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時間隱喻研究述評|研究述評

發(fā)布時間:2020-03-03 來源: 感恩親情 點擊:

  摘要綜述了近十多年來時間隱喻研究的現(xiàn)況,分析了時間隱喻表征的主要維度,結(jié)果表明大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時間隱喻的原型為空間-時間隱喻。從運動方式、方向和形狀論述了空間-時間隱喻的構(gòu)念特點,并討論了空間-時間隱喻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以及關(guān)于空間、時間圖式在隱喻映射中的相互關(guān)系的幾種理論構(gòu)想和實證研究。由于現(xiàn)有研究主要宏觀地對時間隱喻進行了語義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未來研究將更側(cè)重于微觀地研究時間隱喻的認知過程及其與人格間的相互影響。
  關(guān)鍵詞 時間隱喻,映射,空間-時間隱喻。
  分類號 B842
  
  時間作為構(gòu)成世界的維度,與空間相比更為抽象和難以表述。人們在探知世界的過程中,當遇到抽象或難以言說的概念、觀點或體驗時,往往不得不借助于熟悉的概念來對新事物進行描述。而隱喻正是一種被廣泛采用的、借用熟悉概念對新事物進行表征的手段。隱喻首先是思維問題,隱喻語言只是隱喻思維的派生[1]。雖然“科學概念不可避免都是隱喻性的”[2]觀點有些絕對化,但隱喻確實在我們?nèi)粘Q哉Z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時間隱喻是指用隱喻的方式來表征時間,即將別的語義范疇里的概念、表達、關(guān)系映射于時間范疇中,從而獲得對時間的理解和表征。有研究表明,時間表征從本質(zhì)上講是隱喻性的,不借助隱喻就難以表征時間[3,4];有5種時間隱喻(如:自我移動、時間移動等)被普遍應(yīng)用于英語、中文、印度語和塞索托語中[5]。時間隱喻在維度上既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又受語言的影響,在映射方式上、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出一定的文化差異性。這些差異性對時間信息的加工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研究時間隱喻的認知加工過程,將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抽象概念的表征與構(gòu)成,并有利于探討語言與思維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1 時間隱喻的主要維度
  
  由于人類具有相似的認知能力、思維過程及某些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驗,因此雖然有語言、文化和社會差異,但是對一些基本范疇的認知和表達仍具普遍性[6]。在考察時間隱喻表征的維度時,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這一概念也具有某些跨文化的普遍維度。
  通過分析中英文中常用的時間隱喻,王永紅得出4種基本的時間隱喻維度:跨時間-空間隱喻、跨時間-實體隱喻、跨時間-容器隱喻和跨時間-人隱喻[4]。張捷、曾翠萍則通過語義分析得出中英文中時間隱喻的3種維度:時間是空間、時間是金錢、時間是實體(又分為:容器、人或改變者)[7]。這兩個研究雖然對“實體”的界定有所出入,但是其語言學分析所得的結(jié)論是基本相似的,即:空間、實體、人都是常見的時間隱喻的源域。而由于所選語料的任意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相對單一,兩個研究都未能窮盡時間隱喻可能涉及的維度。此類研究中,較為全面的當屬周榕和黃希庭于2000年發(fā)表的“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在該研究中,他們在廣泛收集語料的基礎(chǔ)上,通過內(nèi)容分析和因素分析探析了中英時間隱喻表征的結(jié)構(gòu),提取出時間隱喻概念的11個維度:空間-容器、有價物、狀態(tài)、易逝物、效應(yīng)、改變者、檢驗者、動體、工具、人、主宰-被主宰。這一維度劃分在中英兩種文化中基本相同,因素分析中的因子與內(nèi)容分析中的主要維度相吻合,說明時間隱喻的這一結(jié)構(gòu)是有效的,其表征機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6]。
  進一步分析時間隱喻的這11個維度,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維度比其它維度更具有該范疇的成員代表性(即原型)。在眾多維度中,“空間-容器”這一維度在中文中具有最高的特征值(13.476),在英文中排第三(3.620,僅次于“動體”和“改變者”)。Lakoff和Johnson也曾指出,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是圍繞著很小一套的經(jīng)驗性概念――即直接來自我們的經(jīng)驗和用經(jīng)驗性詞匯來描述的概念而形成的[1]。這些基本的經(jīng)驗性概念包括一套基礎(chǔ)的空間關(guān)系(如,上/下,前/后)、一套物理的本體論概念(如,實體、容器)和一套基本的經(jīng)驗和行為(如,吃,移動)。這些經(jīng)驗性概念在以上提及的時間隱喻維度中已有體現(xiàn),尤其是空間經(jīng)驗對時間隱喻的重要性已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一致支持。藍純指出:“空間隱喻是一種意象圖示隱喻,即以空間概念為始原域,構(gòu)建其它非空間性的目標域。由于人類的許多抽象概念都必須通過空間隱喻來構(gòu)建,因此空間隱喻在人類的認知活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大量語料分析,他發(fā)現(xiàn)“空間”和“時間”雖然經(jīng)常被相提并論,但是雙方地位并不平等。無論是從個體還是人類發(fā)展來說,對空間概念的認識遠遠早于對時間概念的認識――對時間概念的認識本質(zhì)上是空間的。他研究了“上/下”兩個空間詞匯隱喻義出現(xiàn)的頻率,發(fā)現(xiàn)10.4%的“上”被用于對較早時間的描繪(隱喻使用頻率居第三高),23.27%的“下”被用于對較遲時間的描繪(隱喻使用頻率居第二高)[8,9]。Alverson對英語、中文、印度語和塞索托語分別進行分析后也發(fā)現(xiàn),人類的時間經(jīng)驗源于對空間的體驗[5]。Gentner等人也認為語言中表示時間的部分通常是用空間隱喻來表述的[10]。相對時間而言,空間經(jīng)驗構(gòu)成了人類知覺更基礎(chǔ)的部分。不只是感覺運動的空間經(jīng)驗在本質(zhì)上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看法,人們對空間經(jīng)驗的看法和表征也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看法。這使得空間-時間隱喻成為時間隱喻眾多維度的原型,現(xiàn)有國內(nèi)外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
  
  2 空間-時間隱喻的構(gòu)念
  
  從其運動方式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者們認為普遍存在兩套空間-時間隱喻系統(tǒng)。第一套系統(tǒng)稱為“自我移動隱喻”(ego-moving metaphor),其中自我或觀察者所在的環(huán)境是沿著時間軸向未來移動的。第二套系統(tǒng)則是“時間移動隱喻”(time-moving metaphor),其中時間軸被視為一條河流或傳送帶,在此之上時間從未來向過去移動[1,11,12]。這兩套系統(tǒng)導致了時間軸上對“前”“后”的不同分配。例如,在自我移動系統(tǒng)中,“前”被用于指示未來或稍晚發(fā)生的事件,如“面向未來”或“戰(zhàn)爭已被拋諸腦后”。相反,在時間移動系統(tǒng)中,“前”被用于指示過去或較早發(fā)生的事件,如“前天”或“會談之后的晚宴”。Gentner等人還指出,這種空間-時間隱喻的雙系統(tǒng)并存不只出現(xiàn)于英語中,很多語言中也存在這樣兩個系統(tǒng):其中一個系統(tǒng)里“前”被用來指未來,而另一個系統(tǒng)中“前”被用來指過去[10]。但在特定語言中,其中一個系統(tǒng)可能更有優(yōu)勢,例如,他們通過反應(yīng)時實驗發(fā)現(xiàn),在英語中,使用自我移動隱喻比使用時間移動隱喻來得更容易、更自然。
  其他研究者如Boroditsky等人也對空間-時間隱喻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他們認為,雖然空間-時間這兩個領(lǐng)域的隱喻關(guān)系為多數(shù)語言所共有,但受語言、文化的影響,這種隱喻關(guān)系在方向上或結(jié)構(gòu)上可能存在差異,并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和加工速度。而當個體感覺到的時間信息不足或不具有決定性時,這種認知差異將影響其對時間的看法,如對時間的透視和對時間的規(guī)劃、管理。他們使用了三項實驗來對中英文中時間表達的差異進行了考察,發(fā)現(xiàn)中英兩種文化在時間的方向性上存在差異:說英語的人在談?wù)摃r間時主要將其視為水平的,而說漢語的人則更常將其描繪為垂直的。在第一項實驗中,即使說漢語的人用英語來思考,他們也傾向于將時間視為垂直的(讓說漢語的人看到一列垂直的物體,比讓他們看到平行的序列時能產(chǎn)生更快的啟動,使他們能更快肯定“三月比四月來得早”這樣的陳述,而說英語的人則相反)。第二項實驗則發(fā)現(xiàn),說英漢雙語的人將時間視為垂直的程度與他們最初接觸英語的時間有關(guān)。在第三項實驗中,研究者教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用類似漢語的方式,即用垂直的空間詞匯來談?wù)摃r間。在隨即的實驗中,這組英語被試表現(xiàn)出和說中文的被試相似的偏向――將時間視為垂直的。這些研究表明,語言的確可能對抽象領(lǐng)域的思維形成有相當?shù)挠绊。母語對人們習慣思維的形成有著不容小覷的重要作用。同時,空間-時間的隱喻關(guān)系在不同語言文化中也可能會有所差異,可能存在水平時間觀和垂直時間觀的差異。
  除此之外,Yu在討論空間對時間概念的模式影響時,還認為主要的時間模式包括直線性時間、圓形循環(huán)性時間和螺線性時間[14]。Dahl以馬達加斯加語和時間隱喻的表達為出發(fā)點來考察馬達加斯加島的跨文化交際之后,也確認了空間對時間隱喻的影響[15]。他指出,從隱喻的角度來講,似乎馬達加斯加人是倒退著移向未來的。他認為存在三種主要的時間概念:線形時間、循環(huán)的時間、和事件相關(guān)的時間。馬達加斯加語中的空間-時間隱喻與西方的不同,主要是時間在移動。
  總之,從空間-時間隱喻的運動方式來看,其空間-時間隱喻的結(jié)構(gòu)可分為自我移動和時間移動兩種。從空間-時間隱喻的方向來看,其結(jié)構(gòu)可分為水平的和垂直的兩種。從空間-時間隱喻的形狀來看,其結(jié)構(gòu)大致可分為直線性的、圓形循環(huán)性和螺線性時間三種。有意思的是,時間領(lǐng)域似乎并非是空間領(lǐng)域的直接映射和翻版。首先,時間通常被認為是一維的,所借用的空間詞匯也更多是單維的(如前后、上下),而不是二維或三維的詞匯(如寬窄、粗細或大小)。其次,為了能掌握時間的順序,時間鏈必須要有方向,因此,順序性詞語如“前”“后”、“之前”“之后”常常被用于時間表述中,空間對稱性詞語如“左”“右”則較少被使用。研究者們進而追問:“空間-時間隱喻的產(chǎn)生機制是怎樣的,空間與時間兩個范疇的隱喻關(guān)系究竟怎樣,時間圖式和空間圖式是否相互獨立”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空間-時間隱喻的產(chǎn)生機制、內(nèi)在聯(lián)系、表征方式等問題,雖然爭論較大,但也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和雛形。
  
  3 空間-時間隱喻的心理機制
  
  3.1 空間-時間隱喻的產(chǎn)生
  對于空間-時間隱喻是如何產(chǎn)生的,目前主要有三種意見。主流的觀點是隱喻構(gòu)念觀(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View),又稱隱喻映射作用論(Metaphoric Mapping Theory)。它認為空間表征是時間表征的源頭。像時間這樣的抽象領(lǐng)域是從更具體、更經(jīng)驗性的空間領(lǐng)域中獲得其構(gòu)念的;也即,由隱喻喚起的空間圖式將為時間中事件的組織提供相關(guān)的信息[1,16]。與之相反,第二種解釋稱為結(jié)構(gòu)平行論(Theory of Structural Parallelism)[17]。由于空間和時間領(lǐng)域內(nèi)在的相似性,兩個領(lǐng)域中各自有著平行的順序系統(tǒng)。這樣,由于表征在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性,這兩個有著相同抽象性的概念領(lǐng)域獲得了相同的語言學上的標簽。因此,相同系列的詞匯可能被用于這兩個領(lǐng)域,而不是一個被另一個所建構(gòu)。第三種結(jié)構(gòu)映射作用觀(Structure-mapping View)則是以兩個領(lǐng)域的共同點為基礎(chǔ),認為隱喻首先是要發(fā)現(xiàn)已有的共同結(jié)構(gòu)。一旦時間、空間領(lǐng)域內(nèi)的表征結(jié)構(gòu)相聯(lián)合,對基礎(chǔ)系統(tǒng)(空間)的進一步推論就可以映射到目標領(lǐng)域(時間)中去[18~20]。
  支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首先,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所能接受的信息,絕大部分來自視覺。人類視覺系統(tǒng)發(fā)達,能較好地感知運動和空間,但對時間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人類的生理基礎(chǔ)決定其很可能是通過空間概念來認識時間概念的。其次,從人類發(fā)展的大趨勢看,空間知覺是先于時間發(fā)展起來的[21]。對個體而言,從兒童時間隱喻類型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趨勢來看,兒童最早使用的表征時間的隱喻類型也是空間概念和擬人手法[22]。最后,對太陽等天體運行的空間變化的觀察也可能影響了對時間的知覺,產(chǎn)生了如“時間較早為上/時間較遲為下”的隱喻[8,9]。如果第一種假設(shè)成立,那么時間隱喻的加工過程就可能完全映射了對空間領(lǐng)域中的陳述,時間隱喻的加工將不能離開空間領(lǐng)域。相反,如果第二種假設(shè)即結(jié)構(gòu)平行論成立的話,那么空間-時間隱喻的加工就與空間領(lǐng)域完全獨立,它們只是共用了一套語言表征。而如果第三種假設(shè)成立的話,那么空間-時間隱喻會以領(lǐng)域間的即時映射的形式出現(xiàn),類似延展的類比。先會出現(xiàn)空間和時間表征的連接,然后將來自空間的結(jié)構(gòu)性推論向時間映射。
  雖然三種理論都各有支持者,但來自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似乎更支持第一種觀點,即隱喻構(gòu)念觀。Haspelmath對全球操53種不同語言的家庭的研究表明,這些家庭無一例外,都使用了空間性表達來表征時間概念[23]。這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了時間概念對空間的依賴。為了證明空間-時間隱喻有其心理的現(xiàn)實性,心理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還集中研究了自我移動和時間移動隱喻這一語言學上的區(qū)分有無心理學上的意義,以及人類是否借助隱喻完成了從空間向時間的映射。Gentner等人通過向被試展示一系列時間陳述,測量自我移動和時間移動兩種圖式一致或不一致時對時間表達的加工時間[10]。在提供的背景句和測試句中,有的在同一圖式內(nèi)前后一致,有的則需要在自我移動和時間移動兩個圖式之間進行切換。反應(yīng)時的數(shù)據(jù)顯示圖式間切換的確會導致加工時間的增加。這一實驗印證了隱喻構(gòu)念觀中關(guān)于系統(tǒng)映射的假設(shè)。該假設(shè)認為人們是通過空間對時間的系統(tǒng)映射來理解這些時間隱喻的,因此對同一系統(tǒng)內(nèi)的隱喻進行加工比在不同隱喻系統(tǒng)間進行切換更有優(yōu)勢。McGlone等人則使用歧義句來考察自我移動和時間移動這兩個空間-時間隱喻維度對時間加工的影響[24]。他們向被試呈現(xiàn)歧義句,如:“周三的會議向前移了一天”,并發(fā)現(xiàn)當隱喻性上下文為自我移動時,被試將該句理解為周四開會;而當上下文為時間移動時則將會議理解為在周二召開。Boroditsky沿著歧義消除范式所做的后繼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再次證明時間和空間在概念構(gòu)念上而非僅僅在語言上有相似,對時間的理解和建構(gòu)是基于來自空間的隱喻[25]。
  
  3.2 空間圖式與時間圖式在空間-時間隱喻中的關(guān)系
  根據(jù)主流的隱喻構(gòu)念觀,由隱喻所喚起的空間圖式將為時間圖式提供必要的相關(guān)信息,但二者的關(guān)系究竟怎樣呢?空間圖式在時間的表征和加工過程中,扮演的究竟是怎樣活躍的一個角色呢?圍繞這一問題,人們根據(jù)空間圖式對時間圖式的效力強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強勢觀點(the strong view)認為,時間概念總是需要通過對空間圖式的即時啟動才能獲得?臻g圖式對思考時間是必要的,組織事件所必需的相關(guān)信息是從空間領(lǐng)域中引入的,而不是存儲于時間領(lǐng)域中的。因此,考慮時間時不僅需要訪問特定模式的時間組成,還要訪問對形成這些時間組成很必要的空間圖式。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如認知語言學家Croft等人就認同這一立場[26]。弱勢觀點(the weak view)則認為隨著頻繁的使用,一種獨立的表征已經(jīng)在時間領(lǐng)域中建立起來了,因此在考慮時間時就不再需要訪問空間圖式。這一觀點得到了近期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盡管新隱喻還是要作為即時的隱喻映射來進行加工,但是傳統(tǒng)的或經(jīng)常使用的隱喻則趨向于將意義存儲下來[27,28]。如果隱喻性映射經(jīng)常地在兩個領(lǐng)域間建立,結(jié)果將使這種映射最終可能存儲于本體域中,以避免以后在處理同樣的映射時出現(xiàn)浪費。
  Boroditsky用了兩個實驗來驗證空間圖式和時間圖式之間的關(guān)系[25]。在一個實驗中,他使用了空間和時間的歧義句來分別考察時間啟動和空間啟動對歧義句理解的影響。被試在考慮時間時受到了空間啟動的影響(63.9%一致),但是在考慮空間時沒有受到時間啟動的影響(47.2%一致)。隱喻的領(lǐng)域內(nèi)一致性效應(yīng)(metaphor consistency effects)在空間-空間條件轉(zhuǎn)換和時間-時間條件轉(zhuǎn)換中都有發(fā)現(xiàn)(分別為64.9%和69.7%)?傮w而言,實驗支持了較弱的隱喻構(gòu)念假設(shè),盡管空間圖式能被用來思考時間,但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在前一個實驗的基礎(chǔ)上使用了4(轉(zhuǎn)換類型:空間-空間、空間-時間、時間-時間、時間-空間)×2(一致性:啟動與目標一致、啟動與目標不一致)×2(目標類型:自我移動、客體/時間移動)的實驗設(shè)計,試圖考察時間、空間究竟是共用一套普遍而獨立的圖式還是各自有相對獨立的圖式。如果二者共用一套圖式,由于空間領(lǐng)域可能比時間領(lǐng)域與普遍圖式聯(lián)系更密切,那么從空間到時間的啟動要比從時間到時間的啟動要快。如果二者有相對獨立的圖式并符合弱勢的隱喻構(gòu)念觀,那么在啟動條件下,除了時間對空間的啟動之外,有啟動都比沒啟動的反應(yīng)時要快,空間或時間對時間的啟動沒有明顯差異。實驗結(jié)果顯示,人們在思考時間時會受到空間啟動的影響,但是時間啟動不會影響對空間的思考?臻g、時間領(lǐng)域的相互影響是不對稱的。在空間-空間和時間-時間實驗中也同樣發(fā)現(xiàn)了領(lǐng)域內(nèi)一致性效應(yīng)。但是和普遍圖式所預(yù)測的相反,從空間到時間的轉(zhuǎn)換(129毫秒)與從時間到時間轉(zhuǎn)換(130毫秒)相比,一致性效應(yīng)沒有出現(xiàn)差異。這一發(fā)現(xiàn)與普遍圖式對空間和時間不對稱性的解釋相反,卻支持了弱勢的隱喻構(gòu)念觀。
  弱勢的隱喻構(gòu)念觀也得到了來自神經(jīng)心理學的研究支持。Kemmerer利用4名腦損失病人對英語中共用的、描繪空間和時間的前置詞(如,in, at等)進行了系列實驗,結(jié)果表明空間-時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可以用隱喻映射理論得到解釋,但這些腦受損病人也表現(xiàn)出空間和時間前置詞上的分裂[29]。例如,有一名病人在前置詞的空間匹配測驗中80題只對了39題(正確率為46%),卻能在時間匹配測驗中得到60題對56題的高分(正確率為90%),二者差異顯著(χ2=31.2***)。這說明雖然空間圖式對加工和理解時間很重要,但在即時的時間意義加工中卻不一定是必要的。
  
  4 簡評
  
  時間隱喻的研究是語言學與認知心理學的交叉研究領(lǐng)域。當前已有研究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對時間隱喻進行了語義分析和跨文化研究,從微觀的角度對其心理機制的研究還相對比較薄弱。例如,時間隱喻的認知加工機制的特點、時間隱喻與認知發(fā)展的關(guān)系以及人格特點對時間隱喻認知的影響,迄今尚未見有研究發(fā)表,F(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間-時間隱喻,但是對空間-時間隱喻的心理機制則有待深入加以研究。雖然有研究指出,在戰(zhàn)略管理方面使用隱喻能有助于時間和時機的把握,有利于策略和制度環(huán)境間的進化[30],但是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對時間隱喻的應(yīng)用研究仍缺乏理論與實證研究。時間隱喻是一種復(fù)雜的心理現(xiàn)象,對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類對時間的認知,也有利于人類更好地認識和管理時間。我們將從上述三方面對時間隱喻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期望有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Turbayne C M. The myth of metaphor.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0. 22
  [3] 周榕, 黃希庭. 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科學, 2000, 23(2): 141~146
  [4] 王永紅. 從漢英時間隱喻之異同看隱喻與文化的關(guān)系.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14(2): 171~175
  [5] Alverson H. Semantics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Jay R B.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32~438
  [7] 張捷, 曾翠萍.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英漢有關(guān)時間的隱喻表達.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26(4): 107~111
  [8] 藍純. 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9, 5(4): 7~16
  [9] 藍純. 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英文本).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52~61
  [10] Gentner D, Imai M, Boroditsky L. As time goes by: 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time metaphor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02, 17(5): 537~565
  [11] Clark H H. 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In: Moore T 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27~63
  [12] Traugott E C. On the expression of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 in language. In: Greenberg J H. (Ed.),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3. Word structur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69~400
  [13] Boroditsky L.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3(1): 1~22
  [14] Yu 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5] Dahl øY. When the future come from behind: Malagasy and other time concepts and some consequences for communication. Int. J. Intercultural Rel., 1995, 19(2): 197~209
  [16] Fauconnier G. Domains and conne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 1(1): 151~174
  [17] Murphy G L. On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 Cognition, 1996, 60(2): 173~204
  [18] Gentner D.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 1983, 7: 155~170
  [19] Gentner D. Spatial metaphors in temporal reasoning. In: Gattis M. (Ed.), Spatial schemas in abstract though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1. 203~222
  [20] Gentner D, Markman A B. Structure mapping in analogy and simila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1): 45~56
  [21] 周榕. 時間隱喻表征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 2000
  [22] 周榕, 黃希庭. 兒童時間隱喻表征能力的發(fā)展研究. 心理科學, 2001, 24(5): 606~609
  [23] Haspelmath M. From space to time: temporal adverbial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Newcastle, UK: Lincom Europa, 1997
  [24] McGlone M, Harding J. Back (or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role of perspective in tempor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8, 24: 1211~1223
  [25] Boroditsky L. Metaphoric structuring: 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 Cognition, 2000, 75(1): 1~28
  [26]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66
  [27] Bowdle B, Gentner D. The career of metaph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s Society, Los Angeles, CA,: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31593&query_hl=1
  [28] Bowdle B, Gentner 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from comparison to categorization.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Twenty-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ancouver, BC, 1999
  [29] Kemmerer 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meaning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can be independently impaired. Neuropsychologia, 2004. 網(wǎng)上下載地址: http://www.cla.purdue.edu/slhs/pages/fac_staff/faculty/Kemmerer/(2004)_spatialtemporal_preps.pdf
  [30] L amberg J-A, Parvinen P. The River Metapho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1(5): 549~557
  
  A Review on Time Metaphor
  Chen Yan,Huang Xiting
  (Key National Discipline of Basic Psychology,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time metaphor in the past decade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time metaphor representation, it summed up that the archetype of time metaphor is space-time metapho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time metaphor according to its moving methods, directions and shapes are discussed. After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pace-time metaphor and the interrelation of space, time schemas in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the Weak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View beat other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won more suppor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Current time metaphor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analysis and cross-culture study, hence the future study may emphasize on the more microcosmic cognitive process of time metapho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time metaphor; mapping; space-time metaphor.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相關(guān)熱詞搜索:述評 隱喻 時間 時間隱喻研究述評 隱喻研究 隱喻學研究

版權(quán)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