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傅耀:對中國轉型的政治約束條件的經濟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04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摘要]中國轉型經濟走向何方受到諸多政治條件的制約。全球化降低了轉型的交易成本,也導致效用函數不同的利益集團的分野,只有在轉型過程中的收益大于損失,利益集團才會有支持轉型的動力。在中國工業(yè)化的富國征程中,"三農"問題如影隨行,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轉型的成功也取決于下一步能否取得農民的持續(xù)支持。政府是轉型的推動者,同時也必須面對轉型。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成為中國下一步轉型的邏輯起點,導致中國的經濟轉型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關鍵詞]轉型;
政治約束條件;
經濟學分析

  

  經濟學界近年來對轉型分析的文獻已經很多,但大多集中于轉型的"休克療法"和漸進之路二者優(yōu)劣性的評論,而疏于對其約束條件的分析,或者說更多地集中于轉型方式對經濟績效的分析,而缺乏對其進行政治經濟學的分析。羅蘭的《轉型經濟學》提出了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框架,本文借用他的分析框架,對于中國轉型的政治約束條件進行了嘗試性分析。文章認為,中國轉型的事后政治約束是全球化和工業(yè)化以及政府的職能,由于不同利益集團在這兩個過程中的損益不同,決定了轉型的實際過程是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博弈過程。博弈的結果不同,從中會演繹出一些對于中國下一步轉型有意義的結論。在本文中我們有時將轉型和改革并用,但是在此它們是同一個層次的概念,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一、轉型的政治約束的一般理論

  

  政治約束在轉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治約束分為事前的約束和事后的約束。事前的政治約束是阻礙決策的可行性的約束,它意味著對于改革方案必須進行妥協,必須制訂對受損者可信的補償方案。事后的政治約束是決策已經制訂并看到后果以后的反作用和逆轉約束,事后的約束通過試圖創(chuàng)造不可逆轉性來加以處理。事前的政治約束和事后的政治約束在一個確定性的世界中將是相同的,然而,如果在轉型路徑上存在不確定決策,兩者就會有實質的不同。費爾南德斯和羅德里克是在一個貿易自由化模型的框架中做出這一證明的[1](第114621155頁).要使得改革發(fā)生,必須使事前和事后政治約束兩者都得到滿足。在所有其他情況下,改革都不會被接受。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存在一個被費爾南德斯和羅德里克稱為反對改革的現狀偏好(status quo bias).得到這一重要的結果不一定需要風險規(guī)避的假設,所需要的假設僅僅是在改革過程中存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決策,不確定決策在時間上使支持和反對改革的多數發(fā)生轉移。這種轉移對簡單改革的最佳順序是至關重要的。

  政治約束分為確定條件下的約束和不確定條件下的約束,在不同的情況下,轉型的政治約束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確定的條件下,假定不存在總和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況相當于我們有增進效率的把握,因此不存在試驗的問題;
假定也不存在個別的不確定性,這就使得事前的和事后的政治約束的動態(tài)變化不復存在,因為選民確切地知道誰會成為贏家。然而,即使在確定條件下,在設計改革政策時政治約束仍然是重要的。由于中國的轉型從20世紀80年代算起,已經有20多年了,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這一條件對于目前的中國意義不大,在此不做詳細分析。

  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轉型出現的結果是出人意料的。不確定性存在于總和的(aggregateuncertainty )和個別的兩個層面上。如果不確定性是個別的時候,既得利益集團在改革的間歇期間會阻礙改革,或者使改革半途而廢,于是采取漸進性的改革可能會產生中期偏好狀態(tài),此時,采取激進的改革策略可能是最優(yōu)的。因為,它可以通過把可能逆轉的改革方案打包,從而防止中期現狀偏好。如果不確定性是總和的時候,轉型就沒有確定的路線,此時轉型路線就像對意外事件和壓力的即興反映一樣,是一種不確定條件下有意識的前瞻選擇。不同國家的初始狀態(tài)和政治約束的不同,對于轉型起著不同的作用,有時政策可能會被利益集團俘獲。

  總和的不確定性至關重要,經濟活動的代理人和政策制定者的行事和決策是以總和不確定性為既定前提的。這就是說,當不確定性是總和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多重均衡的結果,沒有人能事先預知將被選擇的均衡點。由于轉型過程是個人和決策者面對重大的不確定性進行決策的結果,因此,轉型理論必須包含轉型中必然發(fā)生的試驗(試驗就允許失。┖蛯W習(學習就允許犯錯誤)的過程。而且,當不確定性是總和的時侯,由于轉型具有的靈活性和試驗性的特點,漸進主義的改革是克服現狀偏好的一種方法,因為它不但允許進行改革試驗,而且它具有大爆炸所沒有的早期逆轉的選擇值。但是,漸進主義也能夠產生新的現狀偏好,中期現狀偏好通過特殊利益集團可能阻礙改革過程。這時的改革順序應當以比較可能給多數人重大收益的改革打先鋒,而不是以損害多數人的利益的改革為開始。在比較改革的策略時,不確定性的種類和改革過程中的學習起著關鍵的作用。

  轉型的政治經濟學其實就是在事前的政治約束與事后的政治約束,即改革的可接受性與不可逆轉性之間尋求均衡。這個均衡的實現取決于逆轉成本、早期逆轉的期權值以及改革所能帶來的預期收益。

  逆轉的期權值[2](第1207-1223頁)[3](第240-278頁)是指,當人們接受改革并在得知改革以后,也即在不確定性解除后,選擇一個返回現狀的逆轉和選擇繼續(xù)改革。早期逆轉的期權值與總和不確定性密切相關,早期逆轉的期權值越高,總和的不確定性就越高。由此可見,轉型就是各個利益集團在不確定性局限下,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個博弈過程。這種不確定性對于中國的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全球化對于轉型的約束作用

  

  全球化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回避。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轉型也不能脫離全球化的制約。

  首先,全球化使得市場機制傳達價格信息的功能在全球得到了擴散,降低了制度變遷時所需的費用。制度經濟學認為,如果進行生產決策的時候,可供選擇的技術和方法的范圍越廣泛,生產的成本便越低。同樣,可供選擇的生產制度形式范圍越廣泛,其采用的制度安排的交易費用也越少。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一個開放的、完全融合的全球性的商品和資本市場,并可以形成有利于世界范圍內生產、貿易擴張及資本流動的新的國際秩序,F在,市場將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其資源,使得價格機制能夠迅速地傳達出全球各地資源配置的效率程度。更為重要的是,在貿易往來中,能夠比較和發(fā)現哪一種制度是最為節(jié)約成本的制度,哪一種制度是最為便利交易的制度。全球化中也包含著信息化,信息化使得知識的擴散更加迅速和便捷,它是經濟發(fā)展的基礎。

  其次,全球化已經導致了"制度"競爭,制度系統(tǒng)對成本水平的影響極大。全球化的作用,最初表現為資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圍內競爭,可是一旦要素的流動和資源的配置功能達到較高的水平之后,全球化的作用就表現為不同國家之間的更高層次的競爭,即制度的競爭。所謂的轉型,就是創(chuàng)設這些制度。轉型國家在創(chuàng)設這些制度的時候,必須受到全球化的約束。全球化近幾十年來在整體上成為推動國家制度演變的主要動力。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發(fā)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制度變遷過程。制度是在有關的局限條件下,人類行為所作出的選擇結果。不論一個制度是如何的獨裁和暴政,這個制度的出現仍然是人類行為選擇的結果。制度既存在維護的費用,也存在轉變的費用。只有當一種制度的運作成本轉變到另一種制度的轉換成本可以明確地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準確地推測制度的取向。

  因此,我們的制度建設沒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是制度的轉換成本太高。只有當運行成本大于轉換成本時,制度的變化才有邊際上的可能。國際競爭使得國家之間改變他們各自的制度結構,以便為經濟增長和產業(yè)革命的推廣提供同樣的動力[4](第171頁).

  再次,全球化過程中,利益集團面對不同的激勵,對轉型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在任何制度安排中,產權結構決定了游戲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決定了區(qū)別勝負的條件,游戲規(guī)則改變,勝負和先后次序也會改變。勝者必然在利益分配中擁有話語權,占有支配地位,左右收入分配。如果在轉型過程中增進了本身的利益,利益集團就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否則阻礙經濟的前進。社會轉型的成本往往是由競爭中的失敗者來承擔的。自由市場經濟與既得利益集團之間的共同利益有限,既得利益集團希望繼續(xù)從權勢的庇護下獲得超額利潤。因為,競爭性的自由開放市場,為新近進入的競爭者提供了機會,因此,利益集團感覺到了來自自由市場競爭的威脅,這是他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如果少數利益集團擁有很大的經濟權力,他們就能依靠自己的政治影響來實現經濟目標,而不需要建立透明的市場規(guī)則讓所有人都能自由參與。

  如果利益集團在經濟上是沒有能力的,他們會采取積極的行動來壓制市場競爭,以確保自己的位置。這兩種影響都是消極的,而后一種比前一種更加危險[5](第244頁)。

  總之,全球化使得價格機制傳遞信息的成本降低、范圍擴大、程度加深,使得不同的利益集團判別轉型對于自己的凈利得方面由過去的模糊變得比較清晰,也即他們能夠對于未來的轉型提出明確的贊成或者反對意見,從而面對不同的激勵采取不同的選擇。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時期,既得利益集團已經積累了強大的制度慣性,這使得制度發(fā)生偏離的任何力量都會受到利益集團的抗衡。制度系統(tǒng)的事前制約作用主要體現為,我們的改革在當時的條件下采取雙軌制的方式,其實就是對于改革受損者的暗中補貼,使得改革的方略不至于因利益集團的阻撓停滯。由于事前的政治約束得到了滿足,所以中國的漸進式轉型就沒有導致類似前蘇聯那樣嚴重的經濟衰退,國民經濟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人民的福利沒有遭受強盜式的劫掠,同時又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邊際空間。事后的政治約束在這里主要表現為,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加速,原來贊同或者至少不反對全球化的那些集團或者階層,由于在轉型中利益受損,將會對于全球化持有遲疑或反對態(tài)度,這是轉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三、工業(yè)化對中國經濟轉型的約束作用

  

  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以農業(yè)為主的第一產業(yè)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率逐漸縮小,以工業(yè)為中心的現代產業(yè)生產力提高速度高于農業(yè),農業(yè)因此失去比較優(yōu)勢,這就是所謂的工業(yè)化過程。工業(yè)化成為中國轉型的又一個約束條件。

  首先,中國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三農"問題。由于最初的農村改革取得了成功,農民當時成為中國改革的擁護者和推動者。但是20多年以后的現在,"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下一步改革無法繞開的問題。目前,"三農"問題的根本癥結就在于農村土地不屬于農民所有,從心理上農民不認為自己種的地是自己的,所以沒有長遠投資于土地的打算。解決"三農"問題需要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是相當困難的。即便是能夠獲取,也是相當難以處理的,哈耶克和蘭格在50年以前的爭論,言猶在耳。"三農"問題的出路只有靠市場制度才能解決。實現農業(yè)的現代化,是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顯然,農村改革"身后無退路,腳下是雷區(qū),改革觸及到深層次的所有制問題,觸及到了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相結合的問題,難度是空前的。但是,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已經形成,已經使得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具有了空前的社會基礎和深化動力,具有了不可逆轉的趨勢。"[6](第460頁)如果單純地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講,土地的自由轉讓對于社會是有益的。轉讓權能使社會的每一個人得到價格指引,去選擇自己認為是比較優(yōu)勝或者成本較低的行業(yè)。只要土地可以自由轉讓,農民就可以將他們在土地上的投資出讓,換取一些本錢,自由遷徙自由擇業(yè)。但是,在目前的中國很難從現實層面上來操作這件事。

  農村改革對于改革初期的事前政治約束,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穩(wěn)步提高,現在看來已經不再成為制約因素。事實上,2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的社會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拉大,廣大農村的基尼系數仍然比較高,目前大致在0.45到0.5之間。這樣,最初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贊成改革的農民利益集團成為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懷疑者,如果處理不好農民的利益關系,他們甚至會成為改革的阻礙者?梢,當這種改革的邊際能量釋放完后,在進一步的改革中得不到更多的利益的時候,農民對改革的支持程度就會降低。因此,為了防止改革出現逆轉,要求改革者必須增強人們對改革的信心,強化人們對于改革收益的預期,使得改革的成果不可逆轉。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村農業(yè)稅的減免,使得廣大農民有一定程度的受益,但是根本問題依舊沒有解決。(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農村改革的事后政治約束仍然對于中國下一步的改革存在著制約作用。如何創(chuàng)造不可逆轉性來消除事后的反作用,成為政策制定者的重心所向。

  其次,中國在轉型過程中,選擇好適合國情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改革以前,中國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然而,由于推行了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工業(yè)比重過高,人民生活所需的輕工業(yè)產品卻嚴重不足。因此,在轉型過程中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就是至關重要的。速水佑次郎在其著名的《發(fā)展經濟學》中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假說,認為經濟的現代化可以走多條道路。"能夠支持現代經濟發(fā)展的組織原則顯而易見地潛伏在前現代的文化中。支持日本工業(yè)化的組織主要以個人關系為基礎,幾乎不依賴于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規(guī)則。??隱含在日本組織中的基本規(guī)則是可以根據人際關系的便利特定規(guī)則進行事后調整。相對于堅決地按正式的規(guī)則(如法律和法院)執(zhí)行合同的西歐制度,日本更依賴于人際關系。"[7](第326頁)這為我們思考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的選擇一定不能脫離中國的文化。著名人類學家許光從文化的角度佐證了速水佑次郎的觀點。他認為:"中國特性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相互依賴,這種根深蒂固地依附于他人,尤其是依附于主要團體成員的傾向,使中國人產生了一種社會上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由于有了這片錨地和由此而生的超自然觀念,中國人就不大愿意去尋求物質的和心理的其它滿足形式。"[8](第277頁)他甚至認為,相互依賴的文化模式是中國工業(yè)化失敗的主要原因。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前提,一個社會的成員總是根據該社會的文化前提來選擇自己的行為。中國人總是在親族和熟人的圈子里尋求安全感,這是由于擁有相互依賴的文化前提。這就是中國不發(fā)展工業(yè)化的原因,因為,經濟收益不是他們安全感的主要源泉[8](第2982306頁).馬克斯。韋伯也有著驚人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具有幾乎所有的有利于工業(yè)化發(fā)展的因素,但是沒有走上現代化的原因是由社會和政治結構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造成的。諾斯也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節(jié)約機制,人們通過意識形態(tài)認識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成功的意識形態(tài)可以克服搭便車的問題,從而使得決策過程簡單化[9](第53,59頁).盡管諾斯本人沒有明確提到文化,但筆者認為,這其中包含著特有的文化因素。

  既然文化因素對于現代化或者工業(yè)化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又是一脈相承割不斷的,因此,在中國當下的轉型過程中就不能忽視其重要作用。因為,我們面臨的仍然是同樣的文化,在通向現代化道路的征程中,既要吸收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的先進經驗,也要注意文化的傳承。日本能夠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借用西方技術的經濟制度。我們以為,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具有同源性,日本的現代化模式可能對中國具有更加現實的意義。中國的轉型當然不能克隆日本模式,但是,中國文化十分注重人際關系,隱藏在組織中的基本規(guī)則,也是可以根據人際關系的便利特定規(guī)則進行事后調整,人際關系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溫州商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我們?yōu)槭裁幢仨毎凑諛藴式洕鷮W的理論來設計制度改革呢?目前爭論熱烈的中國工業(yè)化過程究竟是走重化工業(yè)的道路,還是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走高新技術的道路,抑或是利用比較優(yōu)勢發(fā)展勞動密集性的產業(yè),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認為它們共同的一個缺陷似乎都忽視了文化在其中的作用。當然,適宜于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或者制度的設計是一個極端困難的任務,我們現在對此還知之甚少,但是絕不可以忽視文化的約束作用。

  

  四、政府對經濟轉型的約束作用

  

  政府職能的轉變對于經濟轉型也有約束作用。轉型的目標之一就是創(chuàng)造對市場經濟來說"更適應"的政府機構[10](第25頁).

  "在這個利益主體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一個利益集團都可以在法律劃定的框架內公開地為自己的利益而奔走,每一個利益集團都可以出于自己的利益而要求政府采取或拒絕某種改革措施,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①。在利益格局的大調整下要實現帕累托最優(yōu)是不可能的,可在某些時期要做到帕累托改進是可能的。但是長期的保持一部分人得到更多而沒有任何人受損是不太容易的。

  即使所有人都增加了福利,但是因為有人增加的多,有人增加的少,也會造成社會矛盾的激化。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個擁有強制力量的政府組織,責無旁貸地承擔緩解社會矛盾的責任。但是,必須防止政府俘獲(state cap ture )的問題,即權勢集團在制定政策,甚至在為制訂游戲新規(guī)則時所享有的新的優(yōu)勢。政府俘獲的通常手段是設置不利于競爭的壁壘,以高昂的社會代價創(chuàng)造出高度集中的利益。如果俘獲型經濟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改善政府治理機制和改革被有權勢的企業(yè)和因管理長期不力而獲得巨額私人收益的政府官員暗中勾結而破壞了[11](第47頁).

  政府是中國工業(yè)化的主導力量,因此政府的轉型也是經濟轉型中的關鍵因素。政府提供的基本原則是博弈的基本規(guī)則[9](第24頁),這些基本規(guī)則旨在建立和實施一套產權,并指定統(tǒng)治者代理人的權力代表,盡量采取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即交易費用最低的官僚系統(tǒng),使得統(tǒng)治者租金最大化和國家稅收最大化。政府的轉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從全能政府轉變成為有限政府,二是政府要從資源的基本配置者,轉變成提供市場運作的外部環(huán)境的服務者。就是從一個無所不管的政府變成一個提供社會服務的政府。這個轉變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員的權力和利益,有些人可能利用轉型把原來的公共財產變成少部分人和個人的財產。如果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員可以隨意利用游戲規(guī)則,讓少數接近權力的人發(fā)財,那么,這樣的政府就是凌駕于法制之上,對社會是有害的。統(tǒng)治者租金的最大化與社會產出的最大化是一個恒久性的矛盾[9](第25頁).

  目前,中國的轉型,已經不具有事前政治約束的意義。轉型總和的不確定性使我們選擇了漸進之路。根據轉型的政治約束條件理論,漸進之路容易產生中期現狀偏好,因此轉型必須適時調整不同集團的利益,防止形成現狀偏好,阻礙改革的深化。但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漸進之路局部改革和試驗的優(yōu)點,來推廣改革的成果,降低利益集團的阻礙作用。中國的轉型具備事后的政治約束,在以后的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處理好轉型制度上的不一致所導致的沖突。新制度可能要使人們付出學習成本,并可能在轉型期導致協調不良的后果。因此,中國的轉型還是要盡量注意在保持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穩(wěn)步推進改革,防止出現新的中期偏好狀態(tài)。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體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縱然具有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政府依舊必須首先面對轉型。

  由于沒有現成的經濟體制模式可以依循,改革就是一個"干中學"的過程,加之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受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12](第52頁),而且他們采取的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是可行的[12](第417頁),這就意味著改革每走一步,失利者所受到的損失總是能夠得到受益者的補償,保證了改革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改革總體上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的過程,這些注定了轉型是一個合理的過程。由于中央計劃體制下的官僚主義經濟體制沒有完全隱退,這注定了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

  

  注釋:

  ①張春霖翻譯弗里蘭《世紀大拍賣》一書所寫的后記,中信出版社,1989年版。

  

  [參考文獻]

  [1]Fernandez ,R.,and D.Rodrik.Resistance to Reform:StatusQuo Biasin the Presence of Individual2Specific Uncertain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

  [2]Dewatripont ,M.,&G .Loland.The Design of Reform Package underUncertain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

  [3]Dewatripont.&G.Loland.Transition as a Process of Large Scale InstitutionalChange [C ].Krep s,D.&K.Wallis (eds.)Advance in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美]諾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5][美]拉詹,津加萊斯。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7][日]速水佑次郎。發(fā)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8][美]許光。美國人與中國人。兩種生活方式比較[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9][美]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4.

  [10][比]熱若爾。羅蘭。轉型與經濟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1][德]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美]鄒至莊。中國的經濟轉型[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傅耀(1964-),男,內蒙古察右中旗人,廣東金融學院經濟貿易系副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制度經濟學和經濟學方法論研究。

  來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相關熱詞搜索:中國 轉型 約束 經濟學 條件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