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精品日韩精品一级黄,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99久久精品国产9999高清,乱人妻中文字幕视频4399,亚洲男人在线视频观看

溫儒敏:關于郭沫若的兩極閱讀現象

發(fā)布時間:2020-05-21 來源: 短文摘抄 點擊:

  

  一

  

  我們已經對郭沫若的《女神》及其文學史地位有大致的了解,這里準備換一個角度,談一談對郭沫若的不同評價,也涉及到經典的閱讀與評價問題。我們知道,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公認的經典之作,最能體現五四的時代特色,標志著新詩初期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郭沫若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女神》奠定的。但據我所知,現在一般年輕的讀者,對郭沫若作品不會有很大的興趣,評價也不一定高;
而另一方面,文學史的評價卻很高。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兩極閱讀現象”。事實上確實存在兩種讀法:一種是“文學史讀法”,注重從歷史發(fā)展的鏈條中考察作品,確定其特色、價值、影響與地位。當今各種現代文學史著作,幾乎都是這樣評價郭沫若以及其他經典性的作家作品的。有一種學術界很流行的排座次的說法是“魯郭茅,巴老曹”,不一定準確,但也可見對郭沫若的評價甚高。這也可以說是“專業(yè)的讀法”。另一種讀法,則是“非專業(yè)讀法”,一般比較偏重個人的或行時的審美趣味,注重作品本身,不太顧及“歷史的鏈條”。因此象《女神》這樣時代性很強的經典作品,而今已事過境遷,有了歷史的隔膜,讀者就比較難于喚起大的閱讀興趣;
加上社會上對郭沫若其人其詩也的確存在某些誤解或苛求,也會影響到“非專業(yè)閱讀”的評價,對郭沫若的評價也就不高。就文學接受而言,無論專業(yè)非專業(y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好輕易評判其高下。然而當今許多專家的研究論文或大學的講臺對郭沫若甚表稱許,而一般讀者,甚至就是聽課的青年學生,卻對郭評價偏低,或者不感興趣。這就形成“兩極閱讀現象”,值得正視和思索。

  

  作為專業(yè)的研究,或者在課堂上講文學史,不能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消除對于經典的隔膜,特別是象《女神》這樣本來時代感特別強,而今已經是“事過境遷”的經典?

  

  “專業(yè)閱讀”的評價與一般讀者的理解和感覺存在大的差距,也可能是專業(yè)評價本身有問題。以往對《女神》的評價,大都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的。一是思想內容方面,即考察《女神》如何體現反封建以及改造社會的要求,如何代表了五四的聲音,等等。常見的對郭詩的基本主題作摘句式的歸納,以及對郭詩中“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都特別注重思想和內容的傾向 。這種評論能抓住時代精神特征,理解作品的內涵價值,卻未必能充分說明《女神》何以能在五四大受讀者的歡迎,又何以能成為影響巨大的文學史經典。其實,《女神》是詩,詩歌是主情的,很難說在思想內容方面能提供什么深刻的東西。若論反封建求民主的思想激越深入,五四讀者大可不必從詩中去求覓;
而且類似某些論者后來從《女神》中所歸納或引申的那些思想主題,在五四當年的各種激進的出版物中比比皆是?梢姟杜瘛芬疝Z動的原因遠不止于思想內容。

  

  那么,是否加上形式的因素,就可以對《女神》的影響做出完滿的解析呢?也不一定。以往許多論著都高度評價《女神》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特別指出其在自由體詩的建立上所作出的典范性的貢獻,這是有根據的。若要考察新詩形式的流變,“郭式自由詩”自然是重要的一環(huán)。但誰也不能否認,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女神》畢竟又還比較粗糙,形式上并不完善。郭沫若開一代詩風,《女神》成了現代自由體詩的發(fā)端,然而郭詩那種絕對自由的寫法,也給新詩帶來散漫的負面影響。思想內容加上形式因素的論評,雖然可以自成一說,讓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文學價值,卻仍然未能充分解析《女神》在五四能迅雷閃電般征服整個文壇的原因,F今一般“文學史的讀法”都想盡量復原《女神》在當年的精神和影響,因目光多限于主題思想和自由體詩形式等方面,缺少歷史的現場感,終究難于感受其獨特而巨大的藝術魅力。同樣,一般讀者也是由于事過境遷,而專業(yè)的解析又不能補給他們歷史的現場感,他們也就難于體驗《女神》獨特的時代審美內涵,甚至對這樣一類經典“敬而遠之”,不感興趣。

  

  所以要真正欣賞《女神》,了解其獨有的不可重復之美,應當從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互動互涉的關系中去尋找歷史現場感,理解當年《女神》熱的原因,而不是局限于對文本的分析。這里必須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神》激發(fā)了五四讀者的情感與想象力,反過來,五四讀者的情緒和想象力又在接受《女神》的過程中重塑《女神》的公眾形象;
或者說,《女神》是與五四式的閱讀風氣結合,才最終達至其狂飆突進的藝術勝境的。《女神》獨特魅力的產生離不開特定歷史氛圍下的普遍閱讀心態(tài)和讀者反應!杜瘛纷鳛榻浀涫怯稍娙斯艉捅姸辔逅臒嵫那嗄曜x者所共同完成的。

  

  作為當代的讀者讀《女神》,如果不是滿足于了解一些文學史上通常的定論,諸如思想、詩體之類,而要真正領會其作為經典的涵義,讀懂其時代審美特征,就不能不充分考慮與《女神》同一時代的讀者接受狀況。因此,讀《女神》,特別是其中那些最具有五四特點的代表作,最好采用三步的閱讀法,即:第一步直觀感受,第二步設身處地,第三步名理分析!拔膶W史讀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非專業(yè)閱讀則多是停留在“直觀感受”,一般都不大注重還原歷史氛圍的“設身處地”;
而對于象《女神》這樣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的作品,不盡量“設身處地”反顧歷史現場,消除歷史距離帶來的隔膜,就難于領略其特有的藝術價值,也難于解析那些文學史經典成功的原因。所以,讀《女神》最好是把三步閱讀結合起來,這大概也是除去“兩極閱讀”偏頗的辦法。下面不妨做一些閱讀的實例。

  

  我們可以舉《天狗》為例,看看怎樣去進行“三步閱讀”。先讀一遍《天狗》,大家先拋開一切既有的結論或看法,完全投入,努力去獲得第一印象:

  

  我是一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

  我把全宇宙來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總量!

  

  我飛奔,

  我狂叫,

  我燃燒。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吃我的心肝,

  我在我的神經上飛跑,

  我在我的脊椎上飛跑,

  我在我的腦筋上飛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初讀此詩,如果全由直覺感受,第一印象便是狂燥、焦灼,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又仿佛自身儲有無窮的精力能量,一時難于找到宣泄的渠道,憋得難受,渴求自我擴張,簡直要爆炸了。我們不急于分析這種“第一印象”,最好轉入第二步,即設身處地想像是在“五四”時期,自己也是剛跳出封建思想牢籠的青年,充滿個性解放的理想,非常自信,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加以改造;
但同時又很迷惘,不知“改造”如何著手,一時找不到實現自我、發(fā)揮個人潛能的機會;
自以為個性解放后理所當然得到的東西,卻遠未能獲得,因而一方面覺得“我”很偉大,威力無窮,另方面又會發(fā)現“我”無所適從,這便產生焦灼感,有一種暴躁的心態(tài)。這些只是“設想”,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有關“五四”的歷史氛圍盡可能設身處地,暫當“五四”人,若如此來讀《天狗》,便感同身受,比較理解詩中所抒發(fā)的那種情緒與心態(tài)。接著可再轉入“名理分析”,這分析也并非只是摘句式地歸納其主題思想或傾向諸方面,最好還是感受《天狗》所形成的整體氛圍,或者可借用傳統(tǒng)批評的概念來說,是充溢于《天狗》之中的“氣”。這種“氣”是由其所包涵的情緒、豐富的想像,以及詩的內在節(jié)奏等因素綜合體現的“五四”時代讀者本來其自身也有類同的焦躁感,一讀《天狗》便如同觸電,能在那種“氣”中溝通,沉醉,宣泄。如果在設想在特定時代的閱讀“場”中去感觸把握《天狗》的“氣”,分析就不會流于零碎、僵化,由三步閱讀所達到的對作品—讀者互動互涉關系的探求,有可能擺脫那種空洞的或過于情緒化的評論套式。

  

  《女神》中詩有許多顯得太散漫、太直、太坦露,是很粗糙的。如果光憑直覺印象或者名理分析,可能認為這并不成功,以往許多論者也都是這么批評的。然而如果不把形式內容分開來考究,而是著眼于“氣”的整體審美,那么這些“粗糙”便另有一種痛快淋漓的閱讀效應。例如《晨安》一詩,仿佛在向世界的一切大聲地打招呼,全詩所有句子一律用“晨安”開頭,非常單調,而且用詞粗放,不加紋飾,似乎全不講求形式。初讀起來甚至刺耳,讓人感覺怪異。但郭沫若是有意為之,就是要造就這種效果。他曾說過:“詩無論新舊,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的裸體更好” ,又說:“我所寫的一些東西,只不過飛翔我一時的沖動,隨便地亂跳舞的罷了” 。他是以不講形式作為一種形式,一種追求坦直、自然、原始的形式;
以“不像詩”來表現一種新的詩體,有意于對傳統(tǒng)的溫柔敦厚詩風來一個沖擊,造成審美的逆差。“五四”時期處于大變動,青年一代追求的是新異的叛逆的藝術趣味,反精美、反勻稱、反優(yōu)雅成為時尚,所以類似《女神》中《天狗》、《晨安》一類粗糙的不成熟的形式更能博得讀者的喝彩。就如同當今的搖滾樂、霹靂舞,也以反精美、反優(yōu)雅為時尚一樣。如果對《女神》的形式作如此讀法,著眼于其“氣”的整體審美效果,并結合特定時期的讀者反應去重加體察,我想是可以讀出一些新意的。

  

《女神》的主導風格暴躁凌厲,雖然也有一部分比較優(yōu)美的詩 ,影響大的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具備并能引發(fā)這種暴躁凌厲之“氣”的。結合讀者反應來看《女神》,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壓抑的社會心理,或可稱為能量釋放,一種渇求個性解放的能量!杜瘛分饕皇翘峁┥羁,而是提供痛快的情緒宣泄!拔逅摹睍r期的讀者審美需求是有各種層次的,那時的人們需要深刻冷峻(如魯迅的小說),需要傷感憤激(如郁達夫、廬隱的作品),需要天真純情(如冰心的詩和小品),更需要郭沫若式的暴躁凌厲。在充分滿足而又造就新的時代審美追求這一點上,郭沫若稱得上第一流的詩人。這樣的讀法,也許能站到一個更寬容也更有歷史感的角度去理解像《女神》這樣的經典;
這些經典因為太貼近現實而往往時過境遷,得不到后人的認同。當今讀者郭沫若詩歌不欣賞、無興味的原因,主要也是“時過境遷”。當今已不再有“五四”那樣的新鮮、上進而又暴躁凌厲的“氣”,不再有“社會青春期”的氛圍,在一般“非專業(yè)閱讀”的層面上也就較難欣賞《女神》這類作品。然而文學史家說明歷史,就必須體驗和理解歷史。這歷史不光是由一個個作品的本文構成的,讀者反應實際上也參與了文學發(fā)展的進程,因此,適當關照作品—讀者之互動互涉的“場”,才更有可能接近歷史原貌。(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二

  

  當今的研究者和讀者對郭沫若的評價形成兩極,跟對郭氏人格的不同理解也大有關系。一種流行的觀點是把郭沫若看作是政治人物,反感他的立場多變。然而如果由《女神》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反觀郭沫若的人格,也許我們對這位詩人的浪漫氣質會有更多的了解與寬容,我們就不一定再以政界的標準去衡量一位文人。

  

  郭沫若可以說是一位天才,但也有凡庸的一面,這兩方面交織成他的一生。惟其是天才,又出了大名,所以當凡庸的一面表露時會格外引人注目,人們容易苛求。在他的前期,主要是“五四”時期,天才表露多,幾乎極至,是“至人”,即使有凡庸俗耐一面,也常被天才的光彩所遮蔽;
三、四十年代以后,天才的成份越來越稀薄,扭曲,凡庸就更突出。郭本質上是一位浪漫的詩人,其天才也多表現于創(chuàng)作中;
而當他轉向從政時,詩人與政治人的歧途往往就令尷尬,俗氣。不能簡單斷言從政=庸俗,只是說扭曲了本性去從政(或從事別的事業(yè))才容易表露凡庸。遺憾的是現今有關郭沫若的傳記極少寫其凡庸一面所以沒有立體感。

  

  下面我們還是先看看闖過郭沫若人格的心理素質。如果說魯迅像一座山,學者深穩(wěn)崇峻,郭沫若可以說是一個海,波濤洶涌,熱情奔放。

  

  郭沫若心理屬天才型,或文藝型,熱情、沖動、活躍,多變是其重要特點。這可以從其創(chuàng)作返觀。他自己說,寫《女神》中的那些代表性詩作時,他如同奔馬,沖動得不得了,寫完后如死海豚;
靈感來時,激動得連筆都抓不住,渾身發(fā)燒發(fā)冷。

這都證明,他屬于天才型或文藝型心理素質。這種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他在文藝觀方面是追崇天才、靈感、直覺的,所以他總認為詩是“寫”出來的,并非“做”出來的。他還說:“詩人的心境比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如一張明鏡,宇宙萬匯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
一有風的時候,便云翻波涌起來,宇宙萬匯底印象都活動著在里面。這風便是所謂直覺、靈感。起了的波浪便高漲著的情調! 可見郭不但性情沖動,在文藝觀上也很追慕天才式的沖動靈感。《女神》中的許多激情的篇什都是在這樣沖動的心理狀態(tài)中依靠靈感去構思,所以充溢著情緒流與奇麗多彩的想像,不一定深刻,卻真切感人;
雖然粗糙,卻更顯坦成。郭沫若這種心理素質是非常適于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

  

  三十年代“革命文學”論爭中,郭沫若曾經很沖動地著文攻擊魯迅,魯迅反擊時稱郭為“才子+流氓”,并鄙夷其所謂“創(chuàng)造氣”。這當然帶有論爭的意氣。但冷靜地看,也還不失中肯。郭沫若的確富于“才子氣”,浪漫、叛逆、愛獨出心裁。如果再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郭沫若這種天才型、文藝型的心理性格跟他在少年時期的某些特殊的心理挫折有關。郭小學畢業(yè)時經歷過“考榜風波”,他本來在24歲畢業(yè)考生中名列榜首,卻被教師私下改定為第八。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惡濁,促成其叛逆的、破壞性的心理傾向。此外,由家庭包辦的“黑貓”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機,甚至想自殺,后來從歌德的詩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來,并因此而非常明確地以追求個性解放,實現自我的完滿作為生活目標。

這些閱歷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郭沫若的心理成長趨向,并不斷地作為“情緒原型”或隱或現地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還可以補充分析的是,郭沫若本人的生理狀況也顯然制約其浪漫主義的心理性格,并影響到創(chuàng)作。郭沫若很早熟,七八歲就發(fā)育了,性意識過早覺醒,所以很小喜歡浪漫主義作品,養(yǎng)成熱情、敏感、多變的心性。另外,郭沫若15歲時患中耳炎,留下耳聾的后遺癥,這反而強化了其他感官功能,激發(fā)“超驗”的想像力類似的例子,在中外文藝史上很多見。適當關注這些由生理機制特殊性形成的心理性格特征,也可能有助于加深對郭沫若詩作藝術特色的了解,并有助于更全面地考量郭沫若的為人及其創(chuàng)作生活道路。

  

  三

  

  郭沫若的創(chuàng)作生活道路是多變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五四”時期。主要作為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以《女神》喊出了時代的真聲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釋放了被壓抑的社會心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這是郭沫若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他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的程度很高。這當然跟“五四”時期特定氛圍有關,那種寬松、自由、充滿朝氣的環(huán)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與創(chuàng)作風格。

  

  第二個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變?yōu)椤霸娙恕鐣顒蛹摇薄S伞拔膶W革命”、“兩個口號”論爭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擁到政壇,雖然其浪漫的個性并不宜于政界,卻也以相當多的精力投入社會活動。他的創(chuàng)作告別了“五四”時期那種朝氣,而逐步強化了現實感,而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從文人普遍感時憂國的時代風尚看,郭沫若這種轉變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這種轉變并不適合郭沫若那種天才型、文藝型性格。郭作為浪漫詩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現實政治所扭曲、束縛,這一時期雖然也創(chuàng)作過《屈原》歷史劇這樣有影響的作品,但總的來說,郭沫若的創(chuàng)造力與時遞減。

  

  第三個段落是中國內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雜務纏身,雖仍不時動筆,但多為應制之作,藝術上不足觀。

  

  綜觀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變化,但郭主要以詩名世,是詩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給人們的也主要是詩。所以評價這樣一位人物,應著眼于其詩,特別是《女神》等早期詩作。后期郭沫若最為人詬病的是表現太趨時,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趨時”仍可說主要是文人表現,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況且郭畢竟是一個曾經非常真實過的人,那是一種比較徹底正視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實,一種令傳統(tǒng)的沉悶心態(tài)難于忍受的真實,這就很難能可貴了。一個社會所要求的文學產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誠的抒情,我們應當承認,現代文學的這兩方面都還太少。正因為這樣,我們應以寬容和知人論世的態(tài)度去評說郭沫若其人其詩,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遺產,而不是苛求這樣一位天才詩人。

  

  (原載《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春之卷。)

相關熱詞搜索:郭沫若 兩極 現象 閱讀 溫儒敏

版權所有 蒲公英文摘 m.91mayou.com