國家的關注度。眾所周知,四年一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世界上最重大的體育賽事,也是參與國家最多的體育盛會。其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更快、更高、更強的箴言,“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以促進建立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的社會”的目標,“謀求把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chuàng)造一種以在努力中求歡樂、發(fā)揮良好榜樣的教育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為基礎的生活方式”[1]的精神,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公眾,歷屆現代奧運會因而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而作為2008年奧運會東道國的中國不僅有著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歷史,而且更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驚人活力,其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發(fā)展和進步令世界刮目。中國,以其和平崛起的發(fā)展中大國形象已經在世界上引起矚目。盡管伴隨著這種矚目也有一些挑剔的議論,有一些對中國發(fā)達后何去何從的疑慮等,但是,外國對中國的關注度近年來大為提高卻是客觀事實。面對現在這個走近奧林匹克、走近中國的絕好機會,外國媒體當然不會錯過。它們紛紛派記者到北京,持續(xù)地關注北京奧運會,捕捉各種新聞素材,大力進行傳播。
二、這3家媒體北京奧運會報道的主題
對研究時段中這3家媒體網絡版內容的梳理發(fā)現,奧運會開幕前后的這10天中,從它們圍繞北京奧運會的報道主題、重點上來說,開幕前5天和開幕式舉行后的5天之間有所不同:前5天的報道主題相對不是很集中,而且時而老調重彈地涉及有關人權、宗教等西方媒體傳統(tǒng)上突出強調的政治議題,多少帶有以其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套中國的現實的色彩。而在后5天中,主題轉為更加焦點化,奧運開幕式、奧運賽場及賽事、運動員和奧運團隊、奧運會的組織工作等,成為集中關注的重點。
在奧運會開幕式舉行前(8月4日和8月8日白天)5天中,《紐約時報》網絡版的奧運相關報道圍繞的主題主要有:奧運期間的安全問題,中方的東道主準備工作(包括中國有關工作人員為反興奮劑所作的努力),著名運動員和體壇新秀(尤其是關于美國的和中國的運動員),北京的環(huán)境問題(空氣質量問題),對“鳥巢”和“水立方”建筑的描述,中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奧運期間的一些外地來京務工者面臨的境況,人權、宗教等美國主流媒體傳統(tǒng)上突出關注的政治議題,等。對于那幾天中發(fā)生的相關事件,也展開了報道。如:新疆喀什市8月4日清晨發(fā)生嚴重暴力襲警事件,致16人死亡16人受傷,該報網絡版于8月4日迅速予以報道,并于5日繼續(xù)進行報道。又如,美國總統(tǒng)布什8月5日抵達韓國,開始其亞洲三國行,而后在結束對韓國和泰國的訪問后,赴北京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紐約時報》網絡版對之接連進行報道。8月5日,美國前冬季奧運會冠軍、“達爾富爾團隊”發(fā)起人之一喬伊•奇克被中國取消簽證一事,該報網絡版于8月6日在題為《中國為自己有權對活躍分子拒簽進行辯護》一文中進行了報道。[2]自8月8日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舉行起,開幕式、奧運賽事、運動員和奧運團隊成為最主要的話題。其中,8月8日關于奧運會的報道以《北京奧運會以盛大的儀式開幕》為題,其導語寫道:“欣喜若狂的中國,一個古老而如此堅定地要努力成為現代強國的國家,周五晚上終于迎來了其奧運時刻!薄笆澜绺鲊谥袊鴩殷w育場觀看,北京奧運會以直上云霄的焰火、盛大的演出和對于中國文化和國際友好的慶祝開幕!盵3]此外,這一時段《紐約時報》網絡版奧運報道涉及的話題還包括:美國游客在北京一座鼓樓遇害(該網站的有關文章標題點明了遇害游客為美國排球主教練親戚);
新疆阿克蘇地區(qū)發(fā)生爆炸事件;
美國全國籃球協(xié)會進入中國籃球運動市場的發(fā)展現狀;
新疆喀什發(fā)生暴力襲警事件;
奧運紀念品銷售;
在北京機場戴面罩的美國自行車運動員再次致歉等。
《泰晤士報》網絡版在奧運開幕前5天中的報道主要涉及:運動員的備戰(zhàn)情況(主要是英國和中國),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工作(其中包括奧運會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中國為反興奮劑做出的努力等),北京的環(huán)境和空氣問題,奧運安保工作,北京奧運會遭遇票務騙局,中國的國球:乒乓球,新疆爆炸案并由此引申到此次奧運會所面臨的各種難題。此外,人權、宗教、“藏獨”等問題也是這一時段報道較多的內容,其中多次提到藏獨分子對北京奧運會的抗議,并采訪了因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館(鳥巢)門口公然展示藏獨旗幟和標語而被捕的蘇格蘭抗議者家人。[4]而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舉行之后,《泰晤士報》報道的重點轉移到了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的組織工作、奧運會的賽場賽事、運動員以及觀看比賽的中國觀眾。例如,在該報網絡版8月7日的文章中,提到了中國觀眾和志愿者,指出“當8月6日徐媛為中國女足率先攻入一球時,天津體育場內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整個民族出動了......可以想象,接下來的半個月將充滿了嘶啞的吶喊和歡呼”[5]8月10該報網絡版的一篇文章描述說,“而在8月9日陳燮霞為中國奪得首金時,大屏幕前聚集著一大群觀看她比賽的志愿者。他們伸出雙臂,準備熱烈鼓掌,但當看到有不少外國朋友在身邊時,這些來自東方禮儀之邦的年輕人壓抑住了縱情吶喊加油的沖動,轉用更為溫雅的方式表達民族自豪”。[6]隨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眾多秘密(如29個“煙花腳印”是如何制作的,點火方式的創(chuàng)意由來,李寧飛天漫步點火如何做到的等),《泰晤士報》也在11、12號的網絡版中報道了這些“揭秘”。此外,這一時段的話題還包括:北京市民歡慶奧運,奧運會運動員排隊看中醫(yī);
美國游客北京遇襲;
中國進一步加強安全戒備;
倫敦奧運會(下一屆奧運會)的相關準備工作情況等。
《悉尼先驅晨報》網絡版在8月4—8號的報道中主要議題有:運動員備戰(zhàn)情況,澳大利亞幾個具備奪金實力的項目介紹,奧運會期間的航空,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的天氣預測,開幕式排演,國際奧委會動態(tài)(奧委會主席羅格認為北京奧運會將成為中國發(fā)展的里程碑),澳大利亞奧委會動態(tài),北京奧運會的票務詐騙事件及其受害者,奧運會安保工作,澳大利亞電視媒體對北京奧運會轉播的準備工作,奧運火炬在北京的傳遞,新疆喀什發(fā)生的暴力襲警事件。人權、藏獨等西方媒體普遍熱衷討論的問題也在議題之列,例如,其8月8日題為《奧運前日:全球范圍的抗議》的報道提到,“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前一天,在中國駐巴黎、駐華盛頓、駐渥太華大使館,以及在印度、尼泊爾、倫敦等地都有抗議人群出現!盵7]8月8日當晚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后,《悉尼先驅晨報》的報道議題較之前也略有不同,關注的重點包括:奧運會開幕式,賽事賽況,奧運明星的幕后故事,前奧運選手現在的生活,澳大利亞的中國“海外乒乓軍團”,北京的天氣和氣候,奧運期間的國際關系,美國游客遇襲,奧運安全工作進一步加強,以及天安門藏獨抗議分子被捕等。
縱觀研究時段中上述3家西方媒體的奧運相關報道,可以看出對有關事件它們總體上進行了較客觀的報道,但個別文章顯示出對情況不夠了解:例如,《紐約時報》網絡版有篇文章稱中國媒體對一再奪金的美國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關注不夠。而事實上中國的傳媒對菲爾普斯再三進行了報道。對于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和組織工作,3家媒體都肯定了中國政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并稱贊了奧運志愿者及相關人員的熱情和周到的服務。對于開幕式的報道,多數文章以盛贊為主,但也有文章援引了不同觀點,如稱之“過于機械化”、“鋪張”等。[8]對開幕式表演中《歌唱祖國》的真正演唱者楊沛宜因“換牙”問題而改由形象更好的林妙可替代出場,這3家西方媒體的有關報道,均表現出了疑惑不解。而在一些涉及人權、民族矛盾等與意識形態(tài)有關的問題時,它們的報道則顯示出與以往多少有些大同小異的論調。
三、報道手法技巧
從新聞業(yè)務上來說,美、英、澳的這3家著名媒體在報道中都顯示出嫻熟的報道技巧。具體而言,在本文研究時段中,它們的奧運相干報道展現了如下特色和技巧:
1.注重援引多元的信息源。強調多元化信息源是國際上的新聞報道慣例。國外公眾在接觸媒介信息時,也會期待獲得來自多種信源的信息。上述3家媒體作為國際著名報紙,顯然深諳此道并在此次奧運報道中嫻熟地將之應用。如《紐約時報》網絡版關于新疆發(fā)生暴力襲警事件的報道《正當中國準備召開奧運會之際,發(fā)生了新的暴力事件》,援引了新華社、中國官員、人權鼓吹者、恐怖主義問題研究專家、一位中國當代國際關系學院的反恐專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政治暴力和恐怖主義國際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者、華盛頓情報研究和分析中心一位成員等多個信息源,其觀點各有不同。與此相似,《泰晤士報》在報道該事件時也引用了目擊者、當地維吾爾族人、當地官員、中國官方聲明及北京奧組委發(fā)言人等多個信息源,引述了其不同言論。
2.善于捕捉亮點、尋求獨特的角度,善于以具體生動的事例切入。例如,8月5日《紐約時報》網絡版的一篇報道西太平洋的島國馬紹爾群島派出運動隊參加北京奧運會的文章,強調了這是這一島國首次參與奧運會,在標題中將之稱為馬紹爾群島“在世界舞臺上的首次亮相”(“A Debut on a World Stage”)。又如,《泰晤士報》的記者以切身體驗將北京奧運會與亞特蘭大和雅典奧運會進行了對比,寫道,“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很幸運地只花了4個小時就領取到了資格認定。四年前在雅典,我花了2個小時出機場,從機場巴士下來后又花了半小時找到記者村的住處。(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而此次我11:20到達北京,10分鐘后我就通過了資格/身份認定,5分鐘后我拿到了行李,再5分鐘后我已經乘上了傳媒班車,一個小時不到我就已經在房里俯瞰風景了......期間人們向我報以數千個微笑,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服務人員和志愿者總是知道如何能為我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盵9]這樣的具體描述,生動地說明了北京的東道主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熱情。而《紐約時報》網絡版8月7日一篇題為《游泳健將激勵姐妹為參加北京奧運會而努力》的文章,則講述了美國游泳名將Torres 2000年在50米游泳Santa Clara國際邀請賽中打破記錄獲Santa Clara獎牌對一對美國奧運迷姐妹的影響之動人故事,以Torres同當時分別年僅10歲和8歲的Sandra 和Danielle Fong姐妹相遇并把獎牌相贈如何使這兩位女孩萌生參加奧運會之夢并為實現這一理想而拼搏的實例,說明了著名體育運動員的深遠影響。
3.客觀報道中穿插分析性意見?傮w說來,這幾家外國著名報紙網絡版的奧運相關文章對有關事件進行了較客觀的報道。但在一些涉及奧運安全、外國政要訪華等與政治發(fā)生聯(lián)系的話題的報道中或者在一些報道引申到政治類話題時,則顯示出了在其中引述不同意見以及穿插分析性意見的特點。例如,《紐約時報》網絡版在報道新疆喀什市8月4日清晨發(fā)生的致16人死亡16人受傷暴力襲警事件中,描述了中國的許多奧運安全措施,添上了一些批評者們認為那些為防止恐怖活動而安裝的監(jiān)測器具可以用來對付不同政見者的議論。而該報網絡版8月7日一篇報道美國總統(tǒng)布什在泰國發(fā)表有關亞洲政策講話的文章,則強調布什講話中談到人權、宗教問題的涉華內容,將之解讀為布什講話中“最為重要的評論”( “the most significant remarks”)。[10]又如,在這一媒體8月7日一篇基調對中國是肯定的文章《中國領導人在變化面前表現出靈活性》中,穿插了關于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議論,認為“如果西方人經常通過‘文化大革命’和1989年的天安門廣場事件的棱鏡來看中國,那么中國人則學過關于鴉片戰(zhàn)爭和日本及西方對中國的殖民主義進入的歷史!盵11]再如,《泰晤士報》網絡版也以《微妙的中國局勢》為題,就新疆暴力襲擊事件及其影響發(fā)表議論,指出“該事件令中國政府驚出一身冷汗...中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舉辦北京奧運會,因此不容有失...自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后,這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一次在共產主義國家召開,愛國精神和神經緊張的結合使得此次奧運會高度政治化!盵12]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tǒng)、價值體系、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同中國的巨大差異,這些媒體對事情的解讀和分析難免出自于不同的思路框架,難免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4.注重不同意見的平衡。
在新聞報道中注重平衡的手法在西方新聞界普遍受到重視。此次上述3家外國著名媒體在奧運報道中對這種手法的運用,還起到了以此作為穿插分析性意見的隱蔽方式之作用。前段時間圍繞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曾發(fā)生過諸如拉薩騷亂事件、奧運火炬?zhèn)鬟f屢受干擾等事件,引起中國和海外華人社區(qū)的強烈反響,而西方圍繞中國的環(huán)境問題、西藏問題、公共安全問題、宗教自由問題、外國媒體在華報道自由問題等,還發(fā)生過激烈爭議。也許是由于這些都使西方媒體領略到了有關問題的敏感性、復雜性,因而上述3家媒體的奧運相關報道雖然不時穿插一些分析性意見,但基本上比較審慎,盡管西方媒體慣用的“專制的”、“集中制的”之類的標簽式語匯依然時有出現,但更多地是采用引述他人意見的方式隱蔽地穿插分析,并且很注意引述不同意見的平衡式寫作手法。
5.視角獨特,凸顯體育競技背后的人文關懷。在這樣一場重大的體育賽事中,競爭和獎牌往往非常引人注目。然而,這3家媒體卻分別從不同的視角,挖掘和報道了一些被人們所忽略的細節(jié)。例如,《悉尼先驅晨報》采訪了3位前奧運選手,他們分別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男子帆船帆板冠軍澳大利亞人Mark Turnbull,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4x100混合泳亞軍澳大利亞人Helen Denman,以及曾經參與了1984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羅馬尼亞重劍手Nicolae Mihailescu。他們或因退役,或因傷病而無緣2008年北京奧運會。文章談到了他們如何適應遠離媒體關注、淡出觀眾視線的平靜生活。[13]另一篇文章則從獲得獎牌的俄羅斯運動員和格魯吉亞運動員的擁抱、親吻臉頰為切入點,談到了近日兩國間爆發(fā)的沖突,并指出國家間的沖突無礙于運動場上的友誼。[14]此外,《紐約時報》網絡版8月7日在一篇文章中也從“草根”的眼光看待許多外地到京打工者因種種原因在這段時間被勸離,談到了一些外地來京務工者對不能在北京看奧運感到的遺憾。
從報道手法和技巧來看,上述3家西方媒體善于從具體事例或者記者的親身經歷入手,挖掘細節(jié)和背后的故事,從而更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和共鳴;
注重使用多元化的信息源,從而容易給人以報道言出有據而且根據來自多方的印象;
善于平衡、援引不同觀點,以便在巧妙地提供議論的同時又有助于給人以報道客觀,不偏不倚的印象。這些手法和技巧,固然并非它們所獨創(chuàng),也并非在此次奧運報道中才出現。但是,它們在此次奧運報道中對這些技巧的應用,再次讓人們領略到著名國際媒體長期以來實踐的、被國際受眾所習以為常的新聞表述方式,值得我國傳媒在國際傳播中借鑒。
結束語
各國媒體競相報道是歷屆奧運會的一道風景線。此次北京奧運會當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國際媒體對具有古老文明而又正快速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多少抱有神秘感,其見證和報道北京奧運會的興趣更濃。本文的研究發(fā)現,美、英、澳3家主流媒體對北京奧運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展開了密集的報道。當然,對于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系統(tǒng)和社會體制與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國,西方媒體的認知不僅有限而且是有偏差的。以此次上述3家外國主流媒體的奧運報論而論,奧運會開幕之前,一些奧運相關文章引申到了西方傳媒傳統(tǒng)上重視的人權、宗教、民族矛盾等議題,其中時而穿插著一些反映西方視角的解讀、分析,包括引述的負面評論。然而,由于西方、尤其是歐美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突出的強勢地位,它們進入國際受眾視線的可能性遠大于其它媒體。[15]因而這些媒體關于中國的報道構成國際公眾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而它們的表述方式,更是通過長期的實踐而為國際受眾所熟悉、認可。對于這樣的現實,我們應當理性地看待,應當對國際上著名媒體的涉華報道加以認真研究分析,從中考察這些報道所講述的中國“故事”描述的中國形象,考察其報道技巧,以便在此基礎上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有效的國際傳播,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增進國外對我國的認知。有時,即使國際媒體所講述的中國“故事”捕捉到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或者奇怪的東西,我們也可從中尋找可供思考的材料。此次北京奧運會,中國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魅力。相信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圓滿結束,將會有更多的西方觀眾重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而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也將以更加開放、寬容、自信自如的態(tài)度,對待國際傳媒,為后者通過進一步走近中國增添對中國的了解,提供更多的機會。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媒議題設置、2008北京奧運會與中國體育的國際化》階段性成果;
項目批準號07BTY015)
[注釋]
[1]參見《奧林匹克憲章》(The Olympic Charter)(英文版),獲自國際奧委會的網站(http://www.olympic.org)。
[2]"China defends right to deny actionists visas", Aug. 6, 2008, www.nytimes.com.
[3] “Games in Beijing open with a lavish ceremony”, Aug. 8, 2008, www.nytimes.com.
[4]" We"re proud, says Family of Olympic protest Scot", Aug 6,2008, www.timesonline.co.uk
[5]" China"s march to glory given early kick-start", Aug 7,2008, www.timesonline.co.uk
[6]" Beijing bursts to front in the greatest ever Games", Aug 10,2008, www.timesonline.co.uk
[7]" Worldwide protests on eve of China Olympics", Aug 8,2008, www.smh.com.au
[8]"Tripping the night fantastic", Aug 10,2008, www.smh.com.au
[9]"Beijing welcomes the world for better or worse", Aug 4,2008, www.timesonline.co.uk.
[10]"Bush Arrives in Beijing”, Aug. 7, 2008, www.nytimes.com.
[11]"China’s Leaders Are Resilient in Face of Change", Aug 7, 2008, www.nytimes.com.
[12]"Delicate China", Aug 5, 2008, www.timesonline.co.uk
[13]"Life after the games", Aug 13, 2008, www.smh.com.au
[14]"Two women ignore the conflict of their nations", Aug 11, 2008, www.smh.com.au
[15]張詠華《試論信息化時代“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多種渠道》,《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二期(第38-42頁),第41頁。
熱點文章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